盗版岩与酒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8382|回复: 83

Kristian 言论:登山之二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3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hink Simulation
主题        问一个弱问题?
作者        黑石
时间        2002-05-27 21:21:49

雪山上用的路绳的事:
1。用什么样的绳?
2。用什么固定的?冰锥?固定点间一般间距多少,例如玉珠?
3。队员怎么使用路绳?
4。路绳的拆除?

在圣经上没找到,一般登山报告上也很少写。
请有经验的给俺说说,或给俺个网址,俺自己去看,呵呵!

主题        路线绳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05-27 22:18:00

路线绳(fixed rope)是被固定在路线上的,一般也不会再取回来了,所以主要用比较便宜的绳子。商店里买的白丙纶绳就可以,8-10mm,越粗越贵,也越沉,但太细了也不行,强度低、弹性大,使用上升器时牙齿可能打滑。运输携带是个大问题。一般在大部队围攻方式的登山中可以大量使用路线绳,因为运输和时间不成问题,而小部队快速攀登一般不采用这种方式,更多采用交替保护和移动保护(running belay,又叫同步攀登simul-Climbing)来克服路线上的技术难点。

路线绳的固定根据路线上能够使用的保护器材而定。岩石路线上可以使用岩锥、或岩塞、机械塞等攀岩保护器材,硬雪坡上使用雪锥、Deadman等,冰坡上使用冰锥。固定点间距也灵活掌握,可靠的点就少用一些,不可靠的就多用一些,一般而言,稳定的石头的保护点要远远比雪面和冰面保护点来得安全。

路线绳的架设一般由先锋攀登的队员操作。在难度较大的路线上须使用专门的攀登动力绳,一边攀登,一边架设保护点,同时身后拖一根丙纶绳;在难度不大的坡上可以直接用路线绳做保护绳,当然必须有一定的弹性才能吸收先锋者坠落的冲击,起到保护作用。

路线绳主要是在危险或技术难度较高的路段使用。做保护作用时,用一把铁锁将自己扣在路线绳上就可以了,有丝扣的更安全些,过结的时候要注意,登山圣经里有规范的操作,还用如何使用Prusik抓绳结的;辅助攀登或通过很陡峭的路段时需要借力,可以使用上升器,但需要注意防止牙齿结冰打滑。

路线绳一般不拆除。如果需要拆除,就需要进行“架设”的逆操作。一般是两人交替保护下攀,或者干脆采用下降再撤绳的方式。关于下撤收绳子的一些技能和操作,在进行多段攀岩的时候可以用到。目前北京还没有比较合适的长距离多段路线进行这方面的实习。我们几个朋友正在白河开一条这样的路线,有眉目后我会作一些小规模的讲座,希望对提高爱好者的技术攀登能力有帮助。

主题        尝试回答
作者        履星家
时间        2002-05-27 22:25:51

1、一般路线用静力绳即可(不会有冲坠的情况下),以上升器、牛尾绳(一定要用动力绳!)保护。通常买一些尼龙绳就可以了。
2、看线路情况,冰锥、雪锥、岩锥,或利用地形比如突出的岩石、树等以绳套做保护点。间距一般数十米,同样要看线路情况定。
3、上升器、牛尾绳以动力绳连接在安全带上,手握上升器向上攀登。过保护点时先解下牛尾绳上连接路绳的铁锁,挂到下一段绳上,然后再把上升器移过去继续攀登。要点是:无论何时都有至少一种保护措施连接在路绳上,只要有路绳可用的话。
4、这也问?

架设固定路绳进行保护是最安全的,技术上也相对简单,但也是非常费时的、浩大的工程。小规模的队伍只会在非常危险的路段架设固定路绳,其他情况下采用结组移动保护。
结组保护非常复杂,需要在实践中学习。精品里小刀等有过文章,介绍了几个办法,可以参考。

主题        疑问:关于动力绳
作者        钛十三
时间        2002-05-28 10:59:35

“上升器、牛尾绳以动力绳连接在安全带上”。
这样动力绳的长度大概是40cm,按照BEAL的10.2mm动力绳参数,延伸率是37%,即14.8cm,这个动力距离,有实际效果么?
另外,10mm的绳子,连到上升器和快挂,好像也不太好连吧?
我现在的做法是用6mm辅绳通过锁连接安全带和上升器。

主要疑问是:
这个地方使用动力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似乎没有长距离的冲坠呀?

不懂的太多,多多包涵!

主题        有上升器就不会长距离冲坠了吧
作者        黄金狮子
时间        2002-05-28 11:06:21

用扁带、菊绳连接上升器和安全带就可以了。

主题        上升器不是绝对安全的保护。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05-28 11:17:42

特别是在绳子结冰的情况下,上升器甚至还不如Prusik抓绳结好用。
用动力绳连接铁索(或上升器)和安全带的做法是最安全规范的做法,主要用于SRT的静力绳环境,因为绳子本身提供的弹性很小,所以用一段动力绳吸收冲击。但是10mm的绳子打出的大绳结也比较烦人。如果线路绳是普通的白丙纶绳,本身就有很大的弹性,那么用菊绳或扁带等做连接都没有问题了。

主题        采用标准抓结与上升器合用时比较安全的办法
作者        CK
时间        2002-06-20 01:00:13

我个人认为在雪山攀登中,路线绳的保护与攀冰攀岩中绳子的保护不太相同,路线绳主要起防止滑坠的作用,而滑坠与攀岩攀冰中的冲坠不同,因此不需要使用动力绳做路线绳。普通的静力绳就可以满足路线绳的要求。通常静力绳较少是干绳,因此静力绳极易结冰,上升器在结冰的绳子上使用极不可靠,因此需要用抓结与上升器配合使用,通常在上升器前打一个抓结,然后将抓结和上升器通过扁带联至安全带就可以了。

至于牛尾绳通常使用60cm扁带即可,也可使用6mm辅绳连接成绳套。
 楼主| 发表于 2005-6-3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主题        西龙门涧-灵山穿越,为何110求助!(领队经验总结)
作者        大麻
时间        2002-06-11 00:29:57

回京后心中一直坎坷不安,心情低沉混乱,我到底是怎么了?想了一天,豁然开朗!绿野就是绿野,一个大家平等的环境,摒弃心中的杂念吧!把自己认真的刨开,也许会疼但定对大家都有好处……

大家现在也许还可以看见我在周末计划的帖子,西龙门涧-灵山的两日穿越。表面上我们12人安全的按照指定时间内回到了北京,但没有当地民警和工作人员的帮助,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虽然致使事情这样的结果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存在,但我也有没有考虑周全之处,在此,我有责任将我工作的不足之处总结起来,以示大家今后注意!

我们第一天的行程还是干净顺利的,我带领大家安全的翻过板子崖,并到达鬼屋山泉,在此扎营补充水源。可是在第一天的晚上,老天就西历历的下起了雨!大家只好进帐睡觉……

第二天的早晨,雨还是在下,我很早醒来,考虑全队的行程!最后决定用四小时内翻山到江水河村。(当时折反最少要6小时左右)麻烦就来了,全队在150分钟的冒雨行军下,到达了山脉的顶峰,可是在大雾(能见度只有二三十米,也许更少!)和寒冷的干扰下全队行动能力、士气都急剧下将。没办法也只好先扎营山上。我曾和两个人两次探路,都没有找到熟悉的山梁还险些在大雾中迷失,而出于温度和大雾的考虑,也不敢贸然下山探路(有可能迷失在陌生的山谷中),所以在一时间内,被在困山梁上!其实当时我们所在地离村子只有半个多小时的路程,如果天气晴朗,探路的过程中完全可以看到山下的村庄,那红顶的房子……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选择再住一晚,等待第二天天晴肯定是可以下来。但我不肯定所有人员都可以坚持住寒冷和心里压力!无奈之下也只有电话110求助!打电话4小时内救援人员到达,在他们的带领下全队40分钟左右全部下山!

总结我的失误有三大点: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过分相信天气预报,没有让大家做好充分的防雨准备。致使第二日大家只能冒雨行军!白白的消耗了大量的能量。

第二点:没有按照自己所熟悉的道路走,而是选取了一条较近的新路,绕到山梁上,致使上山以后不能马上找到下到村子的道路,甚至在大雾的干扰下自己都不敢走了!

第三点:没有足够的信心坚持自己的路线!当到了山梁后如果将正西偏北的方向进行到底,还是可以走到江水河村的。(但在当时的情况下风险是大了些!)

另:这次要衷心的感谢鳄鱼、精灵、和公使。首先是鳄鱼,他在我全身心投入到行程和备用计划的时候,很好的帮我控制了众MM的心理情绪,这点非常重要!而精灵和公使则可称之为英雄!他们在山梁上冒着迷失的危险用时1小时以上和救援人员会合!给救援人员指清了方向!还有泰山和猫,你们都积极的配合我探路,你们都是好样的,谢谢你们!

在此,我还是没有后悔110求助的举动,最少他让我们全部安全的回到了北京。不过还是觉得有些不妥!如果当时没有手机信号,在大雾的包围下,我该怎么办……

主题        我的意见:最大的失误,你没有意识到有意外是超出你的控制能力的。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06-11 00:44:30

我想起了2000年的玉珠山难,除了程度的差异,何其相似啊,包括队员在意外下的心态。
如果你看过玉珠山难的报告,会有一些体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3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主题        关于户外受伤的预防和治疗(抛砖主要是为了引玉)
作者        晴天娃娃
时间        2002-06-11 00:51:14

从4月底膝盖受伤到现在,1个多月没有畅快的玩过了,渐玩渐伤,这膝盖倒成了块心病。本来只是自己郁闷着,慢慢发现身边的朋友带伤上阵或因伤引退的都不在少数,所以想到把我久病成医的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一下,更希望那些玩了N年的大侠们不吝赐教,说说你们的经验。

一、崴脚
对于初级玩家,崴脚可说是最常见的病症了,这毛病虽无大碍,在山上也是个麻烦。我在云蒙山、雾灵山和幽州峡谷都崴过脚(惭愧啊),对此伤的经验可说最为丰富。

预防:1、大家常说的方法,穿一双高帮登山鞋,给脚踝良好的支撑。这条就不多说了,只是提醒一下其重要性。对于以前厌恶穿高帮运动鞋的人(如我),也一定要买双中帮鞋,开始时可能感觉稍微有些不舒服,但到崴脚的时候用处可是大大的!
2、爬山的时候千万不要急,我现在的口诀是:上山不要跑,下山不要跳 ^v^ 上山时切勿因着急或贪看风景而忽视脚下的路(这可能造成更大的危险),而下山的时候因为脚腕已经十分疲劳,遇到一定高度的坡时若匆忙跳下极易崴脚。

治疗:当时用云南白药汽雾剂中的红色喷剂降温我觉得还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之后在24小时内冷敷(若经过小河简直是绝好的冷敷机会),24小时后热敷(我只坚持了2天)。对于崴脚来说早期的治疗我觉得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这次在幽州崴脚,其实情况挺严重,但因为身旁有一医生一医学博士指点迷津,回家后一周就基本复原了:)

二、水泡
起水泡基本意味着2种情况:一你买新鞋了,二你长途跋涉了不止一天,我第一次起水泡是2种情况兼备----穿着新鞋徒步三峡。

预防:1、在长时间徒步前登山鞋一定要有充分的磨合,不是说在城市中溜达一天就算磨合,起码得爬过两、三次山才可以。我去三峡前穿GT鞋爬过2次香山,觉得还是不太够。
2、在登山的过程中,我感觉好的鞋垫能使脚比较舒服,因此推测应对起泡有预防作用。推荐普尔斯马特卖的一种日本的运动鞋垫,¥30,柔软不变形并能保持鞋内无异味,呵呵。此外还有传统的两层袜子的保护方式,因为棉袜容易起皱,因此内层尼龙外层棉袜是最佳组合。

治疗:无它,狠心拿针将其刺破,把水挤出,贴上创可贴即可。只是这挤水有一定技巧,一定要忍着疼把水挤干净,否则第二天泡中鼓鼓还要走路,这才是痛苦的开端!不过据俺娘介绍就算把水挤干净也可能再发出来,所以要留一根头发在里面导水,这就比较高难度了,要将头发穿过水泡,在两端打结固定,如果头发太柔顺是打不好结的哦!

三、抽筋
当你的生活日渐腐败而出行日渐自虐的时候,抽筋就是一种常见病,这是提醒你:该锻炼了!

预防:1、主要是加强日常锻炼,理论上来说最有效的是杠铃蹲起,当然爬楼、长跑什么的应该也有效果。个人认为还应该加强一点柔韧性锻炼,因为——“抽筋”嘛,顾名思义,不锻炼筋怎么能缓解呢?!
2、在肌肉还没长起来之前,能借助的就只有护腿了,不过感觉用处不大。还有就是注意爬山姿势,理论知识:每一步都要把腿挺直,用骨骼承重(在你膝盖没有问题的情况下),狮子王说登山圣经上介绍收腿时要向后抬高(很像小狗便便后蹬土的动作),可以放松肌肉,这动作由于过于不雅我很少尝试,因此对其效果也不很清楚。
3、休息时尽量放松肌肉,如果地面干净可以考虑半卧两腿上举互相轻踢。

治疗:没什么可说的,倒在路边找人踹一脚!

四、膝盖积液
这个问题比较困难,我至今还在为此烦恼,特别是总搞不清到底好彻底了没有,经过云南一役常担心在山上伤情复发,成为出行的障碍。因此迫切希望老驴们给些建议!

预防:1、带个好护膝
2、登山前后用手在膝盖周围摩擦,一方面是提高温度,一方面是促进润滑液分泌。

治疗:据介绍红外线照射和针灸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现在有种针灸仪,我正在尝试,应该也有帮助吧。

最后,对于身体不好百伤缠身的人来说出门最好带上登山杖和弹性绷带,即使只是爬个小山。因为在你的腿使不出力的时候,你会发现登山杖简直是个宝贝,而弹性绷带,可以兼任护腿和护膝的职能。

主题        抽筋的一个原因(可能是主要原因)是电解质失衡,而不是单纯的疲劳。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06-11 12:10:48

出汗导致电解质失衡,会造成很多问题。
好象体液中钙的缺乏会造成抽筋,所以最重要的是控制好出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3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        关于户外受伤的预防和治疗(抛砖主要是为了引玉)
作者        晴天娃娃
时间        2002-06-11 00:51:14

从4月底膝盖受伤到现在,1个多月没有畅快的玩过了,渐玩渐伤,这膝盖倒成了块心病。本来只是自己郁闷着,慢慢发现身边的朋友带伤上阵或因伤引退的都不在少数,所以想到把我久病成医的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一下,更希望那些玩了N年的大侠们不吝赐教,说说你们的经验。

一、崴脚
对于初级玩家,崴脚可说是最常见的病症了,这毛病虽无大碍,在山上也是个麻烦。我在云蒙山、雾灵山和幽州峡谷都崴过脚(惭愧啊),对此伤的经验可说最为丰富。

预防:1、大家常说的方法,穿一双高帮登山鞋,给脚踝良好的支撑。这条就不多说了,只是提醒一下其重要性。对于以前厌恶穿高帮运动鞋的人(如我),也一定要买双中帮鞋,开始时可能感觉稍微有些不舒服,但到崴脚的时候用处可是大大的!
2、爬山的时候千万不要急,我现在的口诀是:上山不要跑,下山不要跳 ^v^ 上山时切勿因着急或贪看风景而忽视脚下的路(这可能造成更大的危险),而下山的时候因为脚腕已经十分疲劳,遇到一定高度的坡时若匆忙跳下极易崴脚。

治疗:当时用云南白药汽雾剂中的红色喷剂降温我觉得还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之后在24小时内冷敷(若经过小河简直是绝好的冷敷机会),24小时后热敷(我只坚持了2天)。对于崴脚来说早期的治疗我觉得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这次在幽州崴脚,其实情况挺严重,但因为身旁有一医生一医学博士指点迷津,回家后一周就基本复原了:)

二、水泡
起水泡基本意味着2种情况:一你买新鞋了,二你长途跋涉了不止一天,我第一次起水泡是2种情况兼备----穿着新鞋徒步三峡。

预防:1、在长时间徒步前登山鞋一定要有充分的磨合,不是说在城市中溜达一天就算磨合,起码得爬过两、三次山才可以。我去三峡前穿GT鞋爬过2次香山,觉得还是不太够。
2、在登山的过程中,我感觉好的鞋垫能使脚比较舒服,因此推测应对起泡有预防作用。推荐普尔斯马特卖的一种日本的运动鞋垫,¥30,柔软不变形并能保持鞋内无异味,呵呵。此外还有传统的两层袜子的保护方式,因为棉袜容易起皱,因此内层尼龙外层棉袜是最佳组合。

治疗:无它,狠心拿针将其刺破,把水挤出,贴上创可贴即可。只是这挤水有一定技巧,一定要忍着疼把水挤干净,否则第二天泡中鼓鼓还要走路,这才是痛苦的开端!不过据俺娘介绍就算把水挤干净也可能再发出来,所以要留一根头发在里面导水,这就比较高难度了,要将头发穿过水泡,在两端打结固定,如果头发太柔顺是打不好结的哦!

三、抽筋
当你的生活日渐腐败而出行日渐自虐的时候,抽筋就是一种常见病,这是提醒你:该锻炼了!

预防:1、主要是加强日常锻炼,理论上来说最有效的是杠铃蹲起,当然爬楼、长跑什么的应该也有效果。个人认为还应该加强一点柔韧性锻炼,因为——“抽筋”嘛,顾名思义,不锻炼筋怎么能缓解呢?!
2、在肌肉还没长起来之前,能借助的就只有护腿了,不过感觉用处不大。还有就是注意爬山姿势,理论知识:每一步都要把腿挺直,用骨骼承重(在你膝盖没有问题的情况下),狮子王说登山圣经上介绍收腿时要向后抬高(很像小狗便便后蹬土的动作),可以放松肌肉,这动作由于过于不雅我很少尝试,因此对其效果也不很清楚。
3、休息时尽量放松肌肉,如果地面干净可以考虑半卧两腿上举互相轻踢。

治疗:没什么可说的,倒在路边找人踹一脚!

四、膝盖积液
这个问题比较困难,我至今还在为此烦恼,特别是总搞不清到底好彻底了没有,经过云南一役常担心在山上伤情复发,成为出行的障碍。因此迫切希望老驴们给些建议!

预防:1、带个好护膝
2、登山前后用手在膝盖周围摩擦,一方面是提高温度,一方面是促进润滑液分泌。

治疗:据介绍红外线照射和针灸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现在有种针灸仪,我正在尝试,应该也有帮助吧。

最后,对于身体不好百伤缠身的人来说出门最好带上登山杖和弹性绷带,即使只是爬个小山。因为在你的腿使不出力的时候,你会发现登山杖简直是个宝贝,而弹性绷带,可以兼任护腿和护膝的职能。

主题        抽筋的一个原因(可能是主要原因)是电解质失衡,而不是单纯的疲劳。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06-11 12:10:48

出汗导致电解质失衡,会造成很多问题。
好象体液中钙的缺乏会造成抽筋,所以最重要的是控制好出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3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        个人登珠峰的人(转自新浪山野)
作者        北黑我谁
时间        2002-06-18 13:52:00

主题:个人登珠峰的人版权所有:andes 原作 提交时间:22:55:20 06月17日
王天汉,74年生人,籍贯四川。近六年在北京求学。信仰佛教。
在这次攀登珠峰前无任何高山、冰雪经验。

攀登珠峰的出发点有三:
1)为实现一种个人精神、信仰。
2)在当前西部大开发的大环境下,为大多数内地的人对在高原生活的困惑,以自身的行动做出一种说明。
3)激发国内的登山运动发展

前期准备:
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做了充分的准备:
去年就来到拉萨适应,寻找各种机会了解珠峰的情况。
今年元旦一过,就来到拉萨。三月份和仁青平措老师进入珠峰大本营适应。一、两个月其间,走了大本营周围的大部分山峰,学习了装备使用技术,高山行动经验。在 ABC (前进营地6500m)呆了一个月左右,从ABC到北坳进行了五趟运输个人物资,第一次负重达40斤,以至夏尔巴都认为他也是夏尔巴。
到五月中旬珠峰好天气周期开始,从北坳(7028),7900,8300,summit,借助路绳,一个人,一天一个营地,于17日登顶。

凳顶过程:
六月17日凌晨3时从8300米营地出发,在其他登山队(凌晨2点出发)后行进。逐渐超过别人,过了8500,由于没有路绳,不知方向,等待近一小时,继续攀登。于中午12时左右登顶,在顶峰停留近两小时,于下午5时左右下撤至8300米营地,过夜。在顶峰看卓奥友、马卡鲁等山峰,感觉很矮。在攀登第二台阶时没有使用上升器,双手攀绳,借助铝梯攀登上去。下降时,没有使用下降器,路绳在手臂缠绕下降。
关于这次登顶珠峰,他十分感激仁青平措老师对他的帮助。

以后目标:
登山:如果条件成熟,为完成仁青平措老师的心愿,攀登梅里雪山。
人生:宣扬自己的信仰,从事公益事业。

email: [email protected]
tel: 010-62927961

附:
刚来拉萨时,尼玛老师就讲过去年有这样个人要登珠峰,王天汉,信佛,并且在登山队和学校呆了一段时间。
在拉萨,时不时就能耳闻要登珠峰的。一次是黄超和平措正巧手里拎着副冰抓去吃饭,一个西裤皮鞋的老哥冲上来就问,“去登珠峰咋走?”。
后来,我在珠峰大本营呆着的时候(五月初至五月中),听说王天汉一直和仁青平措老师呆在ABC。
再后来,回到拉萨,一天晚上正在吃饭时,尼玛老师接了个电话。然后对我说,“两个学生登顶珠峰了。王天汉也登顶了”。
王天汉回到拉萨后,一直住在仁青平措老师家。一天,我跟他说想找他聊聊,因为内地的不少山友都想挺了解他和他的这次攀登的。然后我们一起去了旅行者酒吧。他不喝酒,但烟抽得较凶。聊了两个多小时,我的两扎青稞酒也喝完了。
后来,按那天他的思路整理了这篇东西,并让他过目。

主题        是不是经过精心的准备和科学的计划,我们都可以登上去那?
作者        轱辘
时间        2002-06-18 14:41:29

主题        去看看《进入空气稀薄地带》吧,会给你一个答案。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06-19 12:22:32

这本书里对攀登珠峰的困难描述了一部分,正好赶上一次惨重的山难。
作者本身是一位很牛的攀登者,也是一位记者。他的一些观点并不一定正确,但仍然可以看出许多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3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主题        生命只有一次——螯山报告
作者        GRAYKNIGHT
时间        2002-06-25 19:10:34

18日杀到太白县红水河林场时感觉就有点不爽,林场的牌子上写成了“洪水河”,看看天气不错,远处光秃秃的秦岭主梁一目可见,也就没有多想。标高3467的秦岭西巅螯山,看来也不过如此嘛。为什么没听说有什么人上去过呢?
19日和20日都很顺利,尽管连采药人的小路都没有。山高水长,沿河道走,理论上走到源头就到山梁了,河越走越窄,也越走越陡,徒手负重攀岩翻过了十几道瀑布之后,整个河床都成45度,20日晚扎营的时候,离顶峰不过二三百米的高差了。当天下了一阵小雨,没在意。

21日凌晨的一场大雨使形势直转急下,在斜坡上扎营导致水倒灌进帐篷,搞湿了偶的睡袋和衣服,登顶已经很不理智,匆忙收拾一下早晨六点向下逃窜,最终,中午12点,我悲哀的发现已经被困在一个分水岭上,两条小溪之间,来时没脚的小溪已经浊浪滔滔,两条小溪汇合在一起,在我们前方十几米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宽达50米左右,高约30米的多级瀑布,势如壶口,水花溅起十数米高。唯一的选择是扎营等待水退。当天,雨声未停。

22日早晨,试图冲击过河,未遂,退回宿营地做长久打算,用绳子和绑腿再砍了一大片毛竹搭了个简易窝棚,夏至,最长的白天,螯山?熬山?所有衣服都是湿的,两个人带的四个火机奇迹般全部挂掉,两包火柴也湿了,几斤米成了垃圾,干粮已经很少了,为了保存体力,两个大男人挤在一条半湿的睡袋里取暖,大雨瓢泼不停,精神几近崩溃。

23日凌晨,猛烈敲打雨布的暴雨声几乎是在敲响丧钟,水退遥遥无期,等待救援更是黄梁美梦,再困下去,即使体力可以支持,精神也已无法承受,每人吃了一个干饼和一点牛肉干,趁还有体力,决定拼死突击下山。早晨5天,老天开眼,奇迹般发现右手小河水退少许(无法理解),我扔掉已经湿了的睡袋和所有可以不要的东西(包括身上穿的内裤),轻装,冒着摔下瀑布的危险强行过河,现在,等待我们的是十几个大瀑布。别无选择,必须在沿河的山腰上杀出一条生路,所有悬崖陡坡都已不放在眼里,迫不得已,有时连割手的荆棘都必须死抓不放。中午,在砍倒一棵大树搭桥过了条小岔河后,宽阔的主河道到了,河道上有很多小沙洲,这才使我们有渡过去的可能,在沙洲之间的河面大约只有十数米宽,每次反复侦察数次后,我再绑上绳子试探冲击,反复数次,总能成功,再把水性不好的同伙拉过来。如此十数次,终于,两小时后,主河成功渡过。冰冷的河水使我体温严重丧失,只有不停走路。求生的欲望如此强烈,使我们似乎永远感觉不到饥饿和疲乏。

现在,沿河岸走30里就可以到达林场。由于水面比来时急剧变宽,我们又一次被逼到一处十数米高的悬崖,借助一棵树干翻上崖顶后,发现面前唯一的难题是怎样从另一面下去。似箭归心,何难?把背包踢下去,把仅有的绳子绑在一棵松树上,垂直极限飞身而下,毫不犹豫,的确很刺激,但我平时真不敢玩。晚十点,在强渡过最后一道小河岔后,林场到了,朴实的山民接待了我们。我吃到了三天来的第一顿热饭。

24日,早晨在来时的桥头等回程的班车,天气如此之好,万里无云,好象前三天所发生的只是大山开的小小玩笑。
25日,坐在电脑前,喝杯可乐,穿着干爽的衣服,我感觉很幸福!真的。

主题        危险的山洪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06-26 21:48:32

很多北方的山友,由于地域条件的限制,没有见识过山洪的威力,对它的警惕性不高。
我记得去年夏天有一次大雨,很多队伍被困在山里,有的坚持了一天多才得以脱身,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那次有云梦峡、天仙瀑等若干队伍被困。

那天中午我正搭车路过云梦峡口,看到前一周还砾石裸露的河道里浊浪滚滚。后来听目击者说,直径2、30厘米、重达十几公斤的石头扔到水里,根本都不沉底,眼见着泛泛滚滚的被冲向下游。水里裹胁了大量的泥沙和大小石头,有人穿着安全带系绳试图涉水求援,没走几步就被迫上岸,全身都被水流和石头打的青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3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主题        技术登山着装要点(原文)。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07-04 02:46:19

Dress for success -- stay dry and warm in the mountains

By Mark Twight and James Martin

Technical climbing is a stop-and-go activity, where a strenuous and sweaty lead is often followed by an hour-long stasis of cold belay duty. If you're not careful, it's easy to get damp and chilled -- the perfect prelude to hypothermia. The trick to staying warm is to choose a set of clothes that minimizes perspiration when moving and also keeps you warm at the belays.

Some people advocate adding or removing insulating layers underneath a shell jacket to maintain an even body temperature. But this process requires time-consuming undressing and dressing as well as harness adjustments at every stop along the way. Plus, wearing a jacket and pant shells large enough to accommodate several layers underneath makes them bulky, heavy, and clumsy. Instead, try the following clothing suggestions, and experiment with garments of varying warmth to find the perfect system.

Choose an action suit for climbing. The foundation of a dry-and-warm clothing system starts with a light, flexible "action suit." Depending on conditions, this could consist of a stretch-woven fabric (brand names include Schoeller Dryskin and Polartec Powershield) worn as outerwear or simply a light windshell worn directly over long underwear. The minimal action suit will keep you warm while moving without making you so hot that your muscles become inefficient (remember that cool muscles are more efficient than overheated ones); you won't sweat out moisture that must be replaced; and your body won't expend extra energy cooling itself. Likewise, if you don't sweat leading a pitch, you won't soak your insulation or supercool due to rapid evaporative heat loss once you stop. Use the zippers on your action suit to fine-tune your system on the go.

Avoid wearing your waterproof/breathable jacket. If it's cold enough to require additional clothes for your action suit, make sure the next insulating layers are more breathable than the windshirt, so they can conduct any evaporated moisture farther away from your body. Unless wet snow or rain is falling, don't wear a waterproof/breathable shell, as it doesn't breathe well enough to allow lots of moisture to escape. Instead, choose a lightly insulated jacket with a microfiber shell fabric (i.e. a basic, unlaminated nylon that has the bonus of being much less expensive than waterproof/breathable fabrics), or a stretch-woven jacket, both of which are quite warm, windproof, and surprisingly breathable.

Your legs radiate less heat than your torso, so you're unlikely to soak your pants with moisture. For your action suit you can get away with wearing more impermeable shell pants full-time, such as those with true waterproof/breathable fabrics.

Don't skimp on the belay jacket. At the belay, don a big belay jacket over your action suit and put side-zip overpants (if needed) over your legs. Pop the belay device through a panel in the front of the overpants and settle in for the two-hour belay. Most of the moisture built up in your action suit will push into the belay clothes, so it's best to have synthetic insulation here rather than down, because down loses its insulation value when wet. As with your action suit, avoid a waterproof/breathable shell fabric on the belay clothes, as it doesn't pass moisture as well as a microfiber fabric. Your belay jacket will inevitably become damp or wet with your body's evaporated moisture, but you can dry it out at the hut or in your sleeping bag at night.

Excerpted from Extreme Alpinism: Climbing Light, Fast & High, By Mark Twight and James Martin, The Mountaineers Books (800-553-4453, www.mountaineers.org).
To prevent sweating while climbing and subsequently freezing at the belay, wear a minimalist "action suit" while on the move, and layer over it during break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3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        能探讨一下渡过溪流的办法吗?
作者        阿森
时间        2002-07-09 12:28:01

雨季到了。一场大雨下来,小溪涨水的情况经常出现。包括去年云蒙山商业俱乐部被困,以及新疆的事故。
那么,有什么比较理想的办法安全渡过涨水的溪流吗?
《登山圣经》里面写的也比较少。

主题        这方面的知识经验不多,希望有经验的朋友多多指教。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07-09 13:09:31

一些基本的常识:
河道窄的地方水流更湍急,所以不一定比河道宽的地方适合涉渡;
河道的转弯处水中暗流较多,不适合泅渡;
塑料或橡胶底鞋在河底的鹅卵石上较滑,过去的那种布底的鞋更适合踩石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3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主题        问一个可能会挨骂的问题
作者        火树_
时间        2002-07-15 23:47:58

看过这样一句形容户外运动的话:带走的只有照片,留下的只有脚印。

一直以为这是绿野精神,颇感自豪。

但在坛子里看到有贴子描写在自然保护区里砍树(砍柴?)用来篝火的美好回忆,估且不论是不是有违森林防火的要求,单只从绿化角度考虑,好象也不算妥当吧?

心里有些疑惑,还望各位不吝赐教。

主题        当然不妥!
作者        黄金狮子
时间        2002-07-16 00:28:25

请问是哪个帖子?

主题        自己找找看吧,不然我真要挨砖了
作者        火树_
时间        2002-07-16 00:34:09

主题        不同意你的意见!
作者        辟邪
时间        2002-07-16 01:24:23

大家出去点篝火都是捡的柴,或是用一些枯死的树枝,绝不会破坏自然的树木!至少我们出去都是这样的!

主题        错了,烧枯柴一样破坏环境,只是轻重程度的差异。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07-16 09:01:46

另外,在树林中烧篝火,也是安全隐患。
并不是说完全不可以烧篝火,比如天气寒冷、衣服潮湿,或者没有作饭的燃料,在确实有必要的情况下,本着以人为先的原则,烧篝火是可以的;但我一贯反对为了单纯的娱乐烧篝火。

建议你看看《登山圣经》中的“低冲击性登山”的原则,看看国外的户外运动爱好者是如何尽量保护环境的,我相信你们的这次活动参加者会觉得汗颜。

玩户外的人越来越多了,而我们的资源相对贫乏的多。登山者不自律,总有一天自己看到的是满目的灰烬和创痍。

主题        关于“看看国外的户外运动爱好者是如何尽量保护环境的”,我有话说
作者        sealbox
时间        2002-07-16 09:30:11

今年五一,我带着我家MM去黄花城,第二天在宿营地碰上五个鬼子,3男2女,其中一个女孩是中国血统,但不会说中国话。
大概5点半左右,他们开始找树枝准备生火,过了一会儿我们发现他们拽过来一棵桃树,叶子是绿的,显然是活树,从刀口看应该是用瑞士军刀之类的刀具锯断。照理来说长城上是不予许生火的,但我们每次晚上路过都有人生火,所以对生火并没有太在意,但他们居然砍了一棵活树,令我们很不高兴,当即上前理论。一开始,他们辩解说不是他们砍的,后来说不过去,又说砍了这棵树如何如何的无关紧要。我家MM勃然大怒,与他们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终才令他们道歉,答应不再砍树。其中砍树的是一个来自比利时的小伙子,所以,鬼子环保意识强吗?我不敢苟同。

主题        这样的比较没有意义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07-16 09:37:32

外国人一样也在中国的公共汽车上搞性骚扰。
主要看社会或人群的整体意识。
《登山圣经》能够以一种系统全面的方式把户外和环保落实在文字上,说明国外这些登山者他们的整体意识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而且关键不仅仅是简单的口号和原则,有非常具体的操作方法的指导。

主题        没事插句嘴:
作者        走啊
时间        2002-07-16 03:41:08

1、谢谢你能时刻关注这种问题,相信坛子里和户外有这样的监督者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吧?
2、既然这个游记你看到了,那么哪怕是在坛子上直接提醒当事人或询问相关人员以求证实,会比较好吧?我想,大家是会理解的。但是唐突地冒这么一句,大家摸不着头脑,当事人也不见得知道,效果不好吧?
3、再次感谢你能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大家留意。:)

主题        我觉得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
作者        生财有道
时间        2002-07-16 10:03:18

如果说污染环境,那么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创造垃圾,破坏环境。
我们出去野外,应该说一个最主要的目的是亲近大自然,更好的树立一个爱护自然的观念

如果如你所说,枯树不能用,那我们再想想,山泉能用来洗脸刷牙吗?一路过去,汽车产生多少废气,那我们到底还该不该去?

主题        野外不应该使用化学洗涤用品,这个危害更大。我正要说这个问题呢!!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07-16 10:25:27

上周末去小五台,在2400营地,早晨在水源边上就有几位女士(可能是绿野的,也可能是3夫的,反正营地上就那么几只队伍),在使用化学洗涤用品。这是非常差劲的行为!!!!
本身2400就是2200营地的水源上游,更是整个东台大沟的源头。
使用化学洗涤用品,虽然下游的水流很大,不会造成什么影响,但对那个水源本身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你自己在这里洗的爽了,你让别人怎么喝?!

周末活动本身时间较短,即使一天不使用肥皂之类的东西,也不会有明显的不适。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不用。当然如果是十天半月的在外面,皮肤清洁还是必要的。

主题        这个问题值得讨论,建议斑竹置顶。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07-16 09:04:15

主题        你的问题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07-16 10:52:05

1。你认为在野外烧枯枝不会对环境产生太大的影响;
2。你混淆了绿化和影响环境的概念
3。你认为自己的户外经历已经足够你判断事情的对错,不需要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即使只有一小部分可采纳的东西。

主题        户外运动不对环境造成影响是不现实的
作者        CK
时间        2002-07-16 09:57:51

户外运动肯定会影响到某一局部的环境,这是毋庸置疑的。即便我们十分在意也不可避免的对环境造成影响,比如我们行走在山林中会破坏道路两旁的植物,我们走过的道路久而久之就会或多或少的水土流失,我们在扎营时帐篷下面的植物统统被压倒,有些就此结束生命,这也是影响。但我想说的不是这些,而是自然界有一种自我恢复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受到破坏的地方就会恢复如初。值得探讨的是什么限度的破坏可以恢复,而什么样的破坏就会造成永久性的不可修复的影响呢?

我们在户外中对于环境是应该保护的,但也并不是不可利用的,只是应该本着安全、有节制的原则。单纯的强调某一个方面是不科学的,我们应该用一种专业的看法来看待这个问题,毕竟人类的生存是依赖于自然的,不可能与自然脱离开,因此我们还是考虑如何合理的运用自然界给与我们的资源吧。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请大家斧正。

主题        很中肯。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07-16 10:13:12

关键就是“度”和“类”的问题。
比如在沙滩上烧枯枝,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烧过的篝火和灰烬对动植物没有什么影响,掩埋后对景观也没什么破坏;但在山林中烧篝火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烧出的灰烬是不错的钾肥,但它偏碱性,可能使这里的某些植物死亡,烧火使营地的景观(包括气味)发生大的变化,进而可能影响某些动物的行为,等等,后果是比较难预料的。

还有一个是心理体验的问题。
当你们围着火堆高兴的时候,你有没有想到你的快乐已经损害了自然的一些哪怕小小的东西?你有没有想到动物们在树林深处恐惧的瞪着你们?你有没有注意到今夜你的营地周围没有小鸟鸣叫?。。。你还乐的下去吗?

主题        让我们讨论出一个可行的范围和程度
作者        CK
时间        2002-07-16 10:56:54

我想我们可以划定一个范围和程度,使我们有一个可以参照的行为准则,有些事是不可能杜绝的,就向社会中其他的事一样,与其压下去,不如很好的疏导他。当我们把握安全,节制和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最小伤害的原则下,可以考虑合理的利用当时所能得到的自然资源,但在以上原则有任意一项不能被满足时,就应终止任何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在此并不强调任何的特殊情况,以加强我们的保护性。

那么,现在让我们明确在那些是不容许情况:
1.安全性不被满足 冬季、落叶及枯树密集、大量油性树种(如:松树)、风季(或大风天)
2.不允许过量砍伐树木,只允许使用枯枝及枯树
3.不允许余烬未熄时离开

我只是开个头,希望大家补充完善。

主题        这个范围不好控制。而且我的观点和其他一些人的也不完全相同。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07-16 11:05:01

我的看法是,在满足自己基本需要的范围之外,就尽量不要对野外环境造成影响;
有些人的看法是,在可利用的范围之内,把他们都利用了。

呵呵,我觉得如果是后者的话,以我们这个爱好者的基数,很快就会看到后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3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主题        一点不太成熟的想法
作者        羽毛
时间        2002-08-14 13:47:40

其实这个想法在脑子里盘桓了很长时间,后来一忙就放下了。这次北大的事情又让我想起来,提出来大伙拍砖。

想法是:凡绿野有组队登雪山时,可否开一“碰头会”?
请注意:此碰头会不是指登山队伍内部会议,而是应由以下三部分人参与:
1、曾攀登过目标山峰的,并以之为核心;
2、有雪山经验但并未参加此次登山的;
3、登山成员。

提出的背景:
1、绿野现在想登雪山的人越来越多;
2、绿野现在登雪山的全部为业余(指非职业)。
说实在的,现在自发组织和自发参与登山的业余爱好者中,各种条件和情况的都有,而目标山峰的选择、前期准备、登山计划、路线和方式的制定、对前人攀登资料的借鉴和理解程度等等,均局限于该登山队伍的人员构成状况。我想说的意思是,对上述诸多事项的最大程度的考虑和安排也无法超越这几个人的经验和智慧的范围。
再加上大家是业余玩,如果碰巧哥几个当时工作又都很忙,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时,计划和准备可能就难免顾此失彼、百密一疏。到了雪山上,在高海拔环境和突发的恶劣天气中,就更不好说了。

所谓“碰头会”,其实就是利用集体的智慧,请这个圈子里的前辈、高手、弟兄们给去爬的哥几个出出主意、把把关。比如可以请曾攀登过目标山峰的弟兄介绍一下雪山情况、注意事项、技术和装备要求,这是重点,有条件的话可放些以前攀登的幻灯资料,使大家对山形地貌气候路线有更直观的认识。大伙再切磋一下经验、帮着出出主意,甚至是提出问题,个人认为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
极端的结果,没准儿是使你信心动摇甚至干脆否决掉,但总比去爬一座不适合自己或准备不足的雪山好,这样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象听证会?

今后绿野自发组织登雪山的可能会越来越多,安全也就越来越重要,这类会可否由绿野牵头组织,当然登山队伍自发组织更好。最好每次都请一两位这个圈子里的前辈和高手,这样不管这次去不去登的,对大家都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都是爱山的人,相信你请人家一定会来。不过为了避免七嘴八舌的搞的队伍大脑混乱,与会人员构成应控制,并尽量以小型为宜。

个人觉得应强调一点,开这种会是“建意”性的,即自发自愿,如果作为登山队伍不想这样,没人逼你开。而且对登山观念和风险的理解,大家也不一定就一致。登山的原则是自己的队伍为自己的行为和后果负责,同样的道理,绿野也不应为开了个碰头会而负什么责任,因为大家都是在尽一个山友的义务,而目的无非一个:为哥几个的安全和成功攀登把把关,而具体怎么做,还是看你自己。

主题        最好再签个生死状
作者        大刀Q
时间        2002-08-14 19:57:36

雪山不可知的危险太多了,前两天看了个网站说的是世界最著名的10位登山家,好象现在只有一个活着,其他都完了,死因都是"山难",所以除了体力/装备/经验之外还有运气,想去雪山的先想想自己有老的小的要赡养吗,有什么未了的心事吗,都齐了,再去,顺便队伍全体写下个生死状,注明爬雪山纯属自愿,愿承担一切后果,发生意外与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关,这么就利落了,出事后也不会有人责怪幸存者了.
我拖家带口的,所以我不去雪山.个人看法.
羽毛兄从蜜月里缓过来拉?又来绿野拉,没忘了兄弟巴?

主题        从没听说过这种说法。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08-14 20:35:19

怎么评定的“世界上最著名的10个登山家”?我倒是知道一些里程碑式的人物还活的好好的。

首登Eiger北壁,开创了现代登山的新纪元Anderl Heckmair;
首登Annapurna,开创了喜马拉雅的新纪元Herzog;
首登珠峰Ed Hillary;
第一个完成14座8000米R.Messner;
等等,他们都活的好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3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主题        冬季登山求教
作者        玄鸟
时间        2002-10-25 02:19:17

我计划在明年春节前后登一座5000米左右的山,目标初步定为雪宝顶或四姑娘二峰,请有经验的DX多多指教。特别是对于当地冬季的环境、气候、路线情况我现在完全不了解,还望不吝赐教,先行谢过。

主题        冬季登雪宝顶可能不容易。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10-29 02:27:40

主要问题是雪太大。前年五一本营、Vega等人曾去过雪宝顶,积雪一直延伸到大本营,雪很厚,几乎寸步难行,后来就撤了。
另外也不知道冬季白天的最高气温有多少,雪崩的危险有多大。以我个人的感觉,四川的山峰都不是很寒冷,但雪崩危险都比较高。
最好能够从当地得到天气的确实资料,比如从扎西那里了解一下,再决定行程。

主题        推荐冬天(春节时期)可以去登哈巴雪山,天气比较好,难度、强度也合适。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10-29 02:29:20

主题        关于气候方面的一点资料
作者        玄鸟
时间        2002-10-29 03:00:09

九寨沟海拔约3000米,属高原湿润气候,山顶终年积 雪。春天气温较低变化较大,平均气温多在 9度-18度之 间,4月前有冻土及残雪;夏天气温回升较快且稳定。平 均气温在19度-22度,夜晚较凉宜备薄毛衣;秋天天高气爽气候宜人,气温多在7度-18度,昼夜温差较大,特别是 10月后的深秋。10月下旬后有冻土出现;冬季较寒冷、气温多在0度左右。九寨沟降雨少(年降雨量不足600mm)而 集中,7、8两月是典型的雨季。

黄龙气候属高原温带亚寒带季风气候类 型。气候特点是:湿润寒冷,一年中冬季漫 长,夏无几日,春秋相连。年平均气温 7度,日照充足,早晚雾多,雨量多集中在每年五 月至八月。

九寨沟月平均气温和降雨量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平均气温 (℃) -1 2.5 4 8.7 11 14 17 16 12 8.3 2.4 2.3
月平均雨量 (mm) 15 24 36 43 87 96 104 82 76 53.2 26 18

主题        这个资料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因为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10-29 05:26:21

1.黄龙是雪宝顶的另一面,除非你打算从黄龙这面上,否则走传统路线完全是两码事。一座山的两面气候可能完全事天壤之别。
2。降雪和积雪是两码事。按照记录数据,五一*应该*也没什么太多降水,可事实是他们就是遇到了很深的积雪。

关于你的攀登计划,也有一点想法。
如果是单人攀登,就不要修路,因为要背很多绳子,负重太大。带一根绳子用在骆驼背就可以了。安全带用不着,带一些扁带、小绳、若干主锁和下降器就可以了,上升器用抓结代替。头盔必备。
不做路绳的情况下,完全靠自己的双脚保证安全。所以上陡雪坡的技术至关重要。不能犯错误,犯错误就歇菜了。如果有亮冰,自制动基本上是没什么用途的。
一天从成都(700)到麻风村(3300),适应是必要的。我现在觉得应该在麻风村和BC(4000)各适应1天(至少)。

主题        谢谢指教,还有问题
作者        玄鸟
时间        2002-11-01 02:40:04

关于气候,那些数据是统计平均值,肯定不准确,不过也正是因此可以适用于较大的地域范围,一二月冷暖锋面应该在更南边的地方,因此山的两侧降雨量差别一般不会很大,当然这只是理论推测,实际情况谁也说不准,所以我特别希望有那段时间去过的人讲讲经验。冬季的积雪肯定会比夏季厚,但是雪况应该好一些,估计雪面比较硬,配合雪板可能会比夏季好走。另外,根据我自己的身体情况,我觉得直接到bc适应一天应该就足够了,如果情况不好的话再考虑延长。路绳我个人也认为不是必需,只是由于以前很多人都讲要用,所以才问一下有没有必要。还有骆驼背的直壁是不是一定要打岩锥,有没有以前的挂片可用,或者是否有其他的攀登方法,25米主绳够不够用,这些我还都不清楚,还望赐教。

主题        关于雪况什么的都是推测,所以我建议问问当地的老乡,他们最有发言权。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11-01 05:10:29

雪板不适合雪宝顶。攀登路线比较陡峭,雪板没什么用处。不过上BC和从BC出发到岩石区的路上可能有用。
多适应几天没有坏处,除非时间特别紧张。我个人的看法,越是平地上强壮的人,在高海拔可能越容易受高山反应的影响。而且高山反应有“滞后”的作用,当感觉到不舒服的时候再适应,不如刚开始就适应好更有效率。
以前刘雪鹏和陈颜都是以近乎单人攀登的方式完成的,只是大部队行动时考虑运输能力和安全才采用修路的方式。其实结组或单人攀登都是可以的,前提是攀登者的水平足够高(那两个家伙的情况例外,他们是胆子足够大)。
骆驼背据说有人从旁边绕过去,但我实在想不出来那样的地形是怎么绕的,所以还是带上绳子以防万一吧。25米足够了。如果嫌重量大,可以考虑8.3mm的半绳。
岩锥需要带一些,自己一个人用5、6个就差不多了,多带些绳套之类的绕大石头更有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3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主题        大家能帮我辨别着几个山峰吗?
作者        水壶
时间        2002-11-01 07:39:01

完全是个人遇到的困难,斑竹如果觉得不合适就帮我封了,或移到别的地方。


主题        这个好象是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太子峰?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11-01 13:56:26

主题        呵呵,你眼拙了,就是2/3峰,长平沟喇嘛寺一带的角度
作者        eoskiss
时间        2002-11-02 04:00:43

对了一下照片,应该没错,除非太子峰跟2/3峰长的一样。这应该是7-8月份的照片

主题        没错没错,就是2、3峰。TNND,我说怎么这么眼熟呢,呵呵。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11-02 04:26:01

左边那个是4峰的山脊,绕了一个大弯,太有特点了


主题        欧洲3大北壁之一:Matterhorn,个人认为是最漂亮的山峰之一。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11-01 13:44:14


主题        这个好象是Annapurna:人类登上的第一座8000m高峰?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11-01 14:04: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3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主题        爬山回来后,一整天小腿感觉硬硬的,还有肿胀的感觉。
作者        海豚zz
时间        2002-11-05 07:16:47

哪位有经验的前辈能给点儿指点,可以快速消肿的?

主题        按摩是非常有效的。另外应该循序渐进、加强锻炼。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11-05 09:03: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3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主题        爬山回来后,一整天小腿感觉硬硬的,还有肿胀的感觉。
作者        海豚zz
时间        2002-11-05 07:16:47

哪位有经验的前辈能给点儿指点,可以快速消肿的?

主题        按摩是非常有效的。另外应该循序渐进、加强锻炼。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11-05 09:03: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3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主题        让我伤心的海陀——记2002年11月16日海陀穿越有感
作者        一脸防晒霜
时间        2002-11-19 12:09:37

让我伤心的海陀——记2002年11月16日海陀穿越有感
海陀一个让北京玩野营的朋友都很熟识的地方,我当然也是,但也许海陀给我的不仅仅是一次或两次出行的经历,更多的应该是印在我心里让我痛并快乐的回忆。。。。。。

我2000年6月10日开始玩野营,是参加俱乐部那种的,第一次活动就是海陀
2001年6月23日我第一次参加绿野的活动,目的地也是海陀
2002年11月16日,我第一次参加了冬天穿越海陀的活动,山里下了雪

2000年6月10日我认识了一位能够影响我一生的女孩,傍晚我们一起躺在草地上数划过天边的星星
2001年6月23日我认识了一大堆用网名互相称谓的朋友,并首次在绿野上贴出了游记
2002年11月16日我感受了20多年来从未有过的寒冷和结识了一群激情似火的“驴”

2000年6月10日过后,我知道了野营、热爱上野营,但却在感情上留下痛的伏笔
2001年6月23日过后,我明白了野营的真谛,同时也理解了绝望和崩溃的含义
2002年11月16日过后,我自责了我的自不量力,得到的是冻的生活不能自理的双手和遗忘在山间某处的帐杆

2000年6月10日后的许多日子,我的事业有了转折,我的感情在经历痛苦的洗礼后变的成熟
2001年6月23日后的许多日子,我不断的添置新的装备,但再没有了绝望想法,因为我变的更坚强
2002年11月16日后的两天,我为躲避家人的责骂,不得不住在朋友家,并用我已经包扎纱布的双手,艰难的记述难忘海陀之行。。。。。。
当我在17日一个人走在回程的盘山公路上时,觉得这条路是那么熟悉,回想几年来的海陀经历,同时又看了看已经起满水泡的、微痛的双手,决定写一篇文章,名字当时想的是“伤心的海陀”,记得黑石的活动计划标题是“傻走人会不会变傻”,我是傻走了,但我没傻!

有的人总是这样,不能正确估计自己,姑且把我算成其中的一员,而且大多数人都是在在做完事才有感想,虽然你得到了但你也失去了,人们都说要在困难中磨练成长,我不反对,但当你失去的多于你得到了,还是三思而后行为好,“三思”对于玩野营的朋友意味着充分的准备,包括心理、生理、装备、常识等,“君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参加绿野活动一年多了,大大小小的、腐败的、自虐的活动,也参加过一些,但好象没有这次这么狼狈的,在行进的路上我压后,竟比先到宿营地的朋友晚了将近2个小时;竟让比我们晚走半个小时的侯侯在小海陀追上了我;在冲顶小海陀时竟让黑石连人带包一起接回;到达宿营地,冻的死活支不上我那顶豪华大帐,竟就地一扔任它风吹雪打;吃完“晚宴”,竟第一个钻进睡袋;由于水喝的较多,晚上出恭三次,第一次是鞋拖了再也穿不进了,只得穿着袜子,踩在雪地里嘘嘘,第二次,穿着袜子,但只穿着秋衣秋裤,再次在凛冽的寒风中嘘嘘,第三次,袜子找不到了,不得不光着脚钻出帐篷,面对着朗月繁星嘘嘘;第二天,全手起水泡,无力将冰霜覆盖的帐篷打包,只得将其硬塞进背包,帐杆外挂;下撤途中,不慎将帐杆遗失在玉都峰旗帜到景区间;由于手已经冻伤,无力调整背包和裤子,致使背包一直是歪的,裤子一直是“掉的”;每次我都爱说爱笑,这次我好象变成了一沉默寡言之人;到家后,不敢让奶奶知道,只能骗她第二天出差,其实到朋友家暂住;不能上班不能出差,只能请假;由于手都缠上纱布,所以都是朋友帮忙穿衣,吃饭只能用叉子和勺子。。。。。。这些应该就是自不量力的后果吧。

关于冻伤的事,周日晚上我去了北医三院,当我朋友问冻伤看什么门诊时,那些护士都很疑惑,以为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确实现在谁还冻伤呀,于是呼大家争先恐后的看我的手,就象今天在304医院一位年轻的军医说的:“象你这种情况的冻伤,我只在书中看过”。北医三院根本就没有冻伤药,大夫仅仅做了一下简单处理,今天先到301结果医生一听是冻伤,连看都没看,就把我打发到304去了,后来听304医生说,“可能人家以为你冻伤的太厉害,需要做移皮手术”。后304皮肤科又让烧伤科会诊,大夫听了我冻伤的经过后说:“有可能是在你冻伤后,又碰热的东西,促使你的皮肤冻伤,恢复期大约2—3周。”因为要是烫伤,除非深度烫伤,否则不会有青紫或黑色,但冻伤是发痒的,而我只有痛、麻、胀的感觉,所以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冻烫伤。我觉得我够没常识的,但当时手冻的是没有知觉了,而且体温根本就不能暖手,所以当看到烧好的热汤盆,便急于想夺过来捂手,结果变成了冻烫伤,如果当时能用雪去搓,可能就没事,但当时的情况只想往帐篷里钻,谁还想动一动冰冷的雪呀。

没办法在家休息吧,到了周一晚上,突然发现脸有点肿,耳朵有点痒,看来是有点冻伤,但还好,但我一直在想,是不是所有的人跟我的面部感觉一样,如果不是的话,只有两种可能性,要不是我的脸皮太薄了,要不是他们的脸皮太“厚”了!!

许多事情就这样过去了,留下的确是带有一丝丝伤感的回忆

因此我这两天也在问自己,还再去不去海陀。。。。。。
感谢此次活动给予我帮助和关心我的朋友
感谢我女朋友的无微不至的照顾

主题        有深层组织损伤的冻伤千万不能揉搓,否则会造成严重后果。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11-20 00:19:18

如果条件许可用温水(接近体温的)回暖,或者就用身体加热。如果皮肤浅表神经没有完全死亡会非常疼,如果神经末梢都完蛋了,反倒没有那么难受了。

主题        关于冻伤
作者        阿森
时间        2002-11-21 11:12:45

冻伤厚的皮肤很脆弱,只要泡在温度超过体温的水中就很容易被烫伤.这就是传说中不能用热水洗,只能用雪搓的真正原因.

主题        嘿嘿,什么时候变成传说了?
作者        塞外游侠
时间        2002-11-22 07:28:04

用雪搓是寒冷地区人们冬季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办法。说这个是传说,我怎么有意点滑稽。

主题        用雪搓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土办法,任何一个严肃的医生都不会教你用这个招数的。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11-22 14:42: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3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        11月16-17日的小五台事件:补齐城里的故事;几个关键性的细节点评。
作者        晨峰
时间        2002-11-22 09:26:24

楼下队员们的帖子基本上把上周末小五台的经过勾勒出来了,这里先把城里发生的一些情况补齐,整个事件基本反映了现阶段绿野们的登山热情、普遍有些浮躁的心态、以及自救、救援方面的实际问题。

城里的故事
周六:
16:00左右:羚羊、太白客中途修改计划,从黄草梁撤回来。和我通电话说房山区的风雪很大,担心海陀和小五台的队伍新人多有危险。我当时正在公司加班,查了帖子后发现Rumble的队伍有至少两个FRS对讲机。

16:00左右:太白客和金丝猴联系,希望北京的HAM能够监听小五台方向可能的求救信号。军军在北京中继上要求HAM们尽量保持沉默,监听FRS的7频道和绿野的437.9频点。

17:00-21:00:尝试给所有在网上列的小五台人员手机打电话和发短信,发现无法联络。

23:00:由于HAM们的一些描述有偏差,很多人误以为小五台出了危险,金丝猴在网上和中继上辟谣。

周日:
14:00左右:羚羊、太白客和西金河口管理站联系,知道有两个女孩留守,管理站的人并不担心山上的队伍。同时开始和绿野有雪山装备的朋友们联络,希望能有必要的心理准备。

15:00左右:初步认为小五台队可能的出山时间为下午4:00-5:00,西台方向。并约定在下午5:00最后和西金河口管理站联系。

17:00: 羚羊和西金河口管理站联系,还是没有任何队伍出山的消息,留守司机也有些着急。太白客开始给各个朋友打电话,希望大家准备冬季装备,在接到电话1个小时内可以出发。

19:00:太白客开始收拾装备,同时约了爱斯基摩人、羽毛的两辆私车,联系了浣熊、羚羊等多位老朋友,准备带高山装备连夜从西台方向上山,用无线电喊话的方式搜索并联系队伍。这几个山友都有高海拔经验,装备也很精良。

20:20:西金河口电话证实队伍已部分出山,警报解除。

===============================================================
整个案例的情况基本齐了。几个关键点的分析和教训总结,我先尝试来作,不是针对某个人,因为这里的错误很多人都犯过,而且对于其它的绿野们来说,也可能是用生命为代价才能换来的经验。

需要首先说明的是,任何事故都是由一系列的小错误积累而成的,压弯骆驼背的最后一根稻草虽然显眼,但不一定是问题的关键。预防事故还是要尽早的发现问题的苗头,并保持事态发展的趋势能尽在掌握之中。

第一个分析:危险的判别
12:00钟,Rumble的队伍全部到达南台下的斜坡,开始下雪,但是队员都很兴奋。在这个位置,前后队的时间差别约40分钟,前队休息充分并很好的补充食品,后队仅休息10分钟后就开始赶路。大家都认为没有危险,登顶没问题。

14:40分,前队到达南台小庙,风大气温低,焦急等待后队,后队队员在1小时后到达。雪很大,能见度开始降低,人员普遍有些疲惫。从游记中可以看到队员在此时有些担忧,但是普遍没有危险的感觉。

此时队长的最后决策是赶路,按照夏季的经验,可以在中台附近找到营地。

实际的情况是,由于前后队休息程度的差异,人员马上走散,能见度低加上迎面的大风,前进速度的缓慢很快在心理上让所有人放弃了急行军前进的念头,开始临时决定在坡地上扎营。恶劣天气条件和天黑的环境(17:00是理论的日落时间),体能的下降,队友的丢失,所有人开始感到沮丧和危险。

我想强调的第一个问题时,在Rumble队开始从南台顶下撤的同时,太白客、羚羊队已经在撤回北京的路上,同时电话告知北京的朋友可能的危险。而实际上已经处于险境的队员普遍没有认识到危险的降临。

点评:
从事情的发展看,南台顶是一个转折点,哪怕此时认识到危险并在这个地方集合队伍,用紧密队形下撤回南台下的大石头处扎营就是非常成功的活动(这里的很多队员对南台的地形还不算陌生)。从起因看,在南台下面出发的坡地前,领队就应该观察并估算队伍的体力差异和时间差,有意识保护弱队员,同时判断出天气对于自己队伍的挑战程度。

同时我也觉得,对绿野冬季的队伍而言,这会是个普遍的问题。核心队员必须随时判断队伍的总体状态和面对的危险程度,普通队员有义务实时的反应自己的真实状态,而不是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才开始请求帮助。

第二个分析:关于自救,搜索的理性决策等
我注意到的第二个细节是丢人后搜索的决策过程和被明显缺失的环节。
搜索的一个前提是保证搜索队员自身的安全,从记录中看,能见度极差的情况下,队长带了精干的3人小组开始搜索,好像还没背包?当时的情况是,营地没有着落,十几个人饥寒交迫,如果这三个队员最后也没有摸回营地,缺失装备在同等条件下的命运是否会比易普拉辛好?

点评:
当时的情况下,搜索队出发至少要在营地基本确定,同时搜索队随身有一套起码的公用装备(帐篷、睡袋、食品),有足够的对讲机备用电池才能出发,快速确定搜索计划,按照计划的方向进行1趟搜索(如往中台方向30分钟,返回南台小庙就回营地)。

同时我想提几个被缺失的环节:
在搜索队进行有限的盲目搜索后,摸回到营地,进行必要的补给后,即晚上9:00左右。从逻辑上应该统计物资,如备用电池、头灯等,并讨论夜间到台顶小庙进行搜索的可能。

如果考虑到夜间搜索的危险已经超出自身实力,第二天出发的搜索队员应该马上得到充足的休息,并在凌晨风力较弱的条件下按照预定的方案行动。(早晨4:00左右就出发,争取进行第一时间的救援)

就我们现在的救援条件而言,队伍的自救能力还是第一位的。有效的救援就意味着在第一时间内能找到丢失的队友并提供帮助。救援不仅仅是体力活,还需要理性、清晰的逻辑判断,来增加搜索成功的概率。

第三个分析:遇险约定和通讯的制度
今年夏天,大麻队在灵山停车场前1公里的地方被困并拨110求救。我在计划版尝试编写了遇险的几条应变原则,但现在看来,队员和大队伍走散以后,也要总结一些原则,来增大自救搜索成功的概率。

在南台下来后,易普拉辛得到的信息是,大队伍肯定要往中台方向走并找营地。所以他在失去联系后,在能见度很差的情况下只考虑到要快速找一个避风所。也可以理解他在挨了一夜的冻以后,天上稍微有些光线就抄近道快速下山。估计易普拉辛到了山下,才考虑到大队伍可能有麻烦,又包了三蹦子上山看情况。

而在此同时,搜索队员也是一种盲目的寻找。

这里的误会是队员没有充分认识到大队伍会进行搜索,我们也没有任何约定可以供参考,在这种紧急的条件下,如何互相增大相遇的几率。所以切实可行的计划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重要,如果当天的营地位置是合理的,大家就有可能在约定营地会合。

对于山里和城里的队伍也有类似的问题,城里的朋友急得要命,准备连夜上山,山里的朋友们还在为劫后重逢高兴呢。所以一些约定在冬季的活动中确实太重要了,如进山的队伍有明确的路线和出山时间,出山后可以和城里的联络人通话并在网上注明出山。如果队伍在预定的出山时间延迟12小时还音信全无,就开始组织搜索队。搜索队可以沿着进山队伍的进山路线和反方向同时搜索并用约定的频点呼叫。这些可以操作的流程,也许就能抢在救援的第一时间窗内发生,并真正的派上用场。

关于对讲机、帐篷和其它装备的使用问题,不想在这儿多说了,这些都是基本的问题。在我们这个案例中,不打地丁的225帐篷和1000 克的羽绒睡袋露营就可以抗下来,这种气候条件还达不到南台典型的“冬季恶劣天气”。回顾整个事件,只有能见度低、风力稍大才是个比较麻烦的问题。

注:
不要小看北京周边的低山,在冬天它们可能很厉害,至少有些路线在突变的天气下比夏季的初级雪山可怕的多。登山也不是简单的傻走,一些决策的思路、知识技能都需要在平时积累。在极端的条件下,狭路相逢,每个队员都要有当队长的心理准备并为自己的团队贡献力量,勇气和钢丝一样坚韧的神经也是登山给我们的一笔财富。

主题        对于晨峰对细节点评的几点回复
作者        rumble
时间        2002-11-23 00:04:52

很高兴晨峰能对这次事件有这么好的点评和评述,对于其中提到的几点细节做如下回复和更正:
1) 我、大头、野骆驼三个人去索搜的时候是带着自己的装备去的,而不是文中提到的卸下装备。我们当时有一个担心就是易普拉欣掉下山坡,人包分离;另,我们在索搜的时候约定,每一个人都要看到另外二个人,如果发现不见其中任何一个人,马上停下来。这样的索搜方式决定了我们的索搜范围不会很大;
2)其实我们在索搜过程中没有冷静思考易普拉欣可能的去向。当时就应该想到易普拉欣可能会回到山坡上,但我们没有往上索搜,才导致了易普拉欣在小庙中度过艰苦的一夜!

从这次的组织活动看来,存在很多问题,我想这些问题是许多去小五台的队伍的共性问题:
1)对小五台不够重视
一直认为小五台是一座不会给我们出难题的山,因为有许许多多的人已经在身上踏出了路。但在冬天却远非如此,
2)队伍的组织依然按照夏天的组织来进行
在冬天的季节,队伍的规模不应该很大,在一个队伍之内应该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以三个人为宜,在这三个人的体力应该比较相当,或者有互补的可能;三个人的的所有装备集合起来应该能满足单兵作战的要求,即在一个小队走失的情况下仍然有足够的装备生存下去
3)队伍的通信不够通畅
在冬季的小五台,特别是暴风雪的情况下,能见度只有10米,这样的情况下,以后喊话和救生梢远远不过。所以没有一个小队应该有一个手台或者对讲机,这样才能保证通信的通畅;
4)关于救生食品的问题
以前大家出去,纷纷要求别人替自己肩负,现在看来这样的想法有一些问题。我们在路上的时候吃了易普拉欣很多的奶糖和巧克力,那天晚上他在南台小庙中其他别的食品没有办法实用的情况下只能靠这些食品求生,所以保留一定的救生食品在身边很重要。在出发之前,领队应该要求把救生食品分到每一个人的身上。
5)关于冻伤的问题
现在回来很多人的脸部和鼻子部位有严重的冻伤,所以打劫冒这样的装备很中!
6)关于脚部的保暖问题
脚步的保暖应该为三方面:鞋的的防雪问题,袜子的保暖以及雪套和脚步的保护连接问题
只要在山上有经历的人发现,在冬天鞋很容易霜冻,但要注意不要在鞋里面有霜冻;
袜子要多带,二天的活动至少要水双,第一天一双,第一天扎营要换一双,第二天下来坐车回家要把新的袜子换上,这样回来才不会感到冰冷;
关于雪套,现在发现绿叶的雪套很实用,如果雪套和底部的紧固是用绳子连接的,那么在行走的时候会常常松散,所以雪也很容易进入鞋的里面,绿野的雪套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但绿野的雪套就是质量不好,拉链很容易坏!

以上几点就是上次去小五台的一些总结,请大家指正

主题        同意你的第二条策略。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11-23 00:41:22

活动规模太大一直是我觉得有问题的地方,但考虑到相对较远的路程,为了降低交通成本(包车或乘车),只能形成一定的队伍规模。从多方面看,小队伍具备很多优势,特别是在冬季小五台这样的地方:易于控制节奏、保证队员体力,应变灵活。每个小组大家体力节奏差不多,不会出现互相拖拉的情况;根据自己组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每个小组具备完全的自持力,万一遇到意外,容易寻找营地(因为人员少,不需要很大面积的平地),也具备一定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主题        讨论
作者        大海
时间        2002-11-23 00:56:45

为了降低交通成本(包车或乘车),只能形成一定的队伍规模。大队伍行进时的前后距离长几乎很难解决。

是否可以两三支队伍合并一车,同车往返,路线不同或相同,但分别组织,各自独立。

这样还可以在出险时有及时的救援。

相信大家对小五台的热情,隔几周协调组织一次不难实现。

主题        就是你这个意思,我没表达明白。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11-23 01:10: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3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        转帖《冻伤》
作者        履星家
时间        2002-11-26 11:00:53

提供者mh
http://www.fmmu.sn.cn/web/surgery/jiaocai/burn_surgery/chapter01/126.htm

主题        再次强调:冻伤后千万不能机械刺激患处,包括用雪搓什么的,会造成严重损伤。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11-26 11:08: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3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        转帖《冻伤》
作者        履星家
时间        2002-11-26 11:00:53

提供者mh
http://www.fmmu.sn.cn/web/surgery/jiaocai/burn_surgery/chapter01/126.htm

主题        再次强调:冻伤后千万不能机械刺激患处,包括用雪搓什么的,会造成严重损伤。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11-26 11:08: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3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主题        请问:如果准备去爬5千米以上的山,什么样的锻炼计划是合理的?
作者        不必
时间        2002-11-27 01:15:30

主题        MM,这个问题太大了。
作者        假行僧
时间        2002-11-27 02:26:13

我也真的不知道如何回答。只能谈点体会:

登山对人的要求不光是体力、耐力、毅力,当然这些是必须的。经验也很重要,一个好的登山队伍也是必不可缺的。队员之间的了解、信任、默契都很重要。

登山也要一步一步来。建议好好利用这个冬天进行一下冬季的训练。多走走北京周边冬天的山。最好也进行一些攀冰、冰面行走等基本的冰雪技术练习。你会学到很多东西。

主题        可以参考以前贴的登山训练计划
作者        mudplayer
时间        2002-11-27 02:44:52

还要看具体去什么山,比如四姑娘大峰和博格达都是5000多米的山,但没有可比性

主题        木桶理论:木桶装水的多少是由最短的一根木条决定的。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11-27 02:45:44

登山是个要求综合能力的活动。身体条件、技术、装备、知识经验、心理素质,自己在哪方面欠缺,就补哪个方面。另外还有自己决定不来的运气
身体条件是最基本的要求,但不能把登山简单化、蛮力化。对于大多数身体机能正常的爱好者,经常性的日常锻炼足够维持一般登山活动的要求了。
个人意见,体力储备和疲劳恢复能力比最大体力更为重要,因为对于通常的登山活动(特别是时间较长的高山探险),连续几天维持一定体能是必需的。
另外身体机能和高山反应的关系现在还不明朗。有说法认为,平原上强壮的人到了高海拔更容易受高山反应的影响?当然,在充分适应之后,身体强壮的人应该能发挥更大的运动能力。强壮的呼吸肌和心肌总是有益的。
我觉得隔天5000-1万米的强度就差不多了,训练的时候注意把握自己的恢复状况,刚开始不需要很大的运动量。更主要的目的不是自己一次能跑多远或多快,而是在维持一定强度的情况下,提高身体恢复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3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        探讨一下关于救援
作者        小刀
时间        2002-11-23 04:41:43

上周日晚,来电话说小五台可能出现意外,叫赶紧收拾装备准备出发。刚磨完冰镐,就得到消息说队伍已经下山,当时静下心来想:这边组织救援固然有热情,可是相对盲目,到底能起多大的作用?晚上九点多从城里出发,到小五台得凌晨2点以后,连夜往上赶,首先还要确保自身安全,再找到他们,就说不上什么时候了,没有任何准备,没有方案计划,临时集结,并且技术也好不到哪去。

联想到现在每周外出多拨队伍,发生意外的几率也大了起来,所以有必要讨论讨论针对北京周边山区的救援,除了小五台稍远些外,其他的山基本上2个小时还是能赶得到的。

(1)通讯:对讲机、手台就不必说了,平时就应该熟练使用,约定好频段,一支队伍内部应该确保可以通过通讯器材联络到每一个队员,并且队伍能与外界联络上,最好能与北京城里联系。另外,当时大豆打来电话特意强调,要把手机充满电,纵使没有信号也要全程开机,这样在城里可以确定你的位置(但不知精度有多高?)。

(2)交通:交通是个大的问题,如何快捷的到达搜救地点,为了方便快速,目前只能是依靠有车的人员来出车。

(3)山峰资料:一是路线资料、二是天气资料。关于这些资料定量的总结还是太少,不过好在对北京周边的山区相对熟悉能弥补一些不足。并且事先要了解遭遇意外的队伍的行进路线。

(4)方案:拿出几套对北京周边山区救援的方案,比如小五台、海陀等,包括组织协调、人员装备分配、行进路线、山脚电话等。以使紧急时可以迅速协调好各个方面,不至于忙中出乱。

(5)人员:技术是一方面,经验是一方面,体能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应该是具备强烈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另外最好能有医生行业的人员在内。人员全凭自愿,都是义务的,队员当然是越熟越好,各方面能力越强越好。建立好人员简单档案,包括姓名、地址、联系方式、装备、特长、熟悉山区等等,以便迅速组队。

(6)装备、物资:各个季节的装备不同,平时就应该做好准备,重要的放在表面,另外救援时可能用到的一些保护装备也要备好,紧急时可以迅速的打包出发。各种药品备齐,止血的、消毒的等,带着血压计。

(7)技术:平时可以多练习练习救援用到的技术,登山圣经中有些描述,大家这一方面做的很少,平时练的多是冰雪行走、结组、保护等(当然也很重要,不能技术太糙,先over了),正好这个冬天可以练练运送伤员、制作简单器材等。另一方面是应该学习在各种情况下的医疗救护措施,这一点也很重要,不然纵使找到了也可能使情况变得更糟糕。

但总的来说,遭遇意外的队伍首先要做到能尽量自救以度过难关,事后救援很可能是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而效果不大。呵呵,好像说来说去都是废话。
大家讨论讨论吧,希望能引出多块玉来,呵呵。

主题        救援只能是被动进行
作者        履星家
时间        2002-11-23 10:42:44

在当事人没有要求的情况下,谁也没有“权利”和“义务”去组织、实施救援活动——除非当事人需要救援但已失去求救能力,这在户外穿越中是不太可能发生的,总不至于一队人全军覆没吧。如果一个队连求救的能力都失去了,那也只能让他们自生自灭了。

有时候我很怀疑过分热情的援助行为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大自然是公平的,在经验积累的过程中总要付出代价,如果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这一点,那么付出什么代价都是值得的。

还会有很多新人在未做好完全准备的情况下(也许我们看来如此)出发,如果他们知道所要面临的风险甚至危及生命,那么他们的行为对于他们自己就是合适的,无论谁(即使他有最丰富的经历)都无权指责。决定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从事,是别人自己的事。

我认为现在谈救援还太早,如果一旦需要,我们能提供的帮助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有效,就很值得庆幸了。

我甚至认为上上礼拜的“一日海驮穿越”活动,我们并没有权力加以阻止(当然16大期间特事特办我不反对),我们已经一再提醒,老爱等也组织了另一小队走同样线路以备不时之需,这还不够吗?

难道我们能为别人的生命负责吗?
我认为我不能。我希望无论何时我都能为自己负责——这真的很难做到。

主题        上上礼拜的活动应该阻止
作者        阿森
时间        2002-11-23 11:19:50

从感情上讲,绿野之间多少有一些兄弟的情分,不管说不过去.从道理上讲,老驴能够成为老驴没有自生自灭,和老老驴的关心和指导是有关系的.就应该做出回报,把自己的经验教给更新的人.从利益上讲,真出个人命,说不定绿野就得关张.大家都没有地方玩了.

不要把周末穿越和雪山混了,珠峰上面不救援,是因为没有能力救援.救援者无法保证自己的安全.周边穿越,明知道有危险,不劝阻.明明知道有一队在恶劣环境下没有按时返回,不做出救援准备说不过去.至于主动求救,你也知道,主动求救是需要时间的.等有活动能力的人下来主动求救,恐怕时间已经耽搁了很多.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家里有人回来晚了,是不是应该打个电话问问怎么了,电话没有信号,是不是应该到胡同口张望一下.兄弟们去爬山,耽误了几个小时还没有下来,谁能踏生在北京看电视呀.

"难道我们能为别人的生命负责吗?"当然能!捆在一根绳子上的时候,不就是对别人的生命负责吗.对队友负责其实就是对自己负责.对绿野其他人负责,反过来自己翻车的时候也有人帮助.

主题        有时候得反过来想想问题
作者        履星家
时间        2002-11-23 12:12:16

对新人“传帮带”也许是一种安全、稳妥、简洁的帮助他们提高的方式,但也可能导致一个结果,就是一茬不如一茬,如果他们真的那么听话或者我们强制他们听话的话(就象中国足球)。事实上谁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我很佩服88年nepal政府,他们批准了如下的攀登珠峰计划:单人无后援不间歇从大本营直接攻顶(该法国人连续尝试了3次后成功)、从顶峰跳伞、从顶峰滑雪、甚至有一个美国人声称要把自己装在一个特制的桶里从顶峰滚下来。这个政府也并不是惟利是图,由于线路拥挤他们拒绝给著名向导罗布·霍尔的队伍发传统线路的许可。也许严格的管理88年传统线路上就不会死人,但也就没有了那场热闹的盛会。既然这些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那就让他们去干吧。

其实如果真有人出大事,教育意义会更大。听起来很残忍,谁也不愿意自己和朋友出事,但这才是某些级别的户外活动的客观规律,你根本回避不了,除非不从事这些危险的活动。

主题        大事不是没有出过
作者        阿森
时间        2002-11-23 12:29:20

去年的三峡,今年的磨坊,指南针等等.
出事是避免不了,但是还是要尽力.至少减少出事的可能.至少把大事化小.
去珠峰的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但是我们有些穿越的人并没有估计到这些,都指望出大事,来大的教育.恐怕早就出了N件大事了,绿野也就早关门了.
深圳出了大事,磨坊好多天不能正常运行,北大出了个大事,绿野几个朋友的雪山计划没有能够成行.即使不谈感情,从自己的利益考虑,希望这个论坛正常运转,也必须该管的就管.

主题        %30的生存率
作者        福尔马林
时间        2002-11-27 03:24:45

爬一座山,如果有%30的生存率,我就会去。生命只有一次,我不会死在床上。我会召集和我又同样冒险倾向的人,也许会借助于这个论坛。这个论坛并不排斥冒险,只是你排斥而已。这个论坛也不是你的,只不过你想独占而已。可怜的人。

主题        你还没有资格评论这个论坛的导向,登山也不是你想象的那个样子。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11-27 03:46:18

为了维护正确的登山理念,不恰当的计划和言论将被删除,这个论坛并不需要无知和狂妄的呓语。
按照你的30%概率理论,你在头三次“登山”活动中就可以实现你“不会死在床上”的理想了,呵呵。

主题        如果是这样,未登峰就不会有人去登了。
作者        福尔马林
时间        2002-11-27 03:57:24

主题        既然都在网上,私信或者ICQ讨论如何?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11-27 04:02: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5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主题        春节的雪宝顶登山计划,请高手指教
作者        玄鸟
时间        2002-12-10 22:22:25

雪宝顶登山计划书

雪宝顶简介:

雪宝顶,海拔5588米。位于东经103.8度,北纬32.7度。坐落在南北延伸的岷山南段,是岷山的最高峰。地处阿坝藏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雪宝顶主峰为众多高峰簇拥,主峰西南有卫峰玉簪峰,海拔5l19米;主峰东南矗立着海拔5359米的四根香峰和5440米的小雪宝顶峰。四峰神态各异。雪线以上常年被冰雪覆盖,为三面体,呈金字塔型,坡面陡滑,只有东南坡面较缓(平均坡度为40°)。雪宝顶海拔5000米以下地带主要是岩石,海拔4200米-5100 米山体风化严重,为滚石塌方地段,在海拔5000米的山脊上有一处深15米的对立岩壁--骆驼背是通往顶峰的险关。往上,与四根香峰之间为一鞍部,坡度约 30度。鞍部以上到顶峰是坡度约20度的冰雪坡。雪宝顶的西南山脊,海拔5000米以下皆为20度至25度的冰雪坡。西侧由于冰川的切割,形成了毕露的岩石刃脊,山体西北坡多为裸露岩石和陡崖。雪宝顶雪线高度约4700米,山峰主体由石炭纪的石灰岩构成。4500米左右为高山草甸地带,4000米以下则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和灌木林。山区盛产雪莲、贝母等名贵的中药材,森林中还是大熊猫,金丝猴的活动场所。雪宝顶雪山风光壮丽﹑秀美,是当地藏族人民的神山。这里高山湖泊众多,以东南的圆海、西南的方海、西北的半圆海、东北的三角海最受人称道,且各具情趣。山峰北侧就是黄龙游览区,纵长7.5 公里,宽1.5公里,自然景观尤具特色,被誉为“人间瑶池”。雪宝顶峰地区的气候潮湿多雨,每年10月到翌年4月为旱季,5月至9月为雨季,其中7、8月雨水较少,是登山的理想季节。冬季雪线海拔4600米,夏季雪线海拔5100米。进山路线短,交通便利,离德阳470公里左右,大本营营址距松潘县城约 60公里,距公路仅一公里,步行一天可来回,运输和联络较方便。首先从成都乘车沿岷江北上,经灌县、茂县到达岷江口──麻风村──大本营(雪宝顶雪山下)

队伍组成:

队员:玄鸟,领队,负责组织协调与联系。不必(女),负责医疗和救护。易辉。共计3人(希望再找2-3人)
向导:扎西

登山路线:雪宝顶南坡传统路线
时间:2003年1月至2月间
日程安排:
2月1日
在成都集合

2月2日
早上6:00在茶店子车站乘长途车去松潘县
下午14:00到达岷江乡,请扎西提前出车等候
17:00到达上纳米村
20:00到达BC,住登山酒吧。

2月3日
早上7:00起床,8:00出发,全体队员跟随扎西向C1运送物资,到达营地后,玄鸟和扎西到骆驼背附近考察路线情况,架设确保点。其余队员在16:30以前整理好C1营地。
如果有队员身体不适,则留在BC适应,另派一名队员陪伴。其他队员可以到C1适应,登顶计划顺延一至二天(占用机动时间)。

2月4日
早上7:00起床,8:00出发,10:30登顶,11:00之前开始下撤,13:30到C1,撤营。17:30到BC,清理物资。21:00到上纳米,住扎西家。

2月5日
机动时间,可以去黄龙、九寨沟

2月6日
机动时间

2月7日
搭车回成都(具体时间不明),解散。
费用:
登山许可证500元,向导费1800元,公摊车费300元以及公用食品、药品、装备等,每人约1000元左右。

说明:
自备个人装备
保险自理

个人装备清单(每人必备):
高山靴、12齿冰爪、羽绒服、雪套、帽子、头盔、冰镐、头灯或手电筒、小刀、保温壶、墨镜、温标-20度羽绒睡袋、主锁2个、八字环(可选)、扁带10米、防晒霜

公用装备清单:
双人高山帐二顶(易辉提供一顶,玄鸟提供一顶),岩锥三个(玄鸟提供),冰锥二个(未定),主绳30米(扎西提供),路线绳50米(扎西提供),炉头2个(玄鸟、易辉各提供一个)

消耗品清单:
口粮800克/人天,其它食品,高能锂电池8个
(以上个人自备)

每2人组防风火柴2包,气罐2个

药品和急救物品清单:
凡士林 1瓶
速效伤风胶囊 2板
阿斯匹林 1瓶
磺胺类抗菌药 2包 一定不要带糖衣的
诺氟沙星 1板
施尔康 1瓶
维生素C 1瓶
利尿片 1瓶
创可贴 10片
云南白药 1瓶
冻疮药膏 1盒
脱脂棉 2包
医用绷带 2卷
医用胶布 2卷
体温计 1支

资料:
1:150000地形图
路线示意图
历年气候情况
以前的登山报告

GPS点:
岷江乡进山路口 N 32°24'01.1" E 103°43'06.6"
上纳米 N 32°38'17.4" E 103°48'10.7"
去BC路上分岔口 N 32°39'31.5" E 103°49'01.5"
BC N 32°39'39.7" E 103°49'00.8"
雪宝海 N 32°39'58.9" E 103°49'01.7"
乌龟背 N 32°39'54.6" E 103°50'04.9"
C1 N 32°40'07.3" E 103°50'28.4"
雪宝顶顶峰 N 32°40'29.6" E 103°50'51.1"

主题        从以前的攀登得到的一些信息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12-10 23:37:40

一般来说,我国的登山传统是很少进行反季节(特别是冬季)攀登的,所以也没有以前的冬季攀登资料。冬季攀登比夏季要面临多的多的困难。

冬季不是攀登雪宝顶的好季节,主要问题可能还是雪比较大。从上那米到大本营的路上可能都不好走,另外传统路线的岩石坡在积雪之后也比较困难。气温和风力到不是大问题,经历过小五台最恶劣的天气之后应付雪宝顶的冬季应该可以了。

另外冬季的运输、人员也不好解决。当地人冬天都不愿意上山。畜力运输(主要是马匹)由于山路积雪,马主都不愿意马匹上雪线,因为马看不到路径容易失蹄受伤出事故。要做好交通运输费用超支的准备。

另外你的日程实在是太紧了,因为有太多的非人力因素制约,基本不可能的。
>>>2月2日 早上6:00在茶店子车站乘长途车去松潘县 下午14:00到达岷江乡,请扎西提前出车等候 17:00到达>>>上纳米村 20:00到达BC,住登山酒吧。
冬季山区公路山险路滑,车辆跑的很慢。2000年8月我们包车(小面)去,早上8点多成都出发,下午将近天黑才到达扎西家。而你在冬季决不可能一天之内从成都到达BC,能在天黑之前到上那米就非常幸运了(从岷江乡到上那米的路也非常不好走。)
我估计比较可能的速度是第二天下午到达BC。

>>>2月3日 早上7:00起床,8:00出发,全体队员跟随扎西向C1运送物资,到达营地后,玄鸟和扎西到骆驼背附近>>>考察路线情况,架设确保点。其余队员在16:30以前整理好C1营地。
>>>如果有队员身体不适,则留在BC适应,另派一名队员陪伴。其他队员可以到C1适应,登顶计划顺延一至二天(占用机动时间)。
从BC 到C1的路程,夏季常规需要6-8小时(根据队伍速度)。如果雪大的话就非常困难,甚至有可能根本寸步难行。建议你还是先和扎西联系,做计划之前了解一下往年的情况,出发之前再了解当地的实际雪况,毕竟当地人最有发言权。如有可能,建议准备踏雪板,在深雪地上可以极大提高行进速度、极大的节省体力。

>>>2月4日 早上7:00起床,8:00出发,10:30登顶,11:00之前开始下撤,13:30到C1,撤营。17:30到BC,清理物资。21:00到上纳米,住扎西家。
在冬季的恶劣条件下,一天从C1登顶并返回C1是必需的,但返回BC有很大困难,更别提回上那米了。

总的来说,你的计划没有考虑诸如大雪、天黑早、向导、运输及高山反应等多方面的问题。实际上夏季攀登雪宝顶一般都需要至少6天(上那米到上那米):上那米1天,BC一天,C1一天,登顶返回C1或BC一天,回上那米一天,适应或天气机动1-2天。而你在冬季能够达到和夏季同样的速度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3天想登雪宝顶是非常困难的。
以上是技术上的分析,另外说一说计划观念上的两个问题。
1是技术经验和高山经验的问题。出发攀登一座高海拔的山峰要面临许多新的困难,最主要的是高原适应和山峰的难度。我个人认为,当自己的各个方面都有欠缺的时候,应该逐步提高。比如说高原适应能力不足,那么我就不会去攀登超过自己技术实力的山峰。反之一旦出现问题积累(大问题是由很多小问题积累成的),想解决就会发现乱成一团麻。
2是做计划的原则问题。宁可计划做的松一点,到时候发现如果没有这么多困难可以轻松愉快的加快进度;反之计划时间太紧,且不说你的计划是否可行,即使可行也存在这诸多隐患。好比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一旦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将导致灾难性的整体崩溃。

主题        我对这些问题的考虑
作者        玄鸟
时间        2002-12-11 02:54:26

1、计划的由来:
我一向主张轻装快速登山,这次本来是打算一个人去solo的,连高山帐也不打算带,带一个露营袋就够了,也没打算请向导。但是后来不必非常想跟我去,我又不能拒绝她(具体的原因就别问了吧),所以想组个队,凑几个人一起请扎西带着上去,比较保险。易辉是在新浪山野上认识的,家住云南,有过在4500米以上连续三天的经历,他很想去,于是就一拍即合。

2、交通问题:
星期天刚打过扎西留给我的电话,接电话的是扎西的一个朋友,家住山口那里,跑出租的,据他说冬季那边是可以通车的,无需担心,所以赶到上纳米村应该不成问题。从上纳米到bc夏季需要两个小时,冬季加一倍应该够了,毕竟在冬季雪线以下,积雪不会太多。

3、物资运输:
物资尽量精简,我计划每人带5公斤食物,加上15公斤装备(背帐篷的再加五公斤),决不允许多带。这样全凭人背就够了,不需要雇用马匹。由于冬季雪厚,滑坠的危险降低了,可以少带很多绳子,其他的装备,冬季用的比夏季的重不了多少。

4、装备:
我已将高山靴和卡式冰爪列为必备装备,雪板考虑自己做,因为做起来并不很难,除了使用较少的绳子之外,其他装备情况都会好于一般的夏季队。

5、行程:
我认为在山上时间越短就越安全,因此尽量把时间安排紧凑,能够一天达到的目标绝不拖过夜。毕竟我们的身体状况不能长期适应高海拔环境,停留得越久身体就会越差。另外,做什么事往往都是求上得中,求中得下。在计划中安排得紧凑一点,到时候才有回旋的余地,如果计划就安排的松松垮垮,到时候局面很可能会失控。

6、队员的身体状况:
如果把两天的机动时间都用上了还适应不了,那么干脆就不要登顶了,勉强去了不仅给别人找麻烦,自己也很危险。安全是最大的前提,而良好的身体状况是最重要的安全保障。

主题        还是有很多问题。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12-11 04:47:42

登山风格是个人的事,我很佩服你的决心。但是我又有一种感觉,你**过分**相信自己的决心和体力了。1天之内从700米的成都到达3300米的上那米,如果不进行充分的适应是比较危险的。特别是你还计划当天从上那米负重行军到BC,在我看起来就是根本不可能的。高山反应加上过度疲劳会造成危险的后果。说句不好听的,这两年我经常和朋友们在一起聊他们的登山计划,比如咳嗽等人的宁金抗沙、本营的大雪塘等,对于他们的攀登都能比较准确的做出预测。你这个计划要是能够实现,到是给我上了一课,呵呵。

另外有个问题,你即不雇佣马匹、计划时间又短,付给扎西的向导费¥1800似乎过高了,会对以后的队伍带来不便。关于扎西的问题,网上有很多指责他的言论。其实包括我们在内的绿野两只队伍,和扎西的关系还都不错。关键问题是,如果扎西同意和你们一起走,他就是整个队伍的一员,甚至是有重要决策力的成员。那种“我们付了你钱,你就要听我们的”的想法是万万要不得的。总的来说,扎西作为雪宝顶的向导还是称职的,也是负责任的,但他仍然是以挣钱为主要目标的;另外你也要做好临时加价的心理准备,所以刚开始要和扎西压价。

主题        装备和技术问题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12-11 00:24:02

1。强调手套的重要性。在高山上防水手套是极端重要的。一旦手指冻伤,轻则影响攀登,重则遗憾终生。
2。登山杖(带阻雪环)和踏雪板。如果有深雪,这两样东西就是**必需**的。在某些条件下,没有踏雪板就意味着登山行动失败。
3。燃料多准备一些。冬季完全没有液态水,饮水全靠化雪。而克制高山反应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大量饮水、大量饮水、再大量饮水!
4。药品有作用重复的。下面是我的清单供参考
个人药品:
板蓝根冲剂 2周剂量
创可贴 10
维生素 2周剂量

公共药品:
内服药物
感冒药---------百服宁 100
消炎药---------阿莫西林 150
肠胃药---------黄连素 250
抗过敏药-------扑尔敏 20
消化药---------吗丁林 20
口腔药---------西瓜霜 150
眼药水---------红霉素 2
外伤应急-------云南白药 1
高山病---------速尿 50
阿司匹林 100
急救-----------地塞米松 1

外伤药及器械
碘酒 1
酒精 1
纱布 5
胶布 2
外伤擦剂 1
手术刀 1
镊子 1
温度计(最好是电子的) 1
听诊器(大队伍可以准备) 1

如有可能,想办法搞少量强效止痛剂。万一在严重外伤的情况下,避免剧痛引起的休克。
5。技术问题。总体而言,雪宝顶需要的技术种类不是很多。路线类型相对不复杂。对于夏季攀登来说,包括碎石坡、不是很陡峭的岩石坡、以及相对平缓的冰雪坡。夏季攀登用较重的徒步鞋加绑式冰爪就可以了,但冬季攀登必需双层塑料靴。穿塑料靴长时间行走是必需掌握的技巧;由于塑料靴的脚踝活动不如皮靴那样灵活,在上下坡的过程中可能需要改变一些行走习惯,建议早点开始磨合适应。

雪宝顶的冰川坡虽然比较平缓,但仍然有人失足丧生,所以切不可大意。冰镐一定要在伸手可及的地方,并且一定要和身体连接在一起。

你们的队伍人数少,大规模的修路不现实,速度也太慢;结组攀登意义也不大,所以主要是自己独立行动、对自己安全负责。如有可能,每个人还是应该掌握基本的冰雪、岩石保护点设置技术,也许用不到,但万一需要的时候就可以救命。建议仔细的学习《登山圣经》,再利用冬天的机会多多实践。如有可能,队友多在一起活动。我们当初的队伍出发前磨合了4个(6个?)星期,在山上仍然有意见分歧乃至摩擦的发生。

主题        请教:登山教练
作者        玄鸟
时间        2002-12-12 02:58:37

刚给四川登协打了电话,他们说登山队里要有一个符合中国登协规定条件的教练才能发许可证,请问以前各位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啊?我不打算请教练。

主题        不理他们的说,直接和扎西联系。除非你打算办登顶证明什么的。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12-12 03:11: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5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        关于高山反应和体能的一点个人体会
作者        大唐虾
时间        2002-12-16 02:24:52

1 以前在某一海拔高度没有发生高山反应并不等于下次在同样高度不反应,和晕车一样!这点和睡眠、饮食、疾病或生物钟低谷都有关系,当然体质好的人适应能力肯定好。
2 登山期间饮食一定要多样化!忌讳单调,这样会腻味而减少进食影响体力
3 睡眠一定要好。必要时候可借助药物(不推荐)临睡前喝牛奶奶茶等不错
4 体能是长期锻炼和良好生活习惯积累起来的!临时抱佛脚不可取,不要一味追逐某个并不科学或并不适用的指标,例如中国足协的12分钟往返跑测试
亲身体会:小时候在乡下生活到13岁,后来也经常回乡下干农活,由于缺少劳力所以非常辛苦,因而练就了不错的体能,中学登秦岭感觉非常容易,能把挑山工甩下很远。曾创造一天走上坡山路60公里下山路90公里的记录(15岁,一天从大殿到拔仙台,下山一天从拔仙台到营头)那时什么装备都没有,除了体能和经验。但后来随着生活的安逸锻炼的减少直到以车代步之后体能直线下降,虽然现在体能还在一般山友之上,可明白这都是吃老本。感觉自己更有经验告诉喜欢山的朋友: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装备是革命的枪杆!尽管我没登上过一座雪山,呵呵

主题        一些观点。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12-16 03:11:17

“1 以前在某一 海拔高度没有发生高山反应并不等于下次在同样高度不反应,和晕车一样!”
说的没错。
“当然体质好的人适应能力肯定好”
体质好的定义是什么?背负能力、耐力、健康状况?
最有意思的例子是乌市的王铁男。他的体能之强“地球人都知道”,但他的高山反应也很强烈,几次登山都是在3000多米的高度就有严重的反应,甚至出现肺水肿。但他的对策合理,特别是有了经验之后,注意监测自己的情况,反复适应、积极治疗,所以他能够在发生严重高山反应之后还登上了幕士塔格。
所以对待高山反应的正确态度是,即要充分重视、也不必把它视作不可克服的“先天”缺陷。关键是适应、适应、适应。

“2 登山期间饮食一定要多样化!忌讳单调,这样会腻味而减少进食影响体力”
有时由于条件限制,很难携带很多花样的食品。毕竟登山不是郊游,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有很多痛苦也需要忍受。意志力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必须强迫自己吃东西。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提高饮食质量,会给登山活动带来一些额外的乐趣。

“3 睡眠一定要好。必要时候可借助药物(不推荐)临睡前喝牛奶奶茶等不错 ”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高海拔的睡眠都比平时差,只是程度轻重的差异。恐怕也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包括药物)能够明显改善。另外一个问题是“困倦”会削弱注意力,导致危险。
其实就算睡不着觉,躺着安静的休息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体力。另外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入睡”,可以采用自我暗示的方法,告诉自己放松、不要胡思乱想。另外导致睡眠困难可能还有生理上的痛苦原因,比如剧烈头疼、呼吸困难等,可以采用药物+心理暗示的方式等减轻症状。对于平卧呼吸困难的情况,可以垫高上身。需要注意的是,平卧呼吸困难可能是高山肺水肿的初期表现,应当严密注意观察,一旦情况恶化(泡沫痰、呼吸有水泡音或呼噜声),应立刻予以对症治疗并立即下撤。

“4 体能是长期锻炼和良好生活习惯积累起来的!临时抱佛脚不可取,不要一味追逐某个并不科学或并不适用的指标,例如中国足协的12分钟往返跑测试 ”
对。
另外登山还是需要一些特殊的练习,比如腿部、上肢力量、自主提高呼吸深度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5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        小五台活动之教训
作者        roof
时间        2002-12-17 07:51:40

来之前我看了一些别人的小五台作业,说老实话除了较冷的温度以外,对这座不到3000米的山有点不在乎,但实际上证明了前人一句话:不要轻视任何一座山峰。

先说装备吧,Koflach的Arctics Expedition高山靴,CAMP的ICE RUNER卡式冰爪,2000克绒的睡袋等等都是惊心准备的装备,都是8000米的标准装备,虽然上不了那么高,这次也想实际测试一下。刚开始行进时就碰到了冰爪脱落的问题:靴子的卡槽较浅,爪也调得不合适,为此耽搁了约半小时之多,要是提前做好也不会如此狼狈。

再说体能吧。从今年8月底登完阿尔金山后,一直没有再登过山。平时的训练也仅限于每周一次的足球和蓝球活动,最近一个多月把这些活动也给停下了。自己也知道在冬季户外活动中是很危险的,吃老本吧。今后的日常训练还是不能丢下,还要有一定的强度。

说说负重。走前在三夫店里称了包,22公斤(不知是否准确),我个人感觉在低海拔活动里这个重量是可以接受的,实际上在上升、深雪、冰岩雪混合地形、那些不时碰上的树枝、像虾米一样恭腰爬行等等让我吃了不少哭头,在高海拔地区植被是没有的,也不会被树枝拉得烦恼。在冬季里这种穿越活动因该是轻装的,行进缓慢也是北东计划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行进线路的选择问题是导致我落水的一个原因,主要的原因是自己的操作失误。如果慢一点爬过的话,也不会掉进水去,着急、毛躁永远是登山者的忌讳。另外我们对冰河的硬度估计不足,最近的小五台温度偏高,冰面冻的不够硬,体重加负重已经超过100公斤,看来对付这种地形还是要和对付冰裂缝一样,绕道而行或保护通过。

服装的问题也很多。落水后我脱了冲锋裤和抓绒裤,穿了小李的羽绒,全湿透了,看来今后要考虑带上备用的。冲锋衣的透气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像我一样整个抓绒都湿掉,在相对湿度较大的环境里有可能导致失温,落水后我就有点感觉到轻度失温。手套一定要有备用的,湿了后就惨了,可以考虑以后带两双薄的尼龙质地的,干的快活动也方便,厚的活动起来太麻纺了。

PS:COLEMAN895元GTX鞋可以装卡式爪,大家可以试试。
气灯对于冬季登山作用不小,迅速使帐篷升温,有高海拔攀登计划的队伍可以考虑购买。
冬季的深雪行近,雪套带上备用的。

主题        一些观点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12-17 13:27:31

“说老实话除了较冷的温度以外,对这座不到3000米的山有点不在乎,”
最近一段时间天气偏暖,小五台也是前所未有的温柔。其实冬季最严酷的时候,小五台的大风绝对是非常利害的。
山峰的高度其实不一定是气候的决定因素。美国的总统山区华盛顿峰只有3000不到,但创造了世界上的风速记录:100米/秒,差不多1/3音速!看到过一张山上的照片,所有的物体向风的一面都堆积了厚厚的冰棱,气象站的工作人员出来抄记录,需要在手上和膝盖上绑上冰爪,然后爬着走,实在是太逗了。

关于装备说一点看法。
我主张装备一次到位,但应该是在自己对登山风格有一定的了解,并且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之后的决定。
关于装备有两种常见的错误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一是抱着什么都无所谓的态度、忽视装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是忽视自身技术经验的提高,“技术不足装备补”。象冰爪、靴子不匹配的问题,我们去来源攀冰的队伍也遇到了。这应该是在家里就做足的功夫,为什么到现场才发现?原因就在于并没有真正认真研究学习装备的使用和相应的技术,买回装备就放在家里,以为装备“天然的”能够提高自己的水平,说的重点,就是叶公好龙的表现。真正的登山爱好者,必须以严肃的态度、专业的精神来对待这项活动,毕竟失误带来的后果可能是非常严重的。

关于体能。
我个人认为一般的登山活动不需要非常高的体能门槛,大多数爱好者日常训练都能够满足登山活动的需要。比如喜玛拉雅的大量商业登山队,他们的客户很多都是年过半百的老头子,体能状况其实很一般。更重要的是心态,具体的行动就是适应。建议看看独行马的《站在幕士塔格之颠》,以及去年北黑和太白攀登幕士塔格的报告,相信会对大家的体能认识有一个正确的引导。

关于服装。
我个人不喜欢在冬季穿越中穿冲锋衣,可能是因为我的冲锋衣透气性比较差。除非是爬很湿的冰,一般我的冲锋衣都在包的最低层,而羽绒服都在包的最顶层。我的抓绒是防风的Windbloc,行进的时候化纤汗衫+抓绒衣就足够了,一旦停下来休息或者在营地干活,就赶紧穿上羽绒服。裤子因为在深雪中行走,防水透气材料是有必要的。

再说高山靴的问题。
我的建议是,自己有高山靴的朋友们应该尽量多穿着走路,因为这是适应的必然过程。如果穿着高山靴走一般的山路都觉得别扭,又怎么能够指望它在山里有技术难度的地方发挥作用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5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主题        Glacier关于去年北东穿越的报告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12-19 07:03:19

http://www.lvye.org/bbs/showthreaded.php?Number=47701&page=12&view=collapsed&sb=5

主题        形势有点不同了
作者        北黑我谁
时间        2002-12-19 13:12:05

一年前,夏季走通这条线路的也就那么几个人,元旦的这次活动有很多民间登山的老手,仍冒了很大的风险,甚至Glacier已经开始考虑在山脊上露营了。

现在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夏季路线已经非常清晰,即使是新人很多也能顺利完成(本来就不长);其次随着绿野乃至户外运动的发展,爱好者的基数增加很快,很多人的部分能力也非常强,所以就“成绩”而言当然会有很大的突破(比如冬季走通北东台),这不奇怪,但如果事故个案(一定的事故率是客观规律,而且原因永远是初级的)没有随之上升才叫人奇怪。

冬季的主要问题是线路的改变,一些地点可能无法通行,一些地段可能已变成“坚硬的”技术型路线,再说句丧气话儿,绿野活动在可预见的几年内不会产生Glacier那样的冰雪技术型的攀登高手,Glacier说难,那肯定是“坚硬的”难呐!

从我个人的并不可观的道德修养出发我会尽量提醒大家,尤其是冬季的新人或为首座雪山计划进行拓展能力为目的的冬季训练的人。我也不希望看到我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绿野的或不绿野的人在小五台的冬季出大事,但我相信冬季小五台一定会再出事故,因为这是再简单不过的客观规律。

说得再狠一点,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人(不一定是新人)重复简单的错误,并以可怕的代价来警醒世人,直到他们被淡忘。
我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很坚定!),但有时候我也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很迷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6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        攀登七大洲最高峰 23歲山田淳改寫紀錄【2002/05/18 民生報】
作者        天“浪”
时间        2003-01-04 15:08:35

日本東京大學學生,二十三歲的山田淳昨天成功地登上世界最高峰聖母峰(標高8850公尺),成為世界上登上七大洲最高峰的最年輕世界紀錄保持人。

山田淳是神戶出身的23歲東京大學學生,他從1999年起便以征服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為目標,開始他的登山計畫。最早山田淳登上非洲的吉利曼加羅山(Mt.Kilimanjaro),再征服北美、南美、歐洲、澳洲、南極六洲的最高峰。

他今天凌晨便從標高8560公尺處的聖母峰最後基地營出發,花了九個小時時間終於成功登上亞洲最高峰聖母峰的山頂。登上山頂時他還用無線電向基地營報告山頂的天氣晴朗及自己體能良好等消息。

山田淳花了兩年半時間,成功登上七座高峰,打破了年紀最輕征服七大洲最高峰之世界紀錄,他同時也是日本人征服七大洲最高峰者的第六個成功者。

主题        主要佩服他这么年轻和用这么短时间就完成了这一壮举。
作者        天“浪”
时间        2003-01-06 12:56:12

估计国内选手最麻烦是经费问题吧?如果不考虑经费问题,我就不信王勇峰和李致新不行!

主题        王、李二人早就完成七峰拉。好象是第63和64个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3-01-06 13:15:49

目前全世界共有100多人完成了。大多数是有钱和有闲的爱好者,而不是真正的登山高手,呵呵。

主题        七大洲最高峰登顶者名单(The Seven Summits) 转载自 万科游山玩水 十一朗
作者        天“浪”
时间        2003-01-08 23:01:12

序号‖姓名‖国籍‖完成时间

1‖Dick Bass^‖美国‖4/30/85
2‖Gerry Roach*‖美国‖12/13/85
3‖Pat Morrow*‖加拿大‖8/5/86
4‖Gerhard Schmatz*‖德国‖12/2/86
5‖Reinhold Messner*‖意大利‖12/3/86
6‖Oswald Oelz*‖奥地利-瑞士‖4/20/89
7‖Phil Ershler^‖美国‖12/25/89
8‖Geoff Tabin*‖美国‖6/22/90
9‖Rob Hall*‖新西兰‖11/21/90
10‖Gary Ball^‖新西兰‖12/12/90
11‖Chris Kopczynski*‖美国‖5/10/91
12‖Jean-Pierre Frachon~‖法国‖11/27/91
13‖Glenn Porzak*‖美国‖3/23/92
14‖Ronald Naar~‖荷兰‖5/12/92
15‖Skip Horner~‖美国‖5/12/92
16‖Vernon Tejas^‖美国‖5/12/92
17‖Keith Kerr~‖英国‖5/15/92
18‖Ralph Hoibakk~‖挪威‖5/24/92
19‖Junko Tabei*‖日本‖7/28/92
20‖Christine Janin~‖法国‖12/25/92
21‖Pascal Tournaire~‖法国‖12/25/92
22‖Mauricio Purto~‖智利‖9/15/93
23‖Arne Naess~‖挪威‖1/15/94
24‖Doug Mantle*‖美国‖2/16/94
25‖Dolly Lefever*‖美国‖3/11/94
26‖Ramon Portilla~‖西班牙‖3/21/94
27‖Jose-Ramon Agirre~‖西班牙‖12/25/94
28‖Hall Wendel*‖美国‖5/9/94
29‖Ekke Gundelach*‖德国‖8/5/94
30‖Mark Rabold^‖美国‖2/1/95
31‖David Keaton*‖美国‖2/5/95
32‖Doug Scott~‖英国‖5/12/95
33‖John Dufficy*‖美国‖9/12/95
34‖Gary Pfisterer~‖美国‖12/1/95
35‖Ginette Harrison*‖英国‖12/1/95
36‖Rudy Van Snick~‖比利时‖12/23/95
37‖Rebecca Stephens*‖英国‖2/3/96
38‖David Hempleman-Adams*‖英国‖2/3/96
39‖Vladas Vitkauskas^‖立陶宛‖2/25/96
40‖Sandy Hill Pittman*‖美国‖5/10/96
41‖Yasuko Namba~‖日本‖5/10/96
42‖Bob Cedergreen~‖美国‖7/1/96
43‖Nasuh Mahruki^‖土耳其‖11/8/96
44‖Josep Pujante*‖西班牙‖12/18/96
45‖Viki Groselj^‖斯洛文尼亚‖1/5/97
46‖Jeff Shea^‖美国‖1/22/97
47‖Lee Nobbman^‖美国‖2/13/97
48‖Pat Falvey^‖爱尔兰‖2/14/97
49‖Fedor Konyukhov^‖俄罗斯‖5/26/97
50‖Brigitte Muir^‖澳大利亚‖5/27/97
51‖Thierry Renard~‖法国‖6/7/97
52‖Paul Morrow*‖美国‖6/16/97
53‖Waldemar Niclevicz~‖巴西‖9/21/97
54‖Gerard Vionnet-Fuasset~‖法国‖12/13/97
55‖Leszek Cichy*‖波兰‖3/24/98
56‖Bob Hoffman^‖美国‖5/20/98
57‖Louis Bowen*‖美国‖8/4/98
58‖Sundeep Dhillon*‖英国‖12/25/98
59‖David Walsh~‖英国‖2/24/99
60‖Ricardo Torres-Nava*‖墨西哥‖3/2/99
61‖Ken Noguchi^‖日本‖5/13/99
62‖Li Zhixin~‖中国‖6/23/99
63‖Wang Yong-Feng~‖中国‖6/23/99
64‖Ilgvars Pauls*‖拉脱维亚‖12/18/99
65‖Hugh Morton^‖美国‖12/18/99
66‖Neil Laughton*‖英国‖12/22/99
67‖Wataru Atsuta^‖日本‖1/17/00
68‖Wally Berg~‖美国‖2/20/00
69‖Todd Burleson*‖美国‖4/4/00
70‖Eric Simonson*‖美国‖4/5/00
71‖Anna Czerwinska*‖波兰‖5/22/00
72‖Doron Erel^‖以色列‖6/1/00
73‖Geoff Robb*‖澳大利亚**‖6/15/00
74‖Stipe Bozic^‖克罗地亚‖7/5/00
75‖John Gluckman*‖新西兰‖8/7/00
76‖Heo Young-Ho*‖南韩‖9/7/00
77‖Jim Williams*‖美国‖10/29/00
78‖Khoo Swee Chiow*‖新加坡‖11/22/00
79‖Joby Ogwyn~‖美国‖12/9/00
80‖Greg Wilson~‖美国‖2/8/01
81‖Steve Bell*‖英国‖2/24/01
82‖Andrew Salter~‖英国‖3/9/01
83‖Naoki Ishikawa^‖日本‖5/23/01
84‖Jaime Vinals*‖危地马拉‖5/23/01
85‖Sherman Bull#^‖美国‖5/25/01
86‖John Waechter^‖美国‖5/25/01
87‖Lily Leonard^‖美国‖6/29/01
88‖Chris Brown*‖英国‖11/10/01
89‖Bernard Voyer~‖加拿大‖12/10/01
90‖Constantin Lacatusu~‖罗马尼亚‖12/10/01
91‖Imants Zauls^‖拉脱维亚‖1/10/02
92‖Teodors Kirsis^‖拉脱维亚‖1/10/02
93‖Eric Blakeley^‖英国‖1/11/02
94‖Jason Edwards^‖美国‖4/1/02
95‖Mikel Alvarez*‖西班牙‖4/27/02
96‖Sue Ershler^‖美国‖5/16/02
97‖Diego Wellig*‖瑞士‖5/16/02
98‖Haraldur Olafsson^‖冰岛‖5/16/02
99‖Atsushi Yamada*‖日本‖5/17/02
100‖Scott McIvor~‖英国‖6/28/02
101‖Francis Slakey~‖美国‖8/12/02
102‖Erik Weihenmayer‖美国‖9/5/02
备注:

习惯上七大洲最高峰被定义为——亚洲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也是世界最高峰(Everest海拔8848.13米);南美洲的最高峰阿空加瓜山(Aconcagua海拔6962米);北美洲的最高峰麦金利山(McKinley海拔6195米);非洲的最高峰是乞力马扎罗山(Kilimanjaro海拔5963米);欧洲的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Elbrus海拔5633米);南极洲的最高峰是文森峰(Vinson Massif海拔5140米);大洋洲的最高峰是查亚峰(Carstensz Pyramid海拔5030米)或者澳大利亚最高点科西阿斯克山峰(Kosciusko海拔2228米)。

正文中带“*”符号的,表示登顶了Carstensz和Kosciusko;带“~”符号的,表示只登顶了Carstensz;带“^”符号的,表示只登顶了Kosciusko。

其中,最年轻的完成者是日本人Atsushi Yamada,时年23岁零9天;最年长的完成者是德国人Gerhard Schmatz,时年62岁263天;Kosciusko版本,最快完成此目标的是新西兰人Rob Hall和新西兰人Gary Bal,他们只用了惊人的7个月;Carstensz版本,最快完成此目标的是英国人Andrew Salter,他也只用了297天。

主题        我个人觉得这些人里最NB的是Eric Weihenmayer,因为他是个瞎子。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3-01-08 23:34: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6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        攀登七大洲最高峰 23歲山田淳改寫紀錄【2002/05/18 民生報】
作者        天“浪”
时间        2003-01-04 15:08:35

日本東京大學學生,二十三歲的山田淳昨天成功地登上世界最高峰聖母峰(標高8850公尺),成為世界上登上七大洲最高峰的最年輕世界紀錄保持人。

山田淳是神戶出身的23歲東京大學學生,他從1999年起便以征服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為目標,開始他的登山計畫。最早山田淳登上非洲的吉利曼加羅山(Mt.Kilimanjaro),再征服北美、南美、歐洲、澳洲、南極六洲的最高峰。

他今天凌晨便從標高8560公尺處的聖母峰最後基地營出發,花了九個小時時間終於成功登上亞洲最高峰聖母峰的山頂。登上山頂時他還用無線電向基地營報告山頂的天氣晴朗及自己體能良好等消息。

山田淳花了兩年半時間,成功登上七座高峰,打破了年紀最輕征服七大洲最高峰之世界紀錄,他同時也是日本人征服七大洲最高峰者的第六個成功者。

主题        主要佩服他这么年轻和用这么短时间就完成了这一壮举。
作者        天“浪”
时间        2003-01-06 12:56:12

估计国内选手最麻烦是经费问题吧?如果不考虑经费问题,我就不信王勇峰和李致新不行!

主题        王、李二人早就完成七峰拉。好象是第63和64个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3-01-06 13:15:49

目前全世界共有100多人完成了。大多数是有钱和有闲的爱好者,而不是真正的登山高手,呵呵。

主题        七大洲最高峰登顶者名单(The Seven Summits) 转载自 万科游山玩水 十一朗
作者        天“浪”
时间        2003-01-08 23:01:12

序号‖姓名‖国籍‖完成时间

1‖Dick Bass^‖美国‖4/30/85
2‖Gerry Roach*‖美国‖12/13/85
3‖Pat Morrow*‖加拿大‖8/5/86
4‖Gerhard Schmatz*‖德国‖12/2/86
5‖Reinhold Messner*‖意大利‖12/3/86
6‖Oswald Oelz*‖奥地利-瑞士‖4/20/89
7‖Phil Ershler^‖美国‖12/25/89
8‖Geoff Tabin*‖美国‖6/22/90
9‖Rob Hall*‖新西兰‖11/21/90
10‖Gary Ball^‖新西兰‖12/12/90
11‖Chris Kopczynski*‖美国‖5/10/91
12‖Jean-Pierre Frachon~‖法国‖11/27/91
13‖Glenn Porzak*‖美国‖3/23/92
14‖Ronald Naar~‖荷兰‖5/12/92
15‖Skip Horner~‖美国‖5/12/92
16‖Vernon Tejas^‖美国‖5/12/92
17‖Keith Kerr~‖英国‖5/15/92
18‖Ralph Hoibakk~‖挪威‖5/24/92
19‖Junko Tabei*‖日本‖7/28/92
20‖Christine Janin~‖法国‖12/25/92
21‖Pascal Tournaire~‖法国‖12/25/92
22‖Mauricio Purto~‖智利‖9/15/93
23‖Arne Naess~‖挪威‖1/15/94
24‖Doug Mantle*‖美国‖2/16/94
25‖Dolly Lefever*‖美国‖3/11/94
26‖Ramon Portilla~‖西班牙‖3/21/94
27‖Jose-Ramon Agirre~‖西班牙‖12/25/94
28‖Hall Wendel*‖美国‖5/9/94
29‖Ekke Gundelach*‖德国‖8/5/94
30‖Mark Rabold^‖美国‖2/1/95
31‖David Keaton*‖美国‖2/5/95
32‖Doug Scott~‖英国‖5/12/95
33‖John Dufficy*‖美国‖9/12/95
34‖Gary Pfisterer~‖美国‖12/1/95
35‖Ginette Harrison*‖英国‖12/1/95
36‖Rudy Van Snick~‖比利时‖12/23/95
37‖Rebecca Stephens*‖英国‖2/3/96
38‖David Hempleman-Adams*‖英国‖2/3/96
39‖Vladas Vitkauskas^‖立陶宛‖2/25/96
40‖Sandy Hill Pittman*‖美国‖5/10/96
41‖Yasuko Namba~‖日本‖5/10/96
42‖Bob Cedergreen~‖美国‖7/1/96
43‖Nasuh Mahruki^‖土耳其‖11/8/96
44‖Josep Pujante*‖西班牙‖12/18/96
45‖Viki Groselj^‖斯洛文尼亚‖1/5/97
46‖Jeff Shea^‖美国‖1/22/97
47‖Lee Nobbman^‖美国‖2/13/97
48‖Pat Falvey^‖爱尔兰‖2/14/97
49‖Fedor Konyukhov^‖俄罗斯‖5/26/97
50‖Brigitte Muir^‖澳大利亚‖5/27/97
51‖Thierry Renard~‖法国‖6/7/97
52‖Paul Morrow*‖美国‖6/16/97
53‖Waldemar Niclevicz~‖巴西‖9/21/97
54‖Gerard Vionnet-Fuasset~‖法国‖12/13/97
55‖Leszek Cichy*‖波兰‖3/24/98
56‖Bob Hoffman^‖美国‖5/20/98
57‖Louis Bowen*‖美国‖8/4/98
58‖Sundeep Dhillon*‖英国‖12/25/98
59‖David Walsh~‖英国‖2/24/99
60‖Ricardo Torres-Nava*‖墨西哥‖3/2/99
61‖Ken Noguchi^‖日本‖5/13/99
62‖Li Zhixin~‖中国‖6/23/99
63‖Wang Yong-Feng~‖中国‖6/23/99
64‖Ilgvars Pauls*‖拉脱维亚‖12/18/99
65‖Hugh Morton^‖美国‖12/18/99
66‖Neil Laughton*‖英国‖12/22/99
67‖Wataru Atsuta^‖日本‖1/17/00
68‖Wally Berg~‖美国‖2/20/00
69‖Todd Burleson*‖美国‖4/4/00
70‖Eric Simonson*‖美国‖4/5/00
71‖Anna Czerwinska*‖波兰‖5/22/00
72‖Doron Erel^‖以色列‖6/1/00
73‖Geoff Robb*‖澳大利亚**‖6/15/00
74‖Stipe Bozic^‖克罗地亚‖7/5/00
75‖John Gluckman*‖新西兰‖8/7/00
76‖Heo Young-Ho*‖南韩‖9/7/00
77‖Jim Williams*‖美国‖10/29/00
78‖Khoo Swee Chiow*‖新加坡‖11/22/00
79‖Joby Ogwyn~‖美国‖12/9/00
80‖Greg Wilson~‖美国‖2/8/01
81‖Steve Bell*‖英国‖2/24/01
82‖Andrew Salter~‖英国‖3/9/01
83‖Naoki Ishikawa^‖日本‖5/23/01
84‖Jaime Vinals*‖危地马拉‖5/23/01
85‖Sherman Bull#^‖美国‖5/25/01
86‖John Waechter^‖美国‖5/25/01
87‖Lily Leonard^‖美国‖6/29/01
88‖Chris Brown*‖英国‖11/10/01
89‖Bernard Voyer~‖加拿大‖12/10/01
90‖Constantin Lacatusu~‖罗马尼亚‖12/10/01
91‖Imants Zauls^‖拉脱维亚‖1/10/02
92‖Teodors Kirsis^‖拉脱维亚‖1/10/02
93‖Eric Blakeley^‖英国‖1/11/02
94‖Jason Edwards^‖美国‖4/1/02
95‖Mikel Alvarez*‖西班牙‖4/27/02
96‖Sue Ershler^‖美国‖5/16/02
97‖Diego Wellig*‖瑞士‖5/16/02
98‖Haraldur Olafsson^‖冰岛‖5/16/02
99‖Atsushi Yamada*‖日本‖5/17/02
100‖Scott McIvor~‖英国‖6/28/02
101‖Francis Slakey~‖美国‖8/12/02
102‖Erik Weihenmayer‖美国‖9/5/02
备注:

习惯上七大洲最高峰被定义为——亚洲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也是世界最高峰(Everest海拔8848.13米);南美洲的最高峰阿空加瓜山(Aconcagua海拔6962米);北美洲的最高峰麦金利山(McKinley海拔6195米);非洲的最高峰是乞力马扎罗山(Kilimanjaro海拔5963米);欧洲的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Elbrus海拔5633米);南极洲的最高峰是文森峰(Vinson Massif海拔5140米);大洋洲的最高峰是查亚峰(Carstensz Pyramid海拔5030米)或者澳大利亚最高点科西阿斯克山峰(Kosciusko海拔2228米)。

正文中带“*”符号的,表示登顶了Carstensz和Kosciusko;带“~”符号的,表示只登顶了Carstensz;带“^”符号的,表示只登顶了Kosciusko。

其中,最年轻的完成者是日本人Atsushi Yamada,时年23岁零9天;最年长的完成者是德国人Gerhard Schmatz,时年62岁263天;Kosciusko版本,最快完成此目标的是新西兰人Rob Hall和新西兰人Gary Bal,他们只用了惊人的7个月;Carstensz版本,最快完成此目标的是英国人Andrew Salter,他也只用了297天。

主题        我个人觉得这些人里最NB的是Eric Weihenmayer,因为他是个瞎子。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3-01-08 23:34: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6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        新人请教:
作者        雪人儿
时间        2003-01-09 00:41:35

大家好,我是雪人儿,新来的。(有点儿不好意思。呵呵)

我想先问个问题:一群没有什么登山经验的普通人(年龄在21—35之间),想要达到登上珠峰一号大本营的目标需要几年,怎样准备,是不是有点儿不现实呢?
谢谢!

主题        从技术角度上说,到C1北坳营地是比较容易的。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3-01-09 01:10:03

一般人经过适当的高山适应,掌握基本的登山技术都可以很顺利的到达7028m的北坳营地。
真正比较麻烦的是,一般的旅行者只允许至多到达6300米的ABC(前进营),再向上就算是正式登山活动,就必须注册、审批、请教练等等等等巨麻烦的事情,批不批还不一定。另外即使只到C1,基本的珠峰装备是必须的,包括最暖和的羽绒服、高山靴、睡袋等,而这些装备价格高昂,自己购买不划算,还是联系租用比较合适。

上7028不需要人工氧气。

主题        看来我们还需要很多的努力才能实现,包括体能和登山知识一级对目的地的了解。
作者        雪人儿
时间        2003-01-09 02:23:00

好像不是有勇气有兴趣就能实现的事情。

主题        还有巨额的费用。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3-01-10 08:52:24

南侧尼泊尔的商业登山队每人交费6-8万美圆。
中国侧的商业活动不如南侧那样发达。如果你和藏队的教练关系好,或许可以以私人教练的形式请他们帮忙。今年登顶的和尚照陪(王天汉)就是请仁青平措老师做的教练。在打很大折扣的情况下,估计费用也不少于10-20万RM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6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主题        冻结性损伤:局部冻伤的急救与治疗
作者        anthony
时间        2003-01-10 00:57:44
  [急救与冶疗]

  1.急救和治疗原则:①迅速脱离寒冷环境,防止继续受冻;②抓紧时间尽早快速复温;③局部涂敷冻伤膏;④改善局部微循环;⑤抗休克,抗感染和保暖;⑥应用内服活血化瘀等类药物;⑦二、三度冻伤未能分清者按三度冻伤治疗;⑧冻伤的手术处理,应尽量减少伤残,最大限度的保留尚有存活能力的肢体功能。

  2.快速复温:尽快使伤员脱离寒冷环境后,如有条件,应立即进行温水快速复温,复温后在充分保暖的条件下后送。如无快速复温条件,应尽早后送,后送途中应注意保暖,防止外伤。到达医疗单位后应立即进行温水快速复温。特别对于救治仍处于冻结状态的二、三、度烧伤,快速复温是效果总显著而关键的措施。

  具体方法:将冻肢浸泡于420C(不宜过高)温水中,至冻区皮肤转红,尤其是指(趾)甲床潮红,组织变软为止,时间不宜过长。对于颜面冻伤,可用420C的温水浸湿毛巾,进行局部热敷。在无温水的条件下,可将冻肢立即置于自身或救护者的温暖体部,如腋下、腹部或胸部,以达复温的目的。

  救治时严禁火烤、雪搓,冷水浸泡或猛力捶打患部。

  3.改善局部微循环  三度冻伤初期可应用低分子(分子量40,000以下)右旋醣酐,静脉点滴,逐日给药500~1000亳升,维持7~10天,以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必要时也可采用抗凝剂(如肝素)或血管扩张剂(罂粟硷、苄胺唑啉等)。

  4.局部处理

  (1)局部用药: 复温后局部立即涂敷冻伤外用药膏,可适当涂厚些,指(趾)间均需涂敷,并以无菌敷料包扎,每日换药1~2次,面积小的一、二度冻伤,可不包扎,但注意保暖。

  可供使用的冻伤膏有呋喃西林霜剂:呋喃西林、考地松霜剂:呋喃西林、右旋醣酐霜剂等,其配方与配制方法如下:

表1-21

名 称 | 每100克霜剂成分及含量 | 治疗对象
| 呋喃西林 | 其它药物 |
————————|—————|——————|————————
呋喃西林霜剂 | 1克  | | 一、二度冻伤
————————————————————————————?
呋喃西林 1克 氢化考地松 一、二度冻伤
考地松霜剂 0.05克
————————————————————————————?
呋喃西林
右旋糖酐霜剂 1克 低分子或小分
子右旋糖酐5克 三度冻伤
————————————————————————————?
公薄英复方霜剂 1克 薄公英提取液
2毫升 三度冻伤
————————————————————————————

  *薄公英提取液1毫升相当生药4克

  基质配方完全相同

  油相基质:硬脂酸17克,液体石腊25克,羊毛脂2克。

  水相基质:三乙醇胺2克,甘油(药用)5克,尼泊金甲酯0.1克,蒸馏水48~49毫升。

  配制方法:交呋喃西林置于乳钵中研成细粉,加入甘油磨成糊状,再加2~3毫升蒸馏水,研匀备用。将油相在水浴中加热至全部溶化,继续加热至750C。将水相在水浴中加热溶化至750C后,缓慢加入750C的油相中,边倒边搅拌,并加入呋喃西林甘油糊。继续研磨成霜剂。

  (2)水疱的处理  应在无菌条件下抽出水疱液,如果水疱较大,也可低位切口引流。

  (3)感染创面和坏死痂皮的处理,感染创面应及时引流,防止痂下积脓,对坏死痂皮应及时蚕食脱痂。

  (4)及时清除坏死痂皮的处理,肉芽创面新鲜后尽早植皮,消灭创面。早期皮肤坏死形成干痂后,对于深部组织生活能力情况,往往不易判断,有时看来肢端已经坏死,但脱痂后露出肉芽创面(表明深部组织未坏死),经植皮后痊愈。因此,对冻伤后截肢应取慎重态度,一般认其自行分离脱落,尽量保留有活力的组织,必要时可进行动脉造影,以了解肢端血液循环情况。

  5.中医中药治疗:应着重温经通络,活血化瘀。方剂:
乳香 9克 没药 9克
桃仁 9克 丹参 30克
当归 6克 毛冬青 30克
黄芩 15克 大黄 4.5克
甘草 6克 黄芪 15克
双花 15克 连翘 15克
   共煎为一剂,一日服二次,连服7~14剂,亦可根据病人情况随证加减。

  6.预防感染  严重冻伤应口服或注射抗菌素:常规进行破伤风预防注射。

http://www.fmmu.sn.cn/web/surgery/jiaocai/burn_surgery/chapter01/126.htm

主题        临时急用可以服用“云南白药”
作者        特种兵
时间        2003-01-10 04:53:13

曾经有人在南极冰水里泡了约30分钟,当时就是吃的云南白药。

主题        大多数人在这种情况下好象很难活下来,呵呵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3-01-10 07:10:30

人在冰水中能够坚持的时间很短。
俄国海军有一个传统训练项目就是大冷天的让水兵们光着身子在雪地里跑步打滚,就是为了延长落水后的生存时间。当年Titannic号沉没,遇难人员中大多数不是淹死的,而是在水中直接冻毙。坐在救生艇上的绝大多数得以幸存,而使用救生衣漂浮的全数死亡。

不过总有特例,有时人的生命力之顽强确实出乎意料。
小时侯在《海洋》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中国一名科学家在南极海岸考察时落水,当然他立刻爬上了海岸,在全身湿透的情况下坚持了30分钟。医疗人员给他测体温的时候,普通体温计已经测不到了,体温降至32/33度。他之所以能够幸存,跟他迅速上岸有关系,并且一直穿着湿衣服。衣服虽然湿了,但仍能抵挡空气的流动。如果浸泡在水中,或者脱下衣服,估计他是必死无疑。我记得这个牛人好象姓“蒋”。另外他说自己在待援的时候一直在运气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6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主题        请教一个体能测试的问题
作者        mtt
时间        2003-01-15 05:24:47
我参加户外活动已经接近两年,尤其喜欢比较自虐的登山。一直希望有一种针对负重登山的体能测试方法,可以给每人一个量化的评价,这对新人和自虐活动的组织者会很有意义。
由于我不懂运动生理学,只想出了一个比较笨的办法。先叫它登山指数吧:以负重的状态在香山登山5小时的距离长度。具体做法如下:每人背负自身重量的30% (以出发时为准),在眼睛湖和山顶之间反复升降,每一次往返得100分,其中上升部分得80分,下降得20分(这样分配合理吗?)。比如一人在5小时结束时,正在走第4趟且已下降到3/4处,则此人登山指数为:100╳3+80+20╳3/4=395。
我觉得这样计算简单好操作,但却不能全面反映人的体能。希望大家指教是否有更好的方法,能够在测试或计算时排除出心率变化(如某人过于玩命心率变化过大,则适当减分),负重多少(超重加分),环境温度和性别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到的结果更科学客观。
如果这类方法能被多数人接受,每年测试一次。今后领队发贴时就可加上“超高强度,体能指数800以上者方可报名!”

主题        意义不大。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3-01-15 06:20:41

这类测试对纯粹的*竞技*运动员兴许有参考价值,但对登山、特别是登雪山的活动意义不大。登山不是竞技型运动。低海拔下的耐力型训练,固然有强壮心肺和运动能力的作用,但它的测试结果对高海拔的参考意义不是很大。

登山是非常复杂的活动,我不把它称作“运动”,它远远超出了考验人的肢体能力的范畴。更多的,它是一种心理上的体验。
我个人认为,登山者需要具备5种基本要素:身体、技术、经验、装备、心理。另外还有自身无法决定的东西-运气。这五种要素同等重要。木桶理论认为,木桶装水的分量是由最短的一根木条决定的。
片面强调身体的重要性,忽视其他素质的培养,这是把登山活动“蛮力化”的做法,不是正确的导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6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        西东龙门涧穿越我的一点感受。
作者        牛头怪
时间        2003-01-21 09:38:21

回来路上以及回来以后听着诸多的感谢声,其实心底很有些不安。
无心说的对---“再猛的驴也不该一个人去探路”。
我从山口往下找路的过程中近半个小时跟所有人失去联系,这肯定让大家担心了。
虽然结果是找到路大家顺利出来了,但是我未跟领队等人商量就在无联络的状态下探路本身是错误的。
但是毒虫、大夫、肥狼等兄弟只提到感谢,未有微言。感谢他们的同时,我无法不说出自己的错误。

下面我详细讲一下当时的状况与当时的感受、判断,以及现在认为正确的行为应该是如何的。欢迎指正。

1、龙门山脊 内蒙大夫上到山脊时我已经顺着山脊往北走过几十米,此方向路途明显,估计是通往椴木沟方向,但路线长,可能时间比较紧。所以大夫给我对讲机让我顺着山脊往南找东面山坡是否有下切的路时就没问什么就开始找路去了。
这里犯了个错误,忘了问大夫东龙门涧的位置。结果我往南走到头也没有看到东面山坡有下切的路,只是看到正南方低100米左右有一山脊,其左右各有一个山谷,该山脊右侧有一条明显的南北走向横切路。但这时才想起来自己连东龙门涧在哪都不知道,只好呼叫毒虫让大夫来看一下。但是当时毒虫跟大夫不在一起,正好了残过来,然后通过喊话叫大夫来一下。传话顺序:牛头怪--了残--兰猫,兰猫说有人往回走叫大夫去了。我趁此机会呼叫红色高棉从他那里知道了东龙门涧的位置。这时兰猫说她刚才走的斜坡可能有路下去,于是我们三个一起往那个方向探了几十米,我觉得灌木太密又无明显路径,决定返回等大夫。此时收到六岁呼叫,说是队伍太分散,并问看见大夫没有。觉得不太对经,立刻往回,几分钟后会合,此时毒虫队长也到了,清点人数,23人。队长所站之东面山坡有新踩出来得下切的路,讨论后认为是大夫带人新开的路。毒虫指派我在前,不必在后带着这22人沿此路下山,他去迎接后队。行进中感觉不对,大夫把对讲机给我了,他的前队可能没有对讲机;于是交待了残接替我的任务,自己快速下行去追大夫。等追上大夫时确认他确实没对讲机,并且他前面还有别人。将对讲机还给大夫,停下整理包、吃了个苹果。

2、山沟 很快毒虫赶到,决定由毒虫和我追上前队接过找路的任务。等我俩一路狂跑追上他们时才松了口气:前面竟然有十几头驴,人数应该没有错了。再往前,不久依稀可见脚印;顺着脚印继续往沟底走。

3、关键的岔路此处脚印往右侧山坡向上延伸,而我们是要下到沟底,不能确定哪个方向正确。决定毒虫原地守候,我顺着脚印往前探一探。前行约百米,感觉路仍是缓缓上升,一直往右大概回到山脊,左前方不远(也不高)倒是能看见一个小平台,但看不出该平台跟脚下的路是否连通。正犹豫是否继续往前走走,听到有人喊往下能走,然后听到毒虫喊我回路口往下走,于是就追他们去了。(最后结果证明,这条路是正路,而且只需要再走两分钟就能到左前方的平台。可惜我一犹豫,害得大家走弯路。)

4、绝壁十几分钟后追上前队时看到有人正在固定绳子,原来是个断崖,分成两段,各五六米。第一个兄弟降到一半时说右面有个斜坡,于是过去,果然是个约60度的斜坡,直通断崖底。试探一下,确认雪有半米深,雪下是土,往下滑该无问题。先滑两米试用脚后跟制动,很管用,于是放心地每几米一停地滑下去了。还有位朋友跟着下来了,很惭愧没记住名字。正在看兄弟用绳子往下爬看得忘乎所以,直到有人提醒:再往下看看路。赶紧走,大概也就两分钟吧,令人绝望的绝壁陡现眼前,圆桶状,绕都没的绕。跑回斜坡处通知大家不用下来了,赶紧找路吧。

5、返回岔路等我爬上斜坡时大夫已经往右面山壁找路看能否从高点的地方绕过去,此时天已快黑下来,毒虫队长提醒大家走到一块等大夫的探路结果,不要分散了。约十几分钟过去了,已经看不见大夫,对讲机也联系不上。毒虫和我分析后觉得前面的岔路应该是正道,于是决定他留下等大夫,由我带着这先头部队十多个人返回岔路。途中遇到正在等候消息的中队,告知领队的决定,一同返回。此时说好我带路,菜鸟收尾。刚上到岔路不久,听到后面有人喊先停下,没听清是睡,那就先停下,正好趁此穿上抓绒衣(估计余下的路速度不可能快,可能会冷),并招呼大家把衣服穿好。又过了几分钟,觉得这样停着不是个事,听到刚才喊停的位置有人声,就喊“下面是谁,为什么让停?”没听清回答,决定带人慢慢走。走了一会,传话过来让我慢点,要传个对讲机过来,于是再放慢步子,等到了对讲机。

6、平台顺着脚步走到平台(中间有一小段路脚印被雪抹平,后来又找到了脚印)。平台正前方是很陡的斜坡,右侧是山壁,左边是一小段平地。此处雪较厚已经看不到脚印。我让大家暂停平台,然后从斜坡往下走了十几米,注意到这坡上有一段约一米宽、直直的、没有一点草木的地形,初步判断是路。但想着身后是四十多人,体力有强有弱;这地形虽然象路,毕竟没有脚印,万一将大家带到另一个绝壁?不敢决定让大家跟上。回头让去个人往右边走几十米看看,因为指令不明确,没人去。用对讲机呼叫后面,也没听到回应。
不甘心这样傻站着,于是决定先滑下这段雪坡(约三四十米?),到头了,站起来四周观望,发现往右移几米往下又是一段差不多长度跟前段形状差不多的雪坡,但仍无脚印。此时向上边喊了几声,没人回应,但左边的山壁却有人回答(不知是谁),说是有一段很好走的平路。可是在我告诉他前面是绝壁并问他是谁时已经听不到回答。在继续探路与返回报告之间犹豫片刻,决定继续下滑(不想在这样的状况下返回一个不确定的探路结果)。滑过这段,仍是依稀可见路的形状但看不出脚印。此时对讲机与喊话都无回应。我知道这时朋友们肯定在为我担心着,但是看到路似乎就在眼前,还是刚才的理由(不想在这样的状况下返回一个不确定的探路结果)。决定一探到底,要么是绝壁,要么是确定的路。心中的底线是:这段路最多下降四五百米,如果是死路爬回去没有困难;至于山路的危险,相信自己是够谨慎的,而且从小在山里长大,受伤的可能性不大。最大的负担就是领队以及所有朋友在那为我担着心。决定就是挨骂也要走到头了。

7、出路再望下走一段,又看到了到平台前的那种脚印了,心中狂喜。突然听到对讲机响起来了,断断续续听不清说什么。也顾不得琢磨对方是谁在讲什么,只知道反复喊 “毒虫,毒虫,我是牛头怪,又看到脚印了。再给我五分钟,走到头再确认大家是否跟着下来。”刚说完没几分钟,兀然发现脚下是三四米高的断壁,心望下一沉,左右观望,发现右边可能能绕下去,转过去一看果然勉强能下去。而且又见到脚印。也不知道到底过了几分钟,突然发现走到了一块平地,抑制住心中狂喜,望前再走几步,看到了熟悉的脚步,并且数量多多了,只是路分了左右。记得高棉说过出东龙门涧是往南,那就应该是往右了。于是信步往右闲逛并狂呼“毒虫,毒虫,我是牛头怪,我已下到沟底。通知菜鸟带人沿我的脚印下来。”

8、笑话因为我收到的信号总是断断续续的,所以得到的信息是从片段中推测出来的。我得到的信息是:大夫找到路了,但不好走,大部队在平台处等候,毒虫与大夫从大夫路线下到沟底了。于是回了两次“我往前跑十分钟,应该能跑1到1.5公里,看我们能否回合。”往南狂跑(注:单人在沟底,有种莫名的恐惧,跑步也是为了驱除恐惧)。约10分钟幕然见一木牌“您已经进入东龙门涧景区,请您补票”。如果说刚才只有90%的把握,那么现在是100%走对路了。此时认为毒虫和大夫应该在沟的另一面。于是一边慢悠悠望回溜达(没兴致跑了)一边隔十秒喊一次“毒虫,毒虫,我是牛头怪,我看到景区的牌子了。”等听到对讲机有回应后(还是听不清)又重复了几遍才停止(后来从兰猫处得知跟我通话的一直是肥狼,而且她在他旁边都听得很清楚。听到我瞎喊直想笑)。回到刚下来的位置时还在想着去跟毒虫和大夫回合,于是往左边(向东)路上走去,并呼叫“毒虫,毒虫,我是牛头怪,正往你们的方向走。”正充满信心地走着,对讲机响了“牛头怪,我是大夫,我正带人顺着你的脚印下来。” Faint!! 他们都在山上,我却在下面瞎找。赶紧回到下山路上自己觉得危险些的地方迎接大部队。

9、检讨 以后坚决不能在脱离联系的状态下探路。感觉如果对讲机够的话,前面至少该有两个人,都带对讲机,一个找路,一个带队伍,这两个人绝对不能有一刻失去联络。上到平台前我就想到了这一点,但没有说,当时正确的选择应该是等菜鸟上来,跟他说好后再去找路。

总的来说,觉得这次活动是成功的。虽然有过迷路、走夜路,但大家的心态都还好,回来后没有太多的怨言。但是也不值得宣扬,毕竟迷路、走夜路本身都不是值得宣扬的事。收获嘛,漫天飞雪、月夜冰河这些景色固然难得,大家同行的经历却更足珍贵;特别是内蒙大夫、毒虫、肥狼、大火锅、了此残生(还有见名不见人的冯公子)这种联合领队既默契而又不排外的风格,相信同行的朋友都深有体会。

谁都很难记得每次同行的每一个人,但如果你每次从山里出来都能记得一个有印象的人,收获就已经不小。这次让我有印象以及印象加深的不止一个人。可以说,这是我到绿野几个月来收获最大的一次经历。

以上描述可能有记忆不精确、甚至错误之处,欢迎同行的朋友指出。



主题        菜鸟的补充
作者        菜鸟
时间        2003-01-22 00:59:06

首先声明,菜鸟属于新人,不属于新驴,驴者,生猛,菜鸟没那么猛。以下是对这次活动的补充和个人的想法,欢迎指正。

这次活动是从西龙门涧到东龙门涧,菜鸟的担心是从早上就开始的,5:20从家出发,开车到苹果园的时候才5:45,从来没有这么早过,还可以踏踏实实的睡个回笼觉,一个字,美。天开始下雪,而且不小,菜鸟意识到这次活动要比想像的艰苦,至少不可能4点出涧,6点到家了,于是急急的杀回一个电话,估计10点回家,因为雪地路滑,开车会耽误两个小时左右,在考虑不可见因素,10点到家应该没问题了,这一切都假设毒虫的计划已经考虑了雪地行军速度减慢的情况。

活动人员比我预计的多,竟有51人,如此庞大的队伍,完成任务的难度是可想而知了,早上的意外情况是与司机失去了联系,还好及时找到,比计划完了15分钟,应该算正常吧,到达的时间比想像的好,原以为10点半才能到西涧,结果9:30就到了,没想到竟是从鬼谷入涧,好亲切,因为原来走过。等我停下车收拾好行囊的时候,大部队已经出发了,说实话,这次的装备,简直就跟没背一样,对讲机、相机、gps、15米辅绳、扁带、音箱,本来带了冰爪,因为听大夫说没水,为了减负,扔到了车上。

一路无话,很快到了板子崖,熟悉的地方,只是雪更多,脱下了手套,冰冷的双手混着泥水迅速的爬上板子崖,手有点僵,再一次感到了它的危险,说实话,以个人的能力,n次通过都没有问题,但这种上法有问题,能力强的很轻松,能力弱的,就很危险了,我们出来,是挑战自我,感受自然,不是挑战死亡,生命比一切都宝贵,虽然当时上面垂下了一根绳子做保护,但我感觉基本没什么用,原因是当时手都冻得很冷,很难抓住,个人以为比较安全的做法是在上方有一个能固定住的人,穿上安全带,带上8字环,从上面拉,下面上的人至少用扁带做胸保比较安全。这样做虽然慢些,但不会出事,毕竟生命只有一次,安全比一切都重要。

板子崖上的一段路有些难走,毒虫在前面开路,非常的辛苦,用手拨出一个个脚坑,好让大家感动,不过我觉得毒虫作为领队,更重要的是应该在板子崖指挥大队伍上崖,开路似乎应该由其他人完成,这次活动,感觉毒虫、大夫和牛头怪都分别开路探路,似乎是分工如此,个人以为毒虫作为领队应该与大队人马在一起,负责总体协调,开路应另外再指派2人,在这里,本人举贤不避亲,强力推荐菜鸟家属,他的实力至少是偶的1.5倍。接下来到鬼屋的路都是走过的,没什么特别需要描述的。有一段上升有些累,但zn嘛,无所谓了。

菜鸟的恐惧是从下午3点多开始的,当时我们已经经历了一个3、4百米的上升,站在山顶,瑟瑟发抖,当时菜鸟只穿了一件速干长袖内衣和一件红色棉衬衫,虽然包里有冲锋衣,但菜鸟生抗着,因为只要走起来,菜鸟就不冷了,牛头怪和毒虫分别去探路,最后我们是选择了大夫的路,从山顶生生向下穿过荆棘开出一条路,在这里严重感谢大夫在前面充当推雪机,随着每一秒下降,菜鸟感到的不是兴奋和刺激,虽然这可能是大多数人的感觉,菜鸟的担心越来越大,后面跟着百合姊姊,菜鸟跟百合说,这个坡如果下错了,往回上,那可就苦死了,这个坡下了近一个小时,菜鸟上去没问题,但51个人都上去,难!在这里,菜鸟好佩服百合姊姊,没有登山鞋、没有雪套,竟然能一直走在前队,牛x,菜鸟可是全副装备,直到这个时候,才发现雪套如此管用。

接下来的是在沟底行军,大约下午4点我们来到了绝地,其实也不是什么绝地,如果带了50米主绳和8字环,速降下去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可现在只有一根30米的辅绳和一根15米的辅绳,虽然扁带可以当安全带,但没有8字环和单环,而且是辅绳,下10米的崖,太危险,一问,没有人知道路,到这个时候,菜鸟才意识到毒虫贴上的探路不是虚言,后悔没有带必要的装备,当时感觉东龙门涧就在旁边,就是不知道怎么过去,危险已经在靠近,必须节约食品、水和电,而且要紧缩队形,这个时候大夫去探路,但没有带对讲机,毒虫的脑子巨清晰,他回忆起来的时候经过了一个似乎有些上升的路,可能能绕过去,牛头怪执行了这个光荣的任务,这个时候我们开始通过对讲机联系所有的人,紧缩队伍,由牛头怪带队,毒虫让我收后,共有37人原路返回,当时我以为毒虫在队伍中,后来才知道毒虫留下来等候大夫,个人认为毒虫的选择值得商讨,毒虫这个时候应该和大队伍一起走,留下菜鸟家属带对讲机等候大夫,在这个时候领队是需要和大家在一起的,终于,我们上了山坡上的小圆台,这时面临两条路,一条是向下的坡路,牛头怪下去探路了,一条是较为水平的山路,一位山友去探路了,山友很快折回,说路很明显,我们在焦急的等候牛头怪的消息,这时候毒虫和大夫还没有跟上来,而且毒虫的对讲机的电池快要耗尽了,其实菜鸟的电池也快耗尽了,所以这个时候连音乐都不敢放了,号称是节约电池,这个时候是晚上5:30-6之间,月光很美,但大家没有任何的心情,人群中有些烦躁和怨言,对这次活动产生了迷茫,这时候要求大家尽量保持镇定,等候的时候关闭所有的头灯,有人提出拾柴点篝火过夜,菜鸟知道这是不可行的,必须连续的走路,哪怕回到江水河,甚至原路返回,但这个时候一定要紧缩队伍,哪怕很慢,但一定要集体行动,十几个人先出去是没有意义的。肥狼和大火锅的压后的队伍终于汇齐了,开始清点人数,还好人员完整,这个时候终于等到了牛头怪的消息,探路成功,辛苦了,牛头怪,所有的人感谢你,同时同意你的自责,紧接着是胜利大逃亡,我没有用胜利大穿越这个词是因为大家确实比较狼狈,只带了一顿午餐,困难估计大大不足,很多人是怀着庆幸的心理走回去的,终于,9:30看见了坐骑,仿佛已经回到了家,这次活动确实有很多需要总结的地方。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 难度1.5级对组织者可能还偏高了些,但对50人的队伍来讲,再考虑探路因素,似乎应该增加。
2、 计划是4点钟出来,对组织者应该没有问题,同样,对50人的队伍,应该是不可能的。当然,组织者不可能预计到会有这么多人参加,但对活动的危险性和难度强调的不够,使很多人产生了误解,光看帖,本人如果不是对毒虫和大夫比较了解,也会以为这是一次fb的活动。
3、 装备方面,应该强调冬季穿越必须带雪套和头灯,这是必须的。
4、 设备使用方面,对讲机很多,但没有调到统一的频段,导致联系出现了问题。
5、 分工方面,领队负责协调总体,应有2人专门负责带路或探路,同时还有1-2人收后,这些人员都应有对讲机。

接下来的经历只有5个人知道了,菜鸟和菜鸟家属,一只和一只家属,还有不必姊姊。因为我们坐在一辆小车上,本以为会很快回到北京,但接下来发生的事也着实让我们紧张了很久。

我一开上车,就发现车况不对,有一种以前没有听到的怪声,而且转速表好像是坏了,指针瞎蹦,当时以为是小问题,也没在意,当时可是归心如箭啊,当车开到去北京和下苇沟村的分叉道时,我们没有选择原路返回,而是按路标走,随着一路的盘山攀升,车的大灯越来越暗,这个时候偶意识到是发电机没有给电瓶充电,现在耗的是电池的电,当时说停下来看看,接着我就犯了个致命的错误,把车熄火了,紧接着问题马上就出现了,车打不着火,靠!在盘山路上,手机又没有信号,外面好冷,而且不必姊姊明天还有带队出发,如果赶不过去后果不堪设想,在这里严重感谢不必姊姊的宽宏大量和一只及家属的耐心,还好,我们推车发动成功,严重感谢偶的家属推车,这个时候,为了省电,我们之好只开着示宽灯开车,严重感谢月光,为我们照明,五个人睁大着10只眼睛以40迈的速度在盘山路上前进,终于在 1点多钟开到了龙泉宾馆,终于有路灯了,随后找到了修车铺,其实只是皮带轮的螺丝松了,很小的问题,但一路的紧张不比晚上感觉迷路的时候差,终于,活着回来了,而且没有受伤,在这里,深深感谢活动的组织者,毒虫、大夫、牛头怪、大火锅、肥狼。
以上描述可能有不确切之处,欢迎指正。


主题        “用扁带做胸保”什么意思没看懂?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3-01-22 04:18:08

另外关于绳降,在没有安全带和丝扣锁的情况下,最传统的绕身下降对于不太陡和不太长的路线都是快速有效的办法;
关于速降,我个人的意见是,尽量少玩或不要玩这个东东,有潜在危险性,大量的俱乐部把这个东东作为娱乐活动,我是坚决反对的,很不负责任的做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6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        看看这张Matterhorn的片子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3-01-22 04:52: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6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        2峰记
作者        不必
时间        2003-02-16 02:04:18

我认为我可以爬3峰,用双手抠着石头爬上去,而不是依靠路绳登顶,但最终是放弃了,所以即使上了2峰,也没什么喜悦.

2 峰很好爬.这个春节大概有50来个人去登2峰,至少有20多个人登顶,比例接近1/2,这些人中有很多是既没什么爬山经验,又没什么专业装备的.一个曾和我住一个房间的女生,本打算来山下晒太阳的,转念想爬2峰,跟了队去爬,一样也登顶了.她唯一的装备是一件羽绒服.这样的人还真不止一个两个.

四姑娘山景点宣传单上写:大峰---休闲登山游,适合没有登山经验的旅游者!我们经常拿这个笑话老k,他说当时他爬大峰用了3天,还觉得巨爽,写了n多k的游记呢.

我们在上3峰营地时遇到了从bc下撤的贵州地平线的队员,有个mm穿的是8分吊脚牛仔裤和高跟鞋,4500米阿!!我的鞋比她专业n倍,也不过和她上到一样的高度.

如果在山下多适应两天,老天又给面子,每个能走海陀的人都能上得去2峰.我和魂之天涯就是溜溜达达,说说笑笑就上了bc(4200-4300米).早上9: 17出发,下午3点多就到了,扎营作饭,比上东台2200营地还轻松.晚上向导卢三哥也到了,还带着拣来的bigm.第二天早上6点多起床,7点45出发.翻过乱石坡,就见2峰在望,三哥说有3个上升就到了.我顿时失望之极,这就是被说成千难万难的雪山?!没想到这个上升还真长,头一个上升还没完,魂之天涯问三哥说:"还有1个半上升吧?"三哥很不好回答他,头一个上升还没完呢!我不知道为什么那天力气那么足,紧跟着三哥往上走,在垭口装上三哥的10齿冰爪后更是如虎添翼,把bigm和魂之天涯甩在后头.1:05我登上了二峰顶,3峰顶的碎石壁和幺妹峰上的冰川都十分清晰,吃了块巧克力,就在三哥指导下下撤.bigm在40分钟后也登顶了.魂之天涯不久也上来了,他没有冰爪,上这么高真是牛阿!

能爬上二峰得益于老k的指导,在此致谢.
另外,感谢借装备给我的朋友们:echo2001,配音人,落月松,毒虫,肥狼,内蒙大夫,冯公子,大火锅,沉默.
严重感谢小秋!!!!他提供食品极丰裕,我们吃阿吃阿吃,从2号吃到14号,最后吃不了带不走,留给三哥的食品就有4箱!!!!另外,还要感谢他给我们搞到返程车票,要不然,我们还滞留在成都呢!

主题        上2峰BC时基本上不再有高山反应了吧?
作者        buyilehu
时间        2003-02-16 03:51:00

主题        一点也没有!
作者        不必
时间        2003-02-16 04:15:49

主题        晚上睡觉也不头痛吗?
作者        城市野人
时间        2003-02-18 02:19:25

晚上睡觉头痛这算反应吗?;)

同去的也感觉没有什么反应 就是头痛欲裂! 呵呵

主题        头痛是最典型的高山反应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3-02-18 03:34:14

实际上是由于高山反应导致脑部轻微水肿,压迫痛觉中枢引起的头痛。
一般这种轻微水肿不会造成严重的不可逆后果。
更严重的脑水肿可能影响其它中枢系统,导致恶心、呕吐、甚至运动、平衡机能失调。
遇到这些症状应立刻下撤,并采用利尿、排水、或给人工氧的治疗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6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主题        四姑娘山三峰连攀讨论
作者        野云
时间        2003-02-28 01:39:45

四姑娘山三峰连攀讨论

首先申明: 本人未到过四姑娘山, 以下分析来自资料的分析

见附件等高线图(ZT 四川雪峰登山队) ,
BC:海拔4434米
C1: 海拔4733米

调整 C1 的位置, 通过BC 的后勤支撑, 可以实现 :

长坪沟 – BC (4434m)
BC(4434m) –C1 (约5000m, 大二峰间的鞍部)
C1 5000m – 大峰5355m - C1 5000m
C1 – 二峰 5455m – C1(调整到图中标, 4733m)
C1 4733m- 三峰5665m- C1- BC 4434m
BC – 长坪沟

1 大峰,二峰,三峰之间的直线距离 1500m, 行近距离估计在 3000-4000m
但峰峰之间的线路是否可行,有待讨论和实地勘察
2 大峰和二峰的攀登,由C1冲顶,上升高度在 300-400m, 可以归为适应性训练的强度
实际难度在三峰的冲顶,但通过前期的高度民主适应, 成功性提高.
3 登山季节: 建议 5月

请提供建议.
http://www.lvye.org/uploads/lvyebb/310423-BC.JPG

主题        现有的成熟路线是不可能的,但不排除新路线的可能性。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3-02-28 02:21:55

最主要的问题,上3峰和1、2峰是走不同的沟:3峰从长平沟上、1、2峰从海子沟上。这样导致了必须回到长平村、至少是锅庄坪的山梁。
目前还没有长平沟上1、2峰的成熟路线,从照片上看,从长平沟一侧(西侧)上1、2峰比东侧海子沟的难度大的多,山体以陡峭的岩壁为主,冬季有陡峭的雪坡,需要高超的高海拔技术攀登水平。
此次观察发现,夏季雪峰队的3峰BC似乎有路线可以登2峰,这样似乎2、3连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6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        那位朋友给介绍介绍这座山?
作者        不必
时间        2002-12-13 02:37:26

尖子山。
http://www.lvye.org/uploads/lvyebb/245387-jzf.jpg

主题        什麽尖子山,是婆缪山(有图)
作者        mohicans
时间        2003-03-08 23:27:30

婆缪山(尖锥状,其实顶部较平,海拔5413 美国队86年登顶)。

不必姑娘还记得我们吗,巴朗山挂链子的时候我们聊过。此次春节我们3人中2人登顶,分别在4号和5号。
你们三峰情况如何?





主题        从二峰峰顶看婆缪山(边上那座),角度不同。不是你们想象的那麽尖(有图)
作者        mohicans
时间        2003-03-08 23:43:11



主题        非常感谢你们的照片资料,很有参考价值,谢谢。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3-03-12 23:01: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6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        北京绿野大雪山登山队活动准则(草案)
作者        roof
时间        2003-03-27 06:16:21

北京绿野大雪山登山队活动准则
2003年大雪山登山活动定性为民间自发组织的非商业性登山活动。每个参与者均同意以下基本原则:自备登山装备、自愿参加、自己承担风险、AA制分担公用费用。
本活动计划在2003年4月29-5月7日攀登位于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海拔5483米的大雪山,为保证登山活动的成功,特制定纪律活动准则。
活动准则包括三个部分:
1、登山队纪律守则
2、登山队指挥权限
3、登山队特殊情况下的处置
共25条。请每位队员认真阅读以上条款,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推选出队长、攀登队长、财务管理员等负责人人选,确认的最终版本请大家严格遵守。

登山队纪律守则

1、登山队员的一切活动应以保证本次活动的成功为出发点,并为此目的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去;
2、队员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全队集体利益,在两种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大局为重;
3、队员应积极、努力的做好本职工作,确保登山活动的顺利进行;
4、在登山过程中,各队员应团结协作,互相爱护,不得搞小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5、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坚决服从队长、攀登队长、后勤队长等负责人的指挥和调度。任何队员有不同意见,可向队长及其他的负责人反映。但必须服从队长最终决定;
6、队员应当树立和维护登山队的形象,处理好与当地居民和友队的关系,待人接物不卑不亢;
7、每位队员应自觉维护大本营的秩序,珍惜、爱护队里的所有装备,特别是贵重登山装备;
8、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反对铺张浪费,杜绝不必要的消费和开支;
9、树立环保意识,禁止乱扔废物、垃圾;
10、在登山活动中,若有队员违反以上规定,队长有权进行批评教育;
11、严格的纪律是登山成功的保证,每位队员对本纪律守则须认真学习、严格遵守。

登山队指挥权限

队长:起草登山计划书;负责登山活动的组织、队员的选拔、装备的筹措;最终决定登山线路、突击的日期;紧急情况下决定下撤、待命;审核财务支出;起草登山报告并报登协办理登高证。
攀登队长:协助队长组织登山活动的全过程;办理队长安排的工作;攀登时负责全队的行进、上升、下降、路标、锚点设置等,紧急情况下协助队长带领队伍到达安全地带并进行救助。
后勤队长:建议由甘肃飞虹户外运动俱乐部秘书长担任,协助队长组织登山活动的全过程,全面负责大本营及突击营地的后勤保障工作。
财务管理员:负责财务会计的预算与决算,建议由女队员担任。

登山队特殊情况下的处置

登山途中遇到滑坠、摔伤时,其余队员保持镇定,马上设置锚点保护,待保护完成后进行救助或等待援救;
对于部分队员严重高山反映导致的紧急情况,全体登山队员无条件服从以下原则:
在BC发生严重高山反映,可能导致生命危险的由专人护送回玉门;
在C1发生严重高山反映,可能导致生命危险的由专人护送回BC或玉门;
反映较严重,但休息后可以适应的原地休息。
原则上全队一起行军,如全队体力状态相差过大,尤其到达C1以后,由队长与攀登队长、后勤队长等负责人协商进行分组,所有队员需无条件服从。
对于恶劣天气情况造成预定登山计划有重大改变时,由队长与攀登队长、后勤队长等负责人协商,同时征求队员意见最终作出决定,所有队员应无条件完全服从最后的方案。
C1出发登顶前检查每人的体力状况和平衡能力,由队长与攀登队长、后勤队长等负责人协商决定,异常者留守C1,队员须无条件服从。
遇有队员间重大意见不统一时,应协商解决,并表明各自的态度、立场。协商不通时,可进行举手表决。
表决时队长拥有2票的票数。

主题        支持,roof辛苦了
作者        中文
时间        2003-03-27 09:51:56

除准则外我觉得有几点应注意:
1。尽早通报所有队员名单,并在出发前组织至少一次全体会,互相认识,同时做每个人携带的公共装备,个人装备,药品,腐败物资等的最后确定。
2。关于锚点设置等紧急情况下应变的保护技术,在出发前应尽量使全体队员熟练操作
3。熟悉每个队员体力、技术等情况,可以更科学的分组和制定分步计划

主题        我们的公共装备比较多用驮袋装要四个。
作者        roof
时间        2003-03-28 00:34:25

这是技术器材的一部分:
冰 锥 CAMP 4 钛合金 4
岩 锥 CAMP 5
雪 锥 自制60cm 5 msr-t型 1
绳 索 mummt 8毫米辅绳(50米)
BEAL10.5毫米主绳(50米)
国产8毫米路绳(200米)

有什么想法尽管提吧!

主题        登山用10.5的绳子太沉了。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3-03-28 01:17:04

对于一般的冰川行进,8mm结组绳比较好用;
而冰、岩攀登和绳降,两条8mm绳更方便好用。
另外强烈建议用干绳,打湿结冰的绳子又重又不好用,严重时每条绳子能重1kg以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6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主题        一座山峰2
作者        roof
时间        2003-04-17 22:43:50

海拔约6800米,至今仍是未登峰。


主题        太漂亮了。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3-04-17 23:16:03

从高度、技术难度和可接近性上来看,这座山峰都是世界级难度的山峰。
冰川和雪原看起来也是危机四伏。
可有详细资料?

主题        难说是不是世界级
作者        mh
时间        2003-04-18 06:16:19

最容易的路线最多也就是45度.相对高差可能远不到千米(难的地方500-700米?).
的确是很漂亮.要是"可近性"(这个词很好)好的话可能会成为热门的山.

主题        看起来就象个缩小了的G4峰。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3-04-19 04:17:26

山体的大部分都没有浮雪,说明坡度至少在5、60度以上。坡度略小的部分是山脊,但这个山的山脊看起来太锋利了。
冰川也比较大。不知道此地的冰川海拔多少。如果知道了,可以大概估计一下角锥山体的高差。我猜可能在1000米以上(我们打个赌吧:-)

主题        问题是"缩小了的"
作者        mh
时间        2003-04-20 15:01:11

5、60度好不好爬还要看岩石坚固程度和走向.我看那个山脊有十几到几十米宽.

> 我猜可能在1000米以上(我们打个赌吧:-)

行.我说从左面山脊岩石刚从雪里冒出的地方到顶没有1000米.
输了的在纪念碑上再开条路线(必须红点!),路线名叫"1000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6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        关于雪宝顶山难,已经确认的消息、需要等待的细节,和我们要做的事
作者        mudplayer
时间        2003-05-06 05:28:28

已经确认的是雪宝顶发生了山难,遇难者是绿野的大海。

需要确认的是失事的环境、经过和原因等等细节,这需要等待事故报告,至少是目击者的叙述。耐心等待细节是登山者应有的严谨态度,也是对死者的尊重。

我们要做的很多,首先就是弄清楚此次山难的细节,进行客观和理智的事故分析,更由此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总之大海不能白白的遇难。同时对大海的悼念也将进行,我查了org和info的活动照片版,只找到3张他的照片,都是合影,今天刚从偶见那里取了他的照片,进行扫描和整理。

查阅大海的贴子,绝大部分的都发在山版和装备版,这是一个每晚抱着《登山圣经》入睡的登山爱好者,在山版纪念他,将是他乐意看到的。

主题        把这首歌献给我们的朋友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3-05-07 01:00:09

《天鹅之旅》--许巍

我们在前世约定,一起穿行这世界
一生都不会停歇,永远向着那春天
迎着天边的夕阳,让我们一起在风中起舞
穿过这午夜星辰,让我们旅行的梦更精彩

一生都不会停歇,永远向着那春天
直到这最后一刻,融进这温暖阳光里
呜--
融进这温暖阳光里,让我们飞跃这世界

迎着那天边的夕阳,穿过这无边的星辰
让我们眼中的世界更精彩
在最后的一刻,融进这阳光里
在最后的一刻,飞跃这辽阔世界
飞过这群山飞跃那洁白云海
飞过那万马奔腾的绿色原野
飞跃那辽阔碧海蓝天
飞向那温暖春天

迎着天边的夕阳,穿过这午夜的星空
一生都不会停歇,永远向着那春天
直到这最后一刻,融进这温暖阳光里
直到这最后一刻,让我们飞跃这世界

主题        我记得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3-05-07 01:38:49

我记得-
你谦和的微笑
我记得-
你友善的态度
我记得-
你扎实的脚步
我记得-
你粗壮的大腿、高高的个子、微黑的脸庞

我记得-
小五台的晴雪
头灯炉火旁朋友们长谈浅酌的欢畅
我记得-
你那台旧相机
和我的老古董长的很象
我记得-
白河的沙滩、德来家的火炕
我记得-
那条把我们栓在一起的绳索
那炙热的岩壁
那令我们挥汗如雨的冰瀑
刺骨的寒风、呼出的热气在眉毛上结的霜。

我记得-
我们对山峰的向往
我记得-
你眼光的闪亮
我记得-
你的好学、细致和勤奋
我看到-
向往探险的心、向往自由的心、向往完美的心
年轻的激情澎湃着如同地壳下涌动的岩浆
我知道-
因为我们的心是一样

你先奔着梦去了
终于可以自由的奔跑
年轻的心
可以不必衰老
有一天,也许很远、也许很近
我们会再次见面
我们在温暖的阳光里徜徉
周围都是洁白的雪山
美丽的无法想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6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        2003年5月雪宝顶山难搜寻报告
作者        雪宝顶200305
时间        2003-05-07 15:44:45

2003年5月雪宝顶山难搜寻报告

第一部分 大海资料

大海,真名魏洪海,76年生,原籍黑龙江,中国人民大学农经系94级学生,北京绿野俱乐部成员。
大海进山与攀登路线:成都──松潘──上纳米──大本营──乌龟背──黑色走廊──C1──骆驼背──冰雪山脊──峰顶

第二部分 与大海的初次接触

2003年4月26日,深圳山友红景天、虎头虎脑从成都出发,傍晚到达松潘,准备攀登岷山最高峰——雪宝顶。
4 月27日上午10点左右,两位山友正准备向上纳米村出发时,在松潘街头偶遇“快乐小路”马队,交谈中得知一位北京绿野的山友也准备随他们马队去上纳米,并随后攀登雪宝顶。虎头虎脑从“快乐小路”处得到了这位名叫“大海”的山友手机号码,马上就拨通了电话。电话另一端的大海说他已经从北京坐火车到达成都,现在刚赶上早上9:30从成都到松潘的班车。电话里大海的声音听来比较有自信,但是他说自己是一个人,并且没有任何雪山攀登经验,虎头虎脑认为以当时条件单人攀登比较危险,因此随即提出合队的想法,但是大海表示自己想一个人攀登,虎头虎脑又建议大海去上纳米找扎西做高山向导,大海说他出于某些方面的考虑,不想惊动扎西。
虎头虎脑觉得自己的劝阻没有起到作用,放下电话后转而跟“快乐小路”马队方面做工作:送这样一位没有雪山经验的人去登山是很危险的。但是,这次劝阻也没有起到作用。
4月27日下午3点,虎头虎脑和红景天到达上纳米村扎西家。按时间推断,大海应该在当日下午5点左右到达松潘并过夜。然后在第二天也就是4月28日随“快乐小路”马队到达上纳米村。
于是4月28日,山友红景天开始在上纳米村打听大海的下落,但是没有结果。而虎头虎脑在当天早上发现自己的高山靴出了问题,遂与扎西离开上纳米村外出借鞋。
4 月29日一早,估计到昨晚大海应该是在上纳米村过的夜,因而红景天9点10分开始在上纳米村通往雪宝顶的必经之路,扎西老爸家门口等待大海,又没有结果。后来在下午1点左右听送大海上山的马夫说,大海在当天早上9点,叫了一位上纳米村的藏民,已经出发前往海拔4300米的大本营。途中经过扎西家门口,没有作停留。
4月29日,因高山靴破裂而到成都借鞋的虎头虎脑,晚上与成都山友伊登、一只洋鸡蛋在酒吧聚会时,手机上收到一条短信,发送时间是4月27日上午10点50分,是在虎头虎脑和大海通话后发出的。内容如下:
“你们几个人?知道还有别的队吗?我本不想惊动扎西的……,祝你们成功!平安!大海。”
当三人收看短信时,大海本人应该已经到达雪宝顶4300米大本营。
4月30日,雪宝顶一带晴空万里,红景天托付一对欲上大本营的上海游客打听大海的消息,但后来没有碰上这两位游客。但根据后来从大本营下来的马队马夫讲他们没有在上面看到登山者的营地,只有一个不知给谁做饭的小伙子待在那里。
根据天气、时间上判断,估计大海应该在当天上了C1。

第三部分 进山

4月30日,虎头虎脑携带高山靴回到上纳米村,而成都山友伊登和一只洋鸡蛋则在5月1日赶到了上纳米和虎头虎脑、红景天会合。5月1日到达上纳米的还有广州绿野一行八人,以及一支两人的英国队伍。
5月1日,海拔3200米的上纳米村上午天气时阴时晴,下午天气开始变坏,雨雪交加。伊登、洋鸡蛋到达上纳米的时间是下午6:15左右,可以肯定当时天象浓云飞渡,密雨如织。当天没有得到任何山上的消息。
5 月2日10点半左右,正在上纳米村长阿嘎的小店门口转悠的洋鸡蛋见到一个骑马的村民从山上下来,手里拿着一个绿色的对讲机。这位村民见到登山者后,将对讲机交与洋鸡蛋并询问是否会使用,洋鸡蛋试着呼叫对讲机的另一方,但反复呼叫没有回答。洋鸡蛋询问是怎么回事?这位村民说昨天(5月1日)下午他和山上一位登山者联络,上面说要下来,但之后就失去联系,至今也没见到人下来。
广州绿野队先行出发,伊登、洋鸡蛋、红景天、虎头虎脑一行四人及英国队两人中午出发前往大本营。由于出发时间已晚,兼之天气不好,时有雨雪、道路泥泞,到达大本营时已经是下午4点。远望雪宝顶主峰,雾雪交加,无法判断情况,只能就地扎营。当晚6点左右,扎西从松潘到达大本营。
当晚,向导扎西与四位山友讨论大海的情况,大家初步认为遇难的可能性比较大,决定明天先上山,边走边根据观察到的具体情况实施行动。

第四部分 搜寻过程

5月2日一早,天气晴朗,围绕主峰的云雾一散而尽,空气透度相当高。在向主峰方向观察过程中,扎西发现在C1营地隐约有一个黑色的小突出物,怀疑是一顶帐篷。
在这种情况下,队伍决定先上去看看再说。伊登、洋鸡蛋、红景天、虎头虎脑四人、广州绿野队三人及扎西携带全套装备于上午10点出发。中途因为扎西胃痛,吃了数种胃药都不见效而耽误了一段时间,中午11:30到达乌龟背下方海拔4366米处。从乌龟背向右上方向是传统的登山路线,向左上方向则是主峰南侧冰川的西坡下方。
经过所有八人讨论,认为大海的去向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在C1以上的冰雪山脊上误踩雪檐坠入主峰的另一侧(东南方向),二是在C1以上的攀登过程中自主峰南侧(冰川方向)滑坠掉下到主峰西侧,由此形成两种意见,一种是沿传统路线上攀,沿途观察大海留下的痕迹,另一种是沿左上方向去冰川下方搜索。扎西认为如果滑坠十有八九掉在主峰南侧冰川西侧,由此队伍从搜索的有效性方面考虑,决定先到冰川以下地区看一看,如果没有发现情况,再考虑往上到 C1去搜索。
中午12:00,扎西、伊登、洋鸡蛋、虎头虎脑、广州绿野队的ETU、胡子等六人散开队形,沿雪坡向左上方向开始搜索。
冰川下方雪坡大多坡度在20——40度之间,陈雪之上覆盖着5——20厘米左右的新雪。雪层结构较稳定,但有多处流雪痕迹。
下午1:20左右,走在最前方的伊登和胡子沿西北方向横切最后一个雪坡之后,胡子在转向东北方向的一裸露岩石带旁发现一个红色的头盔(后经观察,有剧烈撞击痕迹)。在停留下来作短暂观察和拍摄照片后,伊登发现东北方向海拔高程60——70米的上方有一黑色物体,该物体呈东南——西北方向紧贴地面横卧,上方是至少70度以上的陡崖,陡崖顶端为主峰南侧的冰川(平均海拔高于5200米)。崖上不时有冰雪从山体滑落,存在一定冰崩的可能,因此伊登与随后到达的胡子约定,伊登先上行观察,如果确定是大海的遗体,再让其他人员上行。
下午1:40左右,伊登到达该黑色物体10余米处,向下方人员打出手势表明:发现山友大海的遗体!
伊登在离遗体5米处进行拍摄,在其他队员未到达现场时,未接触遗体和遗物。

第五部分 遗体状况

大海的遗体位于海拔4600余米处(没带GPS,高度是扎西判断的),俯卧于冰雪之中。
右臂在身侧,左臂压于身下。遗体上方有一片2米左右长,0.8米左右宽,被冰雪覆盖的血迹。遗体上身穿蓝色冲锋衣,下穿蓝色防水裤,脚穿黑色登山鞋(非高山靴),鞋上没有冰爪,穿着黑色雪套。腰上系着安全带,挂有冰锥、铁锁、快挂等技术装备,现场及周围没有发现冰镐、冰爪、照相机。遗体上方15米处有一红色的JACK WOLFSKIN背包,内装一根主绳,一件用睡袋套包裹的黄色羽绒衣和一只保暖水壶、一副手套、一只头套。由于受到剧烈撞击,不锈钢的保暖水壶严重扭曲变形,但其中仍有半壶水(一直保留到交给警方)。背包右方水平位置5米处有一防水手套,手套上的用以连接冰镐的辅绳有明显被强力断裂的痕迹。以上提到的多件装备物品上均贴有写有“大海”字样的医用胶条。
现场没有发现帐篷、睡袋、气罐、炉头等宿营装备。
以上是大海遗体的基本状况,据扎西讲,大海遗体的位置与99年北大周慧霞被发现的位置比较接近。
下午2点左右,胡子、扎西、洋鸡蛋、虎头虎脑先后到达遗体旁,在拍摄了各种角度的、以便警方取证的照片之后,搜寻组成员讨论了是否将遗体搬运下山的问题。当时考虑到以下几点:一、此处位于雪崩流雪区,容易将遗体掩埋,日后不易寻找;二、此时遗体上方有老鹰盘旋,不动恐怕遗体受损;三、此处海拔较高,雪层较厚又较松软,警方和家属到达比较困难;四、基于传统不能“暴尸于荒野”的习惯;大家都同意将遗体搬运到一个海拔较低并易于到达的位置妥善安置,等待后事处理。经胡子、扎西、洋鸡蛋、伊登四人商量后,一致同意搬运遗体。
由于遗体搬运较为困难,在此过程中,扎西、伊登、洋鸡蛋、虎头虎脑及随后赶到的红景天、英国的莱恩、赛门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最后大家在离雪线较近处的乌龟背西北方附近,选择了一个背风的地方,挖掘了一个雪坑。在队员脱帽致意后,将山友大海的遗体用散雪暂时掩埋。

第六部分 报警及其它

在大家搬运遗体的过程中,广州绿野的牛记和在大本营的一高一矮两位山友下山前往上纳米村报信,并骑着扎西的摩托车外出报警(后因车坏返回)。
在遗体掩埋之后,为了妥善起见,洋鸡蛋、虎头虎脑、胡子、ETU留守在乌龟背的临时营地看守遗体,而伊登、红景天和扎西带着现场拍摄的部分照片前往一百公里外的松潘县报警。当晚6时许,三人到达上纳米村,找到在村口收取登山管理费的松潘县文体局管理人员,向他们借车外出报警。遗憾的是,自上纳米至岷江乡一段三十公里的路程,他们收取了山友400元人民币的费用(平时大约是250元)。
在岷江乡转车后,晚上9点30分,三人到达松潘,直接到县公安局报警。接警后,公安局立刻安排警力调查此事。在做笔录的同时,扎西联系上了大海的朋友小刀,经过一番辗转后,联系上大海的家人,简单通报情况后,大海亲属随即赶往松潘。

第七部分 说明

一、 在这篇报告整理期间,松潘警方已完成对大海遗体的尸检工作,于5月5日晚十点回到松潘,下一步的调查工作正在准备之中,包括到C1取回大海的其它遗物并进一步寻找大海的失事痕迹,以便确切地判断此次山难的具体原因。
二、 因我们未达到大海最后攀登的高度,故无法确定大海是否登顶。
三、 大海的家属5日晚已到达成都,6日到达松潘,7日将进入上纳米村。
四、 此篇报告未经大海家属过阅,但经过大海家属同意,可以发表关于此次山难的搜寻报告。
五、 此报告根据4名报告者在此次雪宝顶山难中所知的情况撰写。
六、 感谢松潘县公安局在此次事件中所作的大量工作。
在此,我们对山友大海的遇难表示最深切的哀悼。
“尊重自然,珍惜生命!”
报告者:红景天、伊登、一只洋鸡蛋、虎头虎脑
(注:今后所有以上4人关于2003年5月雪宝顶山难的说明均以“雪宝顶200305”的ID发表)

附图中红色五角星为发现大海处。

主题        看了山难报告,看不懂他为什么一再强调要避开扎西……
作者        蓝城木鱼
时间        2003-05-07 23:29:35

是为了证实自己可以在无向导的前提下,独立登雪宝顶么?哎……

主题        请不要进行臆测
作者        履星家
时间        2003-05-07 23:39:57

“是为了证实自己可以在无向导的前提下,独立登雪宝顶么?哎……”
这个答案显然是错误的。

不过你提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会在更详细的分析中进行解答。

主题        谢谢,不敢说旁观者清,但这个问题是他出事的关键所在!
作者        蓝城木鱼
时间        2003-05-07 23:47:04

不组队,不互助,怎么能算健康的登山者呢……
补充:首先,请允许我向大海的登山精神表示最高的敬意。

我提出这个问题,是本着探讨此次山难原因,希望大家今后多多吸取教训的原则的。希望大家别误会。

主题        “不组队,不互助,怎么能算健康的登山者呢…… ”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3-05-08 10:53:54

你对登山的理解还很肤浅呢。

-------------------------------------------------------------------------

主题        关于扎西,答苹果
作者        mudplayer
时间        2003-05-12 12:37:21

首先,我要说明,我对你以及其他一些朋友的发言很恼火,因为你们既没有相关知识也不了解相关事实,这种情况下的发言很不负责任,其后果就是把焦点转移并造成混乱,在山版是不能容忍的。我是个讲民主的人,也尊重别人的发言权,但在山版我真不想和你们讲民主。训练有素的登山队大多是队长负责制,一个下撤决定,全队10个人就算有9个反对,但只要队长说了下撤,其他队员就得无条件下撤,这就是登山。

我没和扎西打过交道,但关于扎西在山野有很多山友的投诉,你们不知道而已,我下面对你做的回答,所引都来自山野山友的贴子,我不记得具体的文字,但可保证叙述基本不错。而对这些山友的投诉,我相信是真的。

〉把扎西偷盗装备和周慧霞失事联系起来,我觉得有点牵强,这就好象有小偷偷走了自行车,恰巧这车的主人出门
〉走路却被汽车撞死了。
这个我要说你是无知了。首先你并不知道扎西偷了些什么,你的意思是不论偷了什么,和失事做联系都是牵强的。那我问你,假如是偷走了冰镐,结果滑坠时无法做保护,这之间的联系牵不牵强?你不懂登山知识,那我问你,假如一个心脏病人被偷走了急救药,结果心脏病发作,这之间的联系牵强吗?到底是自行车和走路的关系呢还是心脏病和急救药的关系,需要有相关知识和相关事实才能判断,而你都没有。

〉再退一万步,就算是扎西害了周慧霞,那以扎西的经验,以他给别人当向导的那么多进山的经历,他又救了多少
〉人呢?难道这些都不能抵消他犯的错误吗?
这是个法律常识的问题了,一个大夫治病救了很多人,但如果他行凶杀了人照样要抵命,如果他造成医疗事故死了人照样要受处罚。

〉但是我没听一个人说扎西利用危险敲诈别人
扎西在山上,凭经验躲过了一次雪崩,于是他就对登山者说,你的命是我救的,你得多给我钱,当即在山上提了一堆条件,结果一一得到答应,这算不算利用危险敲诈?

〉我更不希望争论的最后是得出这样的结论;大海的死是扎西造成的。
如果这是你为扎西争辩的初衷,我真有点哭笑不得,因为有这种想法的恰恰是你们这些不懂的人。

〉我们总爱说穷山恶水,人穷志短,穷乡出刁民,可是我们又有几个人是站在他们的角度替他们说话的?
以前松潘的马帮也是带登山队的,那时扎西还是个背工。马帮帮助拆营,把东西装进驮袋下运。在装托袋时扎西偷偷把一些东西往自己的包里装。要知道,这些东西丢了马帮(按你的观点也是当地穷人)是要负责赔偿的,结果马帮发现并逼着他交了出来。而马帮的口碑则一直很好,包括这次,为什么他们就没变成刁民呢?说实话,认为某个地方穷乡出刁民,就是对那整个地方人民的鄙视。

最后想举个例子,看看扎西这个藏民算不算诚实的人。
这是去年的事,扎西带着一个登山者上去,他走得快,先上去把帐篷之类的放好。回来又带着登山者走另一条路,然后告诉登山者危险不能上了,返回,也不能去取帐篷了,因为危险。下山后,他接着接另一队登山者,他告诉新来的,我有顶帐篷在山上的。这件事的穿帮,是回来后两个队伍同在山野上讲述时才印证发现的。

主题        反对你的第一段。登山时可以队长说了算,现在是大家讨论,用不着以“不讲民主”为荣。
作者        两毛三
时间        2003-05-12 13:14:08

主题        毛哥,现在讲的是登山,我觉得还是多看,少发言吧。
作者        大魏
时间        2003-05-13 00:26:09

因为对于登山他比你我都了解的多。没别的意思,只是说句公道话而已,别介意。

主题        我并不反对他关于登山的分析,也承认他了解得比我多,只是认为完全没有必要用这种语气。
作者        两毛三
时间        2003-05-13 00:56:19

主题        如果你在意语气比在意实质内容更多一些的话,恐怕不会从这个版面学到太多东西。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3-05-13 01:20:18

主题        本来不想说了,可是看到苹果走了,实在忍不住要说!
作者        蓝城木鱼
时间        2003-05-14 00:01:10

我似乎是第一个发帖子问大海为什么不找扎西的!我有很多话想说,但是,考虑到大海在天之灵,我没说!可是今天看到绿野有这么多混不讲理的糊涂先生,连一个试图和你们讲道理的女孩子,你们都要把人家挤兑走,我实在是忍不住要说了!

既然是说已经不想说的话,那就请别怪我竹筒倒豆子,话里带刀子!伤到谁,那就只能怪谁不走运了!

还记得我的提问么?我当时为了大海着想,只说了半句,后来野骆驼、狮子王、呆小猴子等人发私信和我说扎西的事,在帖子上我也就不说下半句,直接道歉了事了。实话,毕竟要尊重死难者。况且有些道理,本来就是只能私下说,不好在当面说的,否则有理都成了无理了!

我以为我忍一忍,大家都少说几句,这事也就这么过去了,可没想到,就有人这么咄咄逼人,蛮不讲理的不识让!

讲道理,讨论问题,本来就该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可是有些绿野的 LEADER 们就是以为只有别人让自己,一点都没有容让之心,我是男人,我让你们是应该的,可你们也是男人吧,你们让让人家女孩子又怎么了?

现在真的别怪我,实在是我看不下去了,实在是你们的无礼惹的祸!你们这样做,已经造成了后果,那你们就要自己承担!!!

大海遇难,每个人都替他难过,替他伤心,为他惋惜,我们每个人都不希望再有类似的事件发生,是么?

那么我们当然应该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当然应该让大家知道怎样避免本来可以避免的山难!

大海出事,可以说有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责任都在大海,我们本来真的不想说,可是你们为什么非要我们说另外两个呢?
成为
⒉ 大海是在北京已经非典疫区之后,不顾西部人民的死活,违反国家关于隔离的政策私自去登山的!是吗?

⒊ 就算大海舍命不舍财可以成为理由,甚至可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理由,所以我们支持大海不去找最有经验的扎西。那么,我们凭什么不去问问,为什么大海拒绝和广州绿野的山友等人组队登山呢?人家可是一直关心着大海的安全的,从遇难报告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大海是不是冒进了,是不是完全可以和其它山友组队登山?

你们总不会告诉我,后来援救大海的所有山友都和扎西一样吧!他们可是无私的帮助了大海,为了大海,他们好象一个都没有登顶,这意味着什么,人家也是请假花钱去的雪宝顶,去那,人家图什么,人家是为了登顶!大海为什么要拒绝组队,难道你们也能再说出堂而皇之的理由么?

--------------------------------------------------------------------------

斑竹啊,我实在是气不过才把实话说出来的,大海这次山难,我很痛心,不仅痛心于失去了大海这样一个热爱登山的好青年,更痛心于绿野里的某些人连实话都不许讲,连道理都不许说!

我本来真的不想说,可你们一群人如乌蝇一般,N多个大男人集体围攻一个女孩子,我实在看不过眼!更何况你们是在彻底的否认真理。我自诩为读书人,讲道理是我一直信奉的道理。中国文人的最高境界“死谏”我肯定不敢,可是到了这个地步,我真的是哪怕被迫离开绿野,我也要把话说清楚了!

对我来说,这样被迫说出自己根本就不想说的话,在生活里还没有,在网络上却已经是第三次了。

第一次,是在神州数码,一个同事在网上买了我的东西,在我几次催促后都不给我钱,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发过一个帖子催他还钱,并在帖子中点了他的名!

第二次,是在神州数码,我出于好心,私下劝告一个东芝的同事尽快掌握普通话,结果被其结党攻击,甚至写信给公司总裁办,后来我部门和他部门的经理一起找我谈,希望我写什么检查。后来我还是坚决没写,因为我相信我说的是真理!

这次,是第三次,我本不想说,可是我又实在忍无可忍了!因为我知道绿野人还是有大脑的,事情这么简单,道理这么简单,不可能你们不知道。可你们就是这样去攻击别人,攻击一个女孩子,这样很有意思么?

在这里告慰大海在天之灵,希望你可以安息,因为我相信大海在天之灵,也会希望大家认真总结,不要重蹈覆辙的!

主题        我看不出这中间的关系来
作者        mudplayer
时间        2003-05-13 23:39:31

我答苹果的贴子,我承认我的口气不好,但这是人命关天的讨论,我不想用温婉的口气。苹果是女孩子,但她既然要来参加讨论,就不能因为是女孩子要得到特殊关照了,我讨论问题都是对事不对人,更不会考虑对方的性别,尤其在山版,雪山不会因为你是女孩子就对你额外照顾的。所以呢,请直接对我的观点和论证等进行讨论。
至于苹果说她离开绿野去三夫,不再是绿野人,那是她的自由,绿野本就是来去自由的地方。但有一点,她不是被赶走的,没有人封她的发言权,她可以继续讲道理的。
她的观点,那些对穷苦山区看法的,我仔细想过,有一些道理,但我做不到。就象佛祖,既要救鸽子,又要救老鹰,就只能舍身饲鹰。而我不能舍身,所以我不说鸽子和老鹰都要救,也不能要求别人去舍身救鸽子和老鹰。

你确实是第一个提出大海的出事和扎西相关的,而且你当时的贴子,按我的理解,是怀疑是扎西导致了大海的死亡,这倒恰好是苹果要反对的。

你的另外两个问题,本就是可以分别在风版和山版提出来讨论的,没必要和苹果联系在一起。

主题        哎……
作者        蓝城木鱼
时间        2003-05-13 23:47:47

实话,大海毕竟已经遇难了,我真的是不想再多说什么,现在话已经说了,我的气也就消了……

你自己看看帖子,人家苹果一个女孩子,都已经被你气走了,你还发帖子纠缠人家,有意思么?

大海事件,具体在山上怎么遇难,我们眼下还不清楚,但我们其实都确认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中,大海只要考虑一个,就不会有这次山难,是么?

至于你们这些 LEADER 们想怎么总结,那是你们的事情,你们的一言堂,我说再多也没用。我只希望大海在天之灵可以平安快乐,只希望以后不要再有这种因为过于“勇敢”导致的山难……

我说话直,可是,来到绿野,那这里的每个人都是我的朋友,我以为说话直对朋友是有帮助的。

不管是神州数码那两位至今肯定还生我气的前同事,还是你们,我以为我都是在帮你们,至于你们自己,随你们怎么想吧,我可以帮人,但不可能保证每个人我都能帮到,因为如果一个人自己不帮自己,自己不想活得清楚,别人怎么都帮不上忙!

主题        “来到绿野,那这里的每个人都是我的朋友”?我怎么觉得有点幼稚啊?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3-05-14 01:44:17

主题        通篇除了所谓“打抱不平”之外,没有任何实质内容。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3-05-14 01:41:06

让别人看到的只是你的态度。
看你写了这么些字,发泄的也差不多了。
这样的帖子我是不删的,一是因为你也挺辛苦的,二是让别人看看作为言语无物、说空话扣帽子的范本,三是将来你自己回过头来看看,兴许会觉得挺有意思的,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6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        不带扎西登雪宝顶的难度有多大,能否具体分析一下?有gps点吗?
作者        福尔马林
时间        2003-05-12 13:30:21

主题        看来扎西这个名字有够臭的了,不知道有没有人带我去爬山了:P,不过
作者        扎西得勒
时间        2003-05-12 23:50:31

我想还是扎西带着爬雪宝顶把,如果你没有雪山经验得话

主题        为什么非要选择雪宝顶呢?
作者        roof
时间        2003-05-13 00:03:13

一些低些的、难度较小的山一样可以体验登山的快乐。
如果你没有雪山经验得话,建议你不要把目标订的太高,体验是最好的,试过后再说。

主题        猜想,大家之所以选择雪宝顶,因为据说它是入门级的雪山。
作者        helen1
时间        2003-05-13 00:49:59

主题        我的观点
作者        roof
时间        2003-05-13 01:18:13

当你完全避免根据前人的功略去登一座山的时候,有没有一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可能不准确,个人看法)。
我以为登山最大的乐趣就是它的探索魅力。你需要侦察攀登山峰的资料,探索关于它的一切,直到攀登登顶。那种感觉是很舒服的。
我的入门级山峰是一座3700多米的山峰,和小五台差不多,很好啊。
再之后的山峰都是自己侦察的,曾经把地图上兰州所在周围距离较近、高度较低的山峰走了个遍,包括拉脊山、花抱雪山这些4000多米的山峰。
这一点我比较欣赏北大山鹰社的做法,他们的很多山峰是自己侦察的,积累了很多第一手的资料。
如果只是傻登,我个人感觉你从登山里获得的乐趣不会太多。
曾主席生前说中国登山协会只有两个半人懂登山,一个是于良璞老师,一个是张江援,半个人是他自己,这话是很谦虚的,我觉得很有道理。他们三人都是掌握很多登山资料的人,虽然登的高度不高,但是他们是最有发言权的。
我希望今后绿野的登山能走这种路线,中国有千千万万座中低海拔的山峰,一年两座,大家都能开展工作,我们就不会只有去登雪宝顶、玉珠峰这样的窘境。

主题        说的不错。探索未知的世界才是登山真正的乐趣所在。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3-05-13 01:30:28

不过对于经验不是很丰富的初学者而言,在成熟的山峰锤炼技术是必经的过程。

对于山鹰社的做法,持保留态度。

主题        山峰的“可接近性”对普通爱好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考量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3-05-13 01:24:14

甚至可能是最重要的考量。
非职业或专业的爱好者,没有太多时间,也没有太多金钱用于运输等问题,
所以一个路线成熟、交通相对方便、进山路程短、雇工和畜力需求相对少的山峰必然回是热门。
雪宝顶基本上符合这些特点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6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        能介绍一下阿尔卑斯式登山吗?用中文。
作者        福尔马林
时间        2003-05-13 09:59:22

主题        转帖:阿尔卑斯登山式登山和金字塔式的登山
作者        feng2zi
时间        2003-05-13 11:21:03

阿尔卑斯登山式登山方式就是没有固定的帐篷,时间相对比较短,阿尔卑斯地区一天可以打一个来回。
金字塔式的登山方式负重量比较大,我们看到的传统方式是营地式的,一个营地接一个营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主题        “阿尔卑斯地区一天可以打一个来回”?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3-05-13 11:38:17

阿尔卑斯方式我的理解是轻量、快速、营地随人走,不借助外部力量,但决不是“一天可以打一个来回”。

去年台湾成功大学的两名山友以阿尔卑斯方式攀登了Matterhorn北壁,我个人认为是华人攀登圈中划时代的成就之一(另一个是登协罗教练无人工氧登顶卓奥友)。他们用了3天时间,其中在路线上露营2夜。爬到最后,由于不停的踢冰打镐,冰镐冰爪都钝了!

主题        补充:阿尔卑斯地区的很多路线仍然是测试一个登山者的最严峻的考验。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3-05-13 12:19:19

在度过了上个世纪初的“阿尔卑斯黄金时代”和50年代的“喜玛拉雅黄金时代”之后,登山越来越回归它的本源和终极意义。阿尔卑斯山上的很多难度路线,只有世界上最最顶尖的高手才能完成。

套句我们哥们奎木狼的口头禅:“登山想找容易的路线不容易,想找难的路线到处都是”,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6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        2003年5月大海雪宝顶山难资料汇集
作者        mudplayer
时间        2003-05-17 06:04:54

所有资料均来自绿野山版(http://www.lvye.org/bbs/postlist.php?Board=mountain),尽量保持原贴,若后来对其中的问题有更正或补充,将在原文后面说明。
所有的资料将转到sina山野论坛,一方面算是对全国山友的交代,另一方面也请各位好手帮着分析山难原因。其他论坛若要转载,请注明出处及原作者。

主题        关于大海遇难时装备的一点疑问(原作者紫瞳)
作者        mudplayer
时间        2003-05-20 02:29:23

http://www.lvye.org/bbs/showthreaded.php?Number=386451&page=0&view=expanded&sb=5?=&nocache=1

标题 关于大海遇难时装备的一点疑问
作者 紫瞳
时间 2003/05/19 13:55
看登山报告的时候,注意到雪宝顶200305所发的《关于大海的最新消息和一些细节情况的更正》(原文见http: //www.lvye.org/bbs/showthreaded.php?Number=379253&Search=true&Forum =All_Forums&Words=%B9%D8%D3%DA%B4%F3%BA%A3%B5%C4%D7%EE%D0%C2%CF%FB%CF %A2%BA%CD%D2%BB%D0%A9%CF%B8%BD%DA%C7%E9%BF%F6%B5%C4%B8%FC%D5%FD&Match =And&Searchpage=0&Limit=25&Old=3months&Main=379253)一文中有如下说明:
“经确认,大海遗体上身穿的应为蓝色抓绒衣。”

随后小刀发布的更正贴子(http: //www.lvye.org/bbs/showthreaded.php?Number=380848&Search=true&Forum =All_Forums&Words=%D3%A2%B9%FA%20%C9%BD%D3%D1%20C1&Match=And& Searchpage=0&Limit=25&Old=3months&Main=380848)中有如下叙述:
“英国2名登山者抵达C1,发现了大海的帐篷被吹下了山脊不远处,两位英国山友想给拖上来,但未拖动,于是从帐篷中拿出的冲锋衣和炉头等物品,拿石头压了起来。”

从以上叙述中可以发现一个事实就是大海把冲锋衣留在了C1而穿着抓绒衣冲顶。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不合常规的做法?除非有什么特殊原因,否则我不认为大海会把冲锋衣这么重要的装备留在C1。又或者大海出事时只是想做一下简单的探路而不是先前认为的在冲顶过程中遇难?

主题        冲锋衣不是什么必要或非常重要的装备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3-05-21 22:00:16

http://www.lvye.org/bbs/showthreaded.php?Number=262511&page=&view=&s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6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        祝贺8000m等成功登顶8848并安全下撤到营地。
作者        履星家
时间        2003-05-22 12:25:37

23:00左右陈下撤到8300营地,此前梁群已经到达7790。
梁群状态很好比较轻松,老陈体力透支走得很慢,没有其他不适,相信吸氧后明天会安全地撤回6500。

再次祝贺!这是国内民间登山和商业化尝试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功。

主题        提两个问题
作者        雅丹
时间        2003-05-22 22:42:12

1、为什么昨天3点才下撤,不是说2点是必须下撤的时间吗?

2、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查出一个人是否能很快或很好地适应高海拔地区?冰儿比8000米弱小,也没有后者传奇性的好体力,为什么她的情况这么好,下撤得还快呢?

主题        个人意见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3-05-23 01:19:54

1。头脑灵活、随机应变是登山者的基本素质。按照昨天的天气状况,3点钟下撤是完全可以的,而且夏尔巴、尼玛、协作的实力都非常强劲,另外他们的氧气是最新设备,比传统的氧气瓶容量大了一倍,所以完全可以突破常规的下撤时间。我非常敬佩尼玛的临场指挥,我认为是非常成功的。王队和李主席也不容易,顶着这么大的责任和压力,把权力下放前方指挥员,使得陈、梁得以成功攀登。
我看转播的时候对他们的安全下撤一点也不担心,唯一担心的就是尼玛经常摘掉羽绒手套来操作对讲机和话筒,这是非常危险的,按常理来说绝对会严重冻伤的,但另外说明,山上可能确实不是象平常那样冷。应该说他们运气非常好,赶上了一个好天气。

2。女性的忍耐力可能比较好,尤其是她们忍受痛苦的能力:至少男性是不需要生小孩的,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6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        如何劝阻盲目自信的玩命登山
作者        半牙
时间        2003-05-22 16:05:53

突然一朋友跟我说要独自去爬慕士塔格
其从未爬过雪山,只上过3600M
计划与他一起去的那个人登山经验更少
虽刚入门却深知雪山的危险。
过度自信的他听不进任何人的意见,
不愿看到悲剧重演,
怎么能劝阻他们,至少是跟商业登山队或请几个向导上慕士塔格?

主题        呵呵,当初劝你的时候你也什么都听不进
作者        GRAYKNIGHT
时间        2003-05-23 00:11:24

主题        那不一样,我是跟商业登山队,安全肯定有保障
作者        半牙
时间        2003-05-23 02:20:24

主题        “跟商业登山队,安全肯定有保障”?!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3-05-23 02:47: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6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主题        中国搜狐彩信报道组:5月22日14:37,中国搜狐登山队B组队员王石、刘建成功登上8848米珠峰顶峰
作者        街头巷尾
时间        2003-05-23 04:00:03

今天又是到3点,也不知道天气怎样,着急!

主题        盼望看到具体的消息。
作者        helen1
时间        2003-05-23 04:28:13

王石不容易!

主题        中国搜狐彩信报道组:14:37刘建用步话机报告:“我已到达顶峰,王石还有五分钟路程。”另有A组消息
作者        街头巷尾
时间        2003-05-23 04:31:29

梁群已经安全下撤到7028北坳,李伟文也还有几十分钟路程到北坳【央视国际特派记者:陈琦】05-22 15:00:43

主题        PF梁群,是俺的榜样!
作者        helen1
时间        2003-05-23 04:32:50

主题        他们两口子都轻微冻伤,梁群还有点雪盲,挺惨的。
作者        拉锁
时间        2003-05-23 06:14:01

主题        那是珠峰啊,付出这点代价已经是非常便宜的事情了!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3-05-23 06:31: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6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        听说,新的登山管理条例既将出台!以后登海拔3500米的山需报批方可进行!!!
作者        风景*
时间        2003-05-24 09:50:54

西藏5000米其它地区3500米以上海拔。
最少两人以上!先报批!!后成行!!!

主题        报批单位要有法人资格是怎么回事
作者        CityHunter
时间        2003-05-25 01:08:18

主题        意思是你必须挂靠某个俱乐部或其他什么的,damn it!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3-05-25 01:48:37

登协的解释是:
“分散风险-如果出现风险或意外,减轻你的损失”(或者让你的家人至少有索赔或扯皮的对象),潜台词是,作为管理机关的登协也有推委责任的对象。
“加强正规管理”-可是国内有多少俱乐部或商业组织具备合格的高山向导资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6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主题        Khumbu cough是珠峰上才有的一种咳嗽吗,中文怎么译?
作者        福尔马林
时间        2003-05-30 04:17:59

主题        由于高海拔引起的咳嗽,并不是珠峰上才有。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3-05-30 05:39:00

由于高海拔温差大、空气稀薄、干燥(因为所有的水蒸气都变成降雪了,湿度只有平原的1%至几十分之一),呼吸的干冷空气刺激呼吸道,引起剧烈咳嗽,严重时能将人的肋骨震断了。

这种咳嗽并不只是在珠峰才有,只是因为珠峰的商业登山队太多,南侧的商业队一般将中部营(C1或C2)设在孔布冰川以上,在这里进行长时间高海拔适应(一般为期2-4周),而很多商业登山队的客户会在这里出现上述的剧烈咳嗽,所以可能是因此而被称为Khumbu coug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6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        关于珠峰攀登的文章! (译自纽约时报,共同分享吧)
作者        bentrek
时间        2003-05-30 01:46:58

KATMANDU JOURNAL
加德满都日记

This Year, Everybody's Doing Everest
今年,每个人都在攀登珠峰

By JAMES BROOKE
詹姆斯.布鲁克
KATMANDU, Nepal, May 26? It’s getting a little crowded at the top of the world.
五月二十六日,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世界之巅变得有些拥挤。

In the last week, climbers rushing to scale Mount Everest before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first ascent on Thursday have set a rash of records, including oldest (70), youngest (15), fastest (12 hours 45 minutes), again the fastest (10 hours 56 minutes) and the most frequent (13 times).
在过去的一个星期内,登山者们争相在星期四这个人类第一次登顶珠峰50周年的纪念日之前攀登珠峰,并且创造了一系列的记录,包括年纪最大(70岁),最小(15岁),最快登顶(12小时45分钟),并且随后更快登顶(10小时56分钟)和登顶次数最多(13次)等记录。

Three people stood on the peak today, including Sibusiso Vilane, a climber born in Swaziland, who became the first black person to accomplish the feat. It was the third attempt by Mr. Vilane, 32, in recent weeks.
三个人今天站在了顶峰,包括Sibusiso Vilane,出生于斯威士兰(非洲)的登山者,他成为了完成这一壮举的第一个黑人。这次是Sibusiso Vilane在最近几个星期内的地三次尝试。

As many as 500 climbers are jostling to reach the summit by Thursday, largely using the southeast ridge that took Sir Edmund Hillary and a Sherpa, Tenzing Norgay, to the top on May 29, 1953. Today, along the ridge, climbers have the advantage of about 60 aluminum ladders to cross a treacherous ice fall and thousands of yards of fixed ropes.
到星期四为止,有500多位登山者拥挤着尝试登顶珠峰,大部分人是从南坡,也就是在1953年5月29日希拉里爵士和夏尔巴人丹增诺吉登顶时的那条线路。现在,沿着山脊,登山者拥有了一些有利条件,包括跨越一条危险的冰瀑所架设的60多架铝梯以及几千码的已经布好的绳索。

Climbers are also laying trophies at the feet of Sir Edmund, the 83-year-old New Zealander who is in Katmandu this week for what may be his last visit to his beloved Nepal. Mr. Norgay died in 1986.
登山者同样也将许多奖杯放在了希拉里爵士的脚下,这个星期,这位83岁高龄的新西兰人一直在加德满都,这可能也是他最后一次回到他所热爱的尼泊尔了。丹增诺吉于1986年去世。

The records for the most and the fastest ascents fell today to two Nepalese Sherpas. Climbing through the night, Appa, 43, reached the summit at 3:41 a.m., his 13th ascent since 1990. He was part of a nine-member expedition that followed the southeast route pioneered by Sir Edmund half a century ago. Mr. Appa was part of an American expedition that was there primarily to pick up decades-old trash left by climbers.
登顶珠峰次数最多和最快登顶的记录今天分别由两位尼泊尔的夏尔巴人创造。43岁的Appa在夜间攀登并于凌晨3点41分登顶,这是他自1990年以来第13次登顶。他是从半个世纪前希拉里爵士开辟的东南路线登顶的九人探险队的一员。作为一个美国探险队的成员,Appa所在探险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清理被登山者们丢弃在珠峰上的长达数十年的垃圾。

Perhaps most impressive, Lhakpa Gela, 36, cut almost two hours off an Everest speed-climbing record that was set just three days ago, reaching the summit from the base camp in 10 hours 56 minutes 46 seconds. Normally, climbers take about a week to get from base camp at 17,550 feet to the summit.
也许是最令人叹服的,36岁的Lhakpa Gela,从大本营出发,用时10小时56分46秒登顶珠峰,将在三天前刚刚创造的最快登顶记录缩短了近两个小时。正常情况下,登山者从位于17,550英尺(约5349米)的大本营到登顶需要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

The climb today was so unexpected that The Himalayan Times, a daily newspaper, had a front-page photo of another Sherpa climber, Pembe Dorjie, wrapped in victory garlands and grinning happily under the headline, "Fastest climber says he can do it faster." He had climbed the mountain on Friday in just under 13 hours, a speed record that lasted only the weekend.
这次登顶是如此的出人意料,甚至一份当地的报纸,喜码拉雅时报 将另外一位夏尔巴登山者Pempe Dorjie的照片放在了头版,照片中,Pempe Dorjie披戴花环,开心的笑着,上面的标题是:“最快的登山者说他可以爬的更快。”他于星期五的时候在13个小时内完成了登顶,这项登顶的速度记录只保持了一个周末的时间。

On Thursday, Ming Kipa, a fresh-faced 15-year-old Sherpa girl, became the youngest person to climb the 29,035-foot mountain. Eluding Nepal's ban on children under 16 attempting Everest, she climbed with her older brother and sister from the northern, Tibetan side.
上个星期四的时候,一位稚气未脱的15岁的夏尔巴女孩,Ming Kipa 成为了登顶这座29,035英尺(8848米)高峰的最年轻的人。为了避开尼泊尔政府关于16岁以下的儿童不允许攀登珠峰的禁令,她和她的哥哥和姐姐选择了从西藏的北坡攀登。

The Sherpa ascents, displaying enormous stamina, were a salute to Sir Edmund, a straightforward beekeeper, who turned down an invitation to celebrate in London with Queen Elizabeth II to be here with friends in Nepal.
这些显示了巨大毅力的夏尔巴人的攀登,是为向坦率的养蜂人希拉里爵士表示敬意,他回绝和女王伊里沙白二世一同在伦敦庆祝的邀请,来到了尼泊尔和他的朋友在一起。

Over the last half-century, Sir Edmund has devoted much of his time to raising money for schools and clinics for the Sherpas, a mountaineering people who are the backbone of any high-altitude expedition in the Himalayas. On Tuesday, he is to be the centerpiece of a parade that will wind through streets of this city, the capital of a country that is often described as the top of the world.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希拉里爵士将他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为夏尔巴人筹款修建学校和诊所,夏尔巴人是一个登山的民族,他们是喜码拉雅山脉高海拔探险队的脊梁。周二的时候,希拉里爵士将会成为一个贯穿尼泊尔首都城市加德满都所有街道的游行的主角,这个城市经常被人们描述成是世界之巅。

While the festivities take place here, often grim tests of endurance occur on the beautiful if dangerous mountain that straddles the border of Nepal and Tibet. As a reminder of the potential dangers, The Himalayan Times today carried a front-page photograph of Sherpas dragging a sled with the body of Kami, a Sherpa who had died in a fall. Other articles related how a British military expedition abandoned their climb to rescue a British climber with a broken leg and how three French climbers were injured and evacuated by a Royal Nepal Army helicopter.
虽然这里有欢庆的活动,但是对耐力残酷的考验经常发生在这座跨越尼泊尔和西藏边境的美丽而有危险的山峰上。作为对潜在危险的提示,喜码拉雅时报今天将一位夏尔巴人用雪橇拖着另一位死于失足的夏尔巴人 Kami的照片放在了头版。其他的一些文章讲到了一个英国的军事探险队如何放弃他们的攀登转而去营救一位腿部骨折的英国登山者,以及尼泊尔皇家空军是如何帮助三位受伤的法国登山者撤离的。

A record 65 expeditions are expected at Mount Everest this season. Since the 1953 ascent, more than 1,200 people from 63 countries have reached the summit. At the end of last year's season, the largest number of climbers, 258, came from Nepal, followed by 160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bout 175 climbers have died trying, with as many as 120 bodies interred on the mountain.
今年的攀登季节,创记录的65个探险队将会来到珠峰。从1953年的登顶开始,来自63个国家的1,200多人已经登上了顶峰。到去年的攀登季节为止,最多的登山这来自尼泊尔,共有258人,紧跟着就是来自美国的160人。共有175位登山者不幸遇难,多达120具尸体留在了山上。

Sir Edmund has argued in interviews here that Nepal should "give the mountain a rest," limiting climbs to four or five expeditions a year.
希拉里爵士在一次访问中曾主张尼泊尔政府应该“让珠峰休息一下,”将每年的探险队限制在4至5个左右。

With the Outdoor Life Network, an American cable channel, planning to broadcast live from the summit on Thursday, many climbers say the commercialism, crowds and litter are spoiling the Himalayan high-country experience.
户外生活网络,美国的一家有线电视频道,计划在星期四的时候在顶峰现场直播。许多登山者认为商业主义,拥挤以及垃圾正在破坏着喜码拉雅的高地国家的体验。

"When I heard there were 760 people and 900 tents on the south side of Everest, I just felt lucky that I climbed Everest when I did," Veikka Gustafsson, a 35-year-old Finn, said in an interview here today. Mr. Gustafsson made four attempts on Everest, reaching the summit twice, once in 1993 with oxygen tanks and once in 1997 without tanks.
Veikka Gustafsson,一位35岁的芬兰人,在今天的一次访问中说到:“当我听说在珠峰南坡有大约760人和900个帐篷的时候,我感到我当时登珠峰的时候是多么的幸运。Veikka Gustafsson曾四次尝试登顶珠峰,并且登顶两次,一次是在1983年使用氧气罐登顶,一次是1997年无备用氧气登顶。

Celebrating over dinner his group's ascent of Kanchenjunga, the world's third highest mountain at 28,339 feet, he said, "At our base camp, there were nine tents."
在庆祝他的探险队登顶干城章嘉峰(世界第三高峰,29,339英尺,8638米)的晚餐上,他说道:“在我们的大本营,那里只有9顶帐篷。

But across the dinner table, Premnuru, the expedition's 43-year-old Sherpa cook, dug into a banana split with his daughter and offered a different view, saying, "More expeditions means more jobs for Sherpas, for Nepalis."
但是对面而坐的探险队43岁的夏尔巴厨师,Premnuru却有不一样的看法,他边和他的女儿分香蕉,边说道:“探险队越多,就意味着夏尔巴人的工作机会越多,尼泊尔人的工作机会越多。

To climb Everest, a visitor can pay as much as $65,000. In a two-month climbing season, a skilled Sherpa can earn $2,000, about eight times the average per capita income in Nepal. For each group of seven climbers, Nepal charges $70,000 in royalty fees.
为了攀登珠峰,一个人最多需要付 65,000美圆(约54万人民币)。在一个为期两个月的登山季节里,一个优秀的夏尔巴人可以挣到2000美圆(16500人民币),这大约是尼泊尔人均年收入的八倍。对于每一个7人组成的探险队,尼泊尔政府还要收取70,000美圆(约58万人民币)的特许权费用。

"Over the last two years, Nepal has opened 131 peaks to spread the climbing around," said Lisa Choegyal, an adventure tourism promoter here. "It is not Nepal's fault if everyone wants to climb Everest."
Lisa Choegyal,一位探险旅游推广人告诉我们:“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为了将攀登分散开来,尼泊尔政府已经开放了131座山峰。所以如果每个人都要攀登珠峰的话,这并不是尼泊尔政府的责任。

主题        Veikka Gustafsson参加了去年的Annapurna国际队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3-05-30 06:02:26

他也是一位出色的高海拔登山者。他和Ed Viesturs(美国)的结组由于雪崩危险而没有登顶,目送着队友J.C.Lafaille(法国)和Alberto Inurrategi(西班牙)等上顶峰。无论如何,这些人都是当今世界上最出色的登山家。尤其是西班牙人成为第10位完成14-8000+的人,最NB 的是***全部无人工氧,而且空前的快:不到11个年头***,他的兄弟Flix在一起攀登第十二座时不幸遇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6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        2003登山实况之20: 珠峰救援Karma夏尔巴--愿上帝和佛将你放置在掌心。
作者        火锅子
时间        2003-05-31 04:24:37

珠峰救援Karma夏尔巴--愿上帝和佛将你放置在掌心。
**********

我竭尽全力将此文一字不拉地翻译出来。谨以此文,献给高山上无私救人的英雄们,献给在雪山上跳跃的、默默无闻的、为了协助登山者而一次次冒险犯难的夏尔巴。

你们都是英雄。

Luis Benitez是本文的作者,他参与了这次救援行动。他是这支登山队的高山向导,同时具有相当的医疗知识。
本人水平有限,欢迎指正。

--火锅子
5/30/2003
**********
阿尔卑斯2003国际登山珠穆朗玛峰攀登队
Alpine Ascents International 2003 Mt. Everest Climbing Team:
队员组成:
高山向导:Vern Tejas, Willi Prittie, Lhakpa Rita Sherpa, Luis Benitez, Ellie Henke.
登山队员:Alex Bright, James Clarke, Matthew Holt, Jeff Mathy, Robert Murphy, Paul Obert, Bruno Rodi, Jean-Michel Valette.

尼泊尔,珠穆朗玛峰大本营。2003年5月25日。星期天
--Luis Benitez
注:当时队伍正在二号营地休整,由于今年的大风天气,前期的攀登行动均未成功。我们很高兴地做出继续呆在二号营地的决定。在接下来进行的救援行动中(详见以下文章),每位队员都做得很出色。得感谢如此恶劣的天气,这样他们才决定停留在二号营地,才能让我们参与到即将发生的救援行动。我们的计划是:明天到达三号营地,5月29日登顶。

关注我们阿尔卑斯登山/Mountainzone行踪的都知道,我们的登山队在二号营地已经滞留数天,观望着天气,也饶有兴趣地观望着无数支从珠峰南侧高处往下撤的队伍,观望着罹患从冻伤到雪盲的各类登山者。对于我们做出的推迟数天登顶的决定,我们感到挺高兴的,因为这样我们可以在这观望一波又一波从山上下撤的队伍。

但是在昨天上午,我们却从观望者变成了参与者。Willi Prittie 和Damian Benegas是我来自阿根廷的好友,Willi Prittie同时也是我们这次登山活动的高山向导。他们俩刚刚从Nuptse峰以阿尔卑斯方式无氧攀登并开辟出一条全新路线下来。我们几个共进早餐之后,在二号营地懒洋洋地晒着太阳,还嘲笑Willi Prittie在攀登时居然丢失了一些装备。

就在这时一位受伤的夏尔巴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位夏尔巴在另一位夏尔巴的搀扶之下正在下山。这是我们这些天在二号营地司空见惯的景象,似乎并不算什么非比寻常的事情,但是这次却与以往大不相同。这位夏尔巴行走的时候,发出痛苦的呻吟和哀号,还挣扎着努力呼吸空气,刚刚下到我们营地下方一点他就一屁股坐下,拒绝再走了。我和Willi Prittie 急忙冲下去要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下到他们身边,我们才了解到这位名叫Karma的夏尔巴不仅仅是已经非常疲倦,而且还处于某种严重的状况之中。他的氧气饱和度尚可,脉搏稍微偏高,但是他的同伴夏尔巴告诉我们,“他的胃”,“非常,非常难受”。

听到这些,我们意识到仅凭护送他下山的那位夏尔巴一人之力,不足以把他安全护送到大本营。他的同伴夏尔巴说他已经“三天没吃饭、没喝水、没大便、没小便” 了。我开始喂他喝糖水盐水混合液以防他脱水,我的其他同伴则开始用无线电呼叫,试图找到其他的夏尔巴来帮助他安全下撤,然而,没有人作出应答。不仅没有人应答,甚至当Karma(待救者)所属登山队的大本营负责人向其他登山队寻求帮助时,她也被拒绝了。此时Karma的队长,一位美国人,正被纠缠在珠峰南侧,罹患雪盲,无线电呼叫不通。面对此时此刻的状况,我们意识到只有我们这支登山队才可能进行这次救援行动了。

由于此时距离我们上次珠峰冲顶行动的时间如此之近,我们体力消耗都很大。我们必须仔细考虑如何进行这次救援行动。我们先给Karma喝了一升糖水、盐水混合液,然后决定由我们登山队的夏尔巴领队Lhakpa、几位属于我们登山队的留在二号营地的夏尔巴,一起护送Karma下撤到一号营地。同时我们又进行了一些无线电呼叫。我们满心指望着:A,Karma刚才下撤了一些高度,可能会有所恢复;B,会有一只比我们更大的队伍将从大本营上来参与救援。

没想到这两点指望根本没有变成现实。

当时,我觉得我很为难,因为:

1、 我是这支队伍在这次登山活动中的高山向导,我的职责只是一位为我的队伍攀登负责的高山向导,我应该为我的登山队负责;
2、开始医疗方面的救援以后,我经历了整个过程。当时我和Willi Prittie都认为我应该留守二号营地并通过无线电了解救援进展。当我下撤到Willi Prittie 和Damian Benegas正在察看的Karma在我们营地下方病倒的地点时,Karma已经崩溃,尚有意识,但是无法行走。Willi Prittie和Damian Benegas一看到面临的这种情况,立即决定不管即将发生什么,他们将参与到这次救援行动当中。要知道他们刚从Nuptse峰以阿尔卑斯方式无氧攀登长达六天之久并开辟出一条全新路线下来。他们从一条冰裂缝上拉过来一只梯子当作临时担架用,将Karma裹进睡袋,在临时担架上捆绑好,并戴好氧气,开始拖拽Karma下山。此时我们仍在通过无线电呼叫更多支援。通过我们的努力呼叫,三位夏尔巴将从大本营带着一副真正的担架出发,还有两位与Karma属于同一支队伍的夏尔巴正在从四号营地下撤赶来,他们在二号营地卸下装备,然后继续下撤行进以参与救援。

Willi Prittie 和Damian Benegas当时觉得需要更多的西方人帮手,因为首先他们的医疗知识有限,而且在护送下撤路线上只有他们具备有关绳子、器械知识,而这些专业操作在下撤过程中是必需的。显然,他俩觉得人手不够,希望我能参加。

此时我和Willi Prittie进行过严肃的讨论,讨论的焦点是,如果要我也参与下撤救援,好的一方面和坏的一方面分别是些什么?我是高山向导,我们都知道我参与下撤救援行动的代价,将是我们队伍失去登顶的机会。是把我留在二号营地,并且在需要的时候,通过无线电通话,指导Willi Prittie 和Damian Benegas进行相关的医疗行动?还是我必须参加救援?因为在二号营地的所有队员当中,我具有最丰富的医疗训练和经验。

正当我们在讨论这些的时候,从无线电里传来Damian Benegas的呼叫,他告诉我们,Karma已经失去了知觉,且抽筋、呕吐,而且当Damian Benegas说话要他做动作时,Karma没有反应。

啊,足够了。

我和Willi Prittie相视一看,没什么好再讨论的了。Willi Prittie的眼睛告诉我:“让我们走吧,出发,尽力去做吧”。于是我匆忙收拾东西准备离开二号营地,听见Willi Prittie说:他的可注射的dexamethazone(?)碎了,他需要这个,快点!除此之外我不记得我们在二号营地打包收拾以及互道“再见” 之类的了,一片忙乱。我只记得:快点跑,在22,000英尺海拔快点跑,为了尽力去救助一个从不认识的、今天以前还从来没见过的人。我在无线电里告诉他们我正在赶来。我还呼叫属于在大本营属于我们这支登山队的两个爬得最快的夏尔巴,让他俩带上静脉注射液(IV?)和药品工具箱跑步上山。不用请求他们去这样做,只要挑出我们对里两位最强壮的夏尔巴,并且迅速把他们派上来就可以了。

我飞快地下撤,从二号营地下到一号营地只用了27分钟,别问我是怎么做到这么快的,我只知道现在的每一分钟都很宝贵。到达Karma的现场后我开始协助大本营的Luanne医生,测量脉搏、观察情况。问题是,我测不到脉搏,在他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测不到,非常非常微弱。他的眼睛往上翻,为了使他集中精神注意我,我用指关节按摩他的胸部,没有什么效果。我知道时间非常非常紧迫了,因为当时我发现他的腹部异常坚硬,不是“软软”的或者是“结实”的,而是“坚硬”得像一块板子一样,我觉得这些很像是肾衰竭或者是由于肠等内部器官穿孔引发的症状。不管是由于什么引起的症状,结果都不会太好。他一直在氧气面罩后面呕吐,胆汁都吐出来了,我们只好合力翻动他以便清洁氧气面罩、清洁他的喉管。我意识到,这已经不单单是高山病,Karma的状况要比高山病严重得多。

与此同时我们仍然在坚持持续不断地呼叫帮助,但是再也没有其他的任何人来帮助我们。除了我先前找到的两位夏尔巴:Mingma夏尔巴和Kami夏尔巴,还有通过先前的呼叫答应我们参与救援的两位意大利快速登山队队员:Fabio 和 Merciel,他俩刚进行了一次快速登顶珠峰尝试,现在又倦又累的只想回到大本营好好休息。但是他们得知我们这儿面临的事态后,便把回大本营的念头抛到脑后九霄云外,立即参加到我们的救援行动中来,并指导大家通过绳索护送Karma下撤。我则每过一段时间让大家停下来检查Karma的情况,察看他是意识清醒一点了,还是陷于更加深度昏迷之中。在山上崎岖的地形条件下,我们无法移动的较快,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人在这种高海拔下生病并被独自撇下,绝大多数情况下,他只有死路一条。

我望着我们这群围在Karma周围忙忙碌碌的人们,每个人都在奉献出自己所有的一切,试图挽救Karma的生命。我知道我们这些人从不习惯面对失败,或是给自己找借口。如果我们竭尽全力,就不会失败,所以我们满怀激情地投入在救援行动之中。

随着太阳慢慢落下,黑夜降临了。我们达成一致共识:Karma的状况正在持续恶化。在一片黑暗中,Karma缚在至少五根绳索上,由我们作出各种技术动作护送他上升、下降。我们几乎达到我们忍耐力、体力的极限了。我们中有的救援人员开始失去平衡、摔倒,我们没有时间补充食物和饮水,因为没有时间。我不由得开始暗自担心我们这些参与救援者自己的安全情况了。

下午七点十五分,我们到达了冰川中最为危险的一个地方,停下来检查Karma是否尚有意识,我们登山队的夏尔巴领队Lhakpa 说:“Karma又昏迷了”。当我用头灯照到他的脸上时,我发现事态真的可怕极了。我把其他救援队员推到一边,开始用指关节按摩Karma的胸部,没有反应;紧接着检查他的呼吸和心跳,没有呼吸和心跳;然后我检查他的眼睛,眼睛是灵魂的窗口,我发现他的瞳孔放大。这个时候我们知道,目前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了:人工呼吸。我开始按压Karma的胸口,Damien则对Karma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同时我给他注射了强心剂。我和Damien拒绝放弃,直到 Willi Prittie e用手轻轻地搭住我的肩膀,告诉我不用再试了,因为一切都结束了。

我抬起头,在我们头灯照耀出的光注中映射出由于劳累从我们身上蒸发出的团团蒸汽。我开始哭泣。我们失败了。

Karma 夏尔巴,时年28岁,离开了人间。由于当时我们在情感上和忍耐力上都已经超过极限,所以我们一致决定今晚将Karma留在原地,尽快赶到大本营。望着远处依稀闪烁着灯光的大本营,我们默默地继续在冰川上下撤。大本营里的不少登山队已经结束了这次登山,有的已经成功登顶,远处依稀传来他们的欢呼声和笑声。

当我和Willi Prittie、Damien钻进我们大本营的帐篷时,听见旁边的法国营地发出一阵欢呼声。他们不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我们经过这么多努力,经历这么多痛苦,冒着巨大的危险,尽力去抢救Karma的生命,他却还是离我们而去,这是多么具有讽刺意味的一件事啊。

夏尔巴文化中对于清洁死者,有着严格的规则,要用当地特有的一种灌木生的烟薰,洒上纯净的水,并撒上三次谷物。在这些仪式之后,我单膝跪下,站起,这是我自己悼念他的方式。

刚刚过去的营救行动使我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痛楚无比。当我坐在大本营努力使自己恢复过来时,我所感到的只是愤怒。我愤怒的是,当我们呼叫人们提供帮助时,没有一个人来帮助我们,但是当Karma的尸体从冰川上运下来时,一群一群的人聚集起来呆呆地看着,BBC、AP、ABC的雇员都举起了他们的照相机。一天以前,Karma还只是一位遇到麻烦的夏尔巴而已,可是现在,他却具有新闻价值了,他被运往直升机停机坪的场景被呈现在全世界面前。

确实,夏尔巴是各支登山队雇来的工作人员。但是,他们也是人,就像我们一样的人。这件事实在不应该发生。有些人认为“夏尔巴应该像超人一样厉害”,这种看法令我作呕。在过去几年我有许多夏尔巴朋友,如果他们遇到危险,我会非常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救援他们,因为他们也一直是这样对待我的。对于一支登山队来说,成就带来的虚荣心不值一提。在登山中我们应该为夏尔巴负责,因为他们之所以会在这里登山,只是因为我们在这里登山,没有别的原因。

还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那就是我是否还继续攀登,以及应该以什么理由说服自己去继续攀登?我所在的登山队希望5月29日登顶,这意味着我必须在明天做出决定。这是我经历过的最难以做出的一个决定。如果我做出决定要留下,Willi Prittie表示将会支持我。但是我又想起当初是什么让Karma要往上攀登呢?是他对队伍的责任。这又让我冷静了下来。我想,出于对Karma的尊敬,我是否不得不做出和他同样的选择------继续攀登。
愿上帝和佛将你放置在掌心,Karma。
Luis Benitez
2003年5月25日,于尼泊尔珠穆朗玛峰大本营。
**********

原文链接:
http://www.alpineascents.com/everest-cybercast.asp



主题        以前从来没有看到有人提起夏尔巴人的名字,好象所有的夏尔巴只有一个名字
作者        CityHunter
时间        2003-06-02 00:37:10

主题        Sharpa是种姓,他们还有自己的家族姓和名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3-06-02 01:22:22

比如首登珠峰的,他的全名应该是 Tenzeng Norgay Sharpa。他的儿子是Norgay家族第9位登上珠峰的人,全名是
Jamling Norgay Sharp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6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主题        各位请看这个统计是否准确
作者        roof
时间        2003-06-02 22:45:40

外国人攀登四姑娘山活动统计表

序号 团名 国籍 人数 活动时间 备注
1 同志社大学登山队 日本 1981年4-5月 东南山脊5620米
2 同志社大学登山队 日本 7 1981年7-8月 三批东南山脊登顶
3 美国登山队 美国 2 1981年10月 北壁5490米(Jack tackle和Jim donini)
4 日本喜马拉雅协会 日本 1983年9月 北壁4900米
5 拓殖大学登山队 日本 10 1991年8月 东南山脊5630米
6 四姑娘山探险队 日本 4 1991年9月
7 四姑娘山探险队 英国 4 1991年10月
8 广岛山之会登山队 日本 9 1992年6-7月 南壁7月24-25日7人分三批登顶
9 四姑娘山探险队 日本 11 1992年7月
10 山岸和男登山队 日本 7 1992年8月
11 海外四姑娘山队 日本 13 1992年8月
12 喜马拉雅登山队 日本 7 1994年8-9月 4人遇难
13 四姑娘山登山队 意大利 7 2000年8-9月
14 俄加联合登山队 俄加 14+3 2001年10月
15 英国登山队 英国 2 2002年4月 北壁2人登顶(Mick Fowler/Paul Ramsden)

主题        抱歉,有个问题。
作者        helen1
时间        2003-06-03 07:52:48

这个是外国人攀登四姑娘山活动统计表。

但是四姑娘山是四座山峰组成的,这个统计是说那四座山峰他们都攀登了?

主题        这是幺妹峰的攀登记录。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3-06-03 08:59:52

主题        去年去的时候听说幺妹峰很少能登上,但现在才知道有这么多的登山队有过攀登的记录了。
作者        helen1
时间        2003-06-03 09:14:21

主题        没有啊,那些队伍都是没上去得,上去得20多年间只有3个队伍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3-06-03 21:13: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6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主题        我对大海事故的重新分析
作者        玄鸟
时间        2003-05-30 21:45:40

雪宝顶五月山难的分析
背景资料
1、当事人资料
大海(魏洪海),出生于1976年7月29日,原籍黑龙江,中国人民大学农经系94级学生,北京市某房地产公司职员。

2、大海的行程:
4月26日 离开北京
4月27日 到达成都,并在9:30搭乘从成都到松潘的班车,18点左右到达松潘县城;
4月28日 马队到达上纳米村,商量好由马夫的亲戚在大本营帮大海看营地,在此大海留下了一部分暂时用不上的物品,又交给该人一部对讲机,作为通讯工具;
4月29日 一大早大海和村民前往大本营,当晚留宿
4月30日 大海携带食品和全部装备前往C1营地,走之前教村民如何使用对讲机,并约定好通话时间。当天大约下午16点(该村民没有手表,时间只能推断)与大海联系,大海说天气好,自己安全。联系完毕后,该村民就返回上纳米村
5月1日 该村民约10点左右到达大本营,通过队讲机与大海联系上了,大海说他很安全,让他放心,天气好转就继续向上。该村民随后即下山,这是大海最后的声音。
5月2日 该村民依旧约10点左右到达大本营,但却发现与大海无法联系了

3、大海的登山计划书节选:
一、 攀登方式
单人,阿尔卑斯方式
不请向导,不建大本营
......
二、 攀登时间表
时间 起止地 活动内容 住宿地 海拔
4.11-4.13 北京-松潘 途中T7 汽车 松潘
4.14-4.15 松潘-BC 途中 汽车 BC 4300
4.16 BC-C1 攀登,建C1 C1 5100
4.17 C1-登顶-BC 登顶,下撤 BC 4300
4.18 机动时间
4.19-4.21 BC-松潘-成都 途中 成都
4.22 成都-北京 途中 北京

4、搜寻队员的描述:
大海的遗体位于海拔4600余米处(没带GPS,高度是扎西判断的),俯卧于冰雪之中。
右臂在身侧,左臂压于身下。遗体上方有一片2米左右长,0.8米左右宽,被冰雪覆盖的血迹。遗体上身穿蓝色冲锋衣,下穿蓝色防水裤,脚穿黑色登山鞋(非高山靴),鞋上没有冰爪,穿着黑色雪套。腰上系着安全带,挂有冰锥、铁锁、快挂等技术装备,现场及周围没有发现冰镐、冰爪、照相机。遗体上方15米处有一红色的JACK WOLFSKIN背包,内装一根主绳,一件用睡袋套包裹的黄色羽绒衣和一只保暖水壶、一副手套、一只头套。由于受到剧烈撞击,不锈钢的保暖水壶严重扭曲变形,但其中仍有半壶水(一直保留到交给警方)。背包右方水平位置5米处有一防水手套,手套上的用以连接冰镐的辅绳有明显被强力断裂的痕迹。以上提到的多件装备物品上均贴有写有“大海”字样的医用胶条。
现场没有发现帐篷、睡袋、气罐、炉头等宿营装备。

5、天气情况 :
5月1日,上午9:30之前天气较好,能见度高,能看到雪宝顶主峰;9:30之后天气转坏,能见度低;
5月2日,上午雨加雪,能见度低,下午山顶有雾,能见度差。直到傍晚,天气转好,在大本营可以看到主峰;
5月3日,天气晴朗,能见度极高;
5月4日,早晨天气晴朗,9:00之后时阴时晴。

事故分析
从大海的登山行程来看,每天行进时间较长,特别是在登顶之前的一天,从大本营到C1,应当超过八小时,并且单人登山负重比较大,再加上他的行进速度快,因此会非常消耗体力。大海并没有安排适应海拔高度的时间,到C1之前的两天上升了2000米以上,可能会出现高山适应问题。由于是单人登山,因此无法对自己的状态有一个清楚地把握(自己评估自己的状态很困难,不可能完全准确)。另外,缺少登山经验,并且对地形不熟,增加了他做出错误判断的可能性。从现场的遗迹分析,大海显然是死于滑坠。从在其身上未找到冰爪,背包里的绳子未打开,以及冰锥等装备未使用来看,大海滑坠的地点应当在冰雪山脊以下,并且很可能是在骆驼背的对立石壁以下。在大海的装备中没有发现岩锥,这一点是很重要的线索,但是在前面的事故分析中似乎并没有人注意到。因为在我春节登雪宝顶的时候,曾经打算准备一些岩锥,用于过对立石壁的时候打确保点,但是在北京的各家装备店都没有找到,最后通过那里是用了扎西的岩锥。大海很可能也没有搞到岩锥,但是他又不肯找扎西,于是造成无法通过对立石壁,只好另外找路绕过去,他包里的绳子未动也可以作为支持这种猜测的一个旁证。在另外找路的过程中,肯定有一些地段是非常危险的,要不然大家就都走那边,不用费力过对立石壁了。对立石壁西侧山脊非常破碎,并且有高达一百米的断崖,一旦失足绝难活命。下面是坡度超过60 度的碎石坡,如果有人掉下去,肯定会一直滚到底,这也与发现大海遗体的位置相吻合。再加上前面所说,大海由于消耗了大量体力,以及没有进行很好的高海拔适应,以至于并没有处在一个很好的状态,三者结合起来,已经可以勾画出这次事故的一个大致轮廓:大海5月1日上午9点左右出发,10点钟走到骆驼背的对立石壁以下,天气开始变差,这时候与山下村民通了话,说天气好转就继续上。大海在骆驼背的对立石壁旁边的岩石上没有发现前人留下的岩锥(我们春节登上去的时候,扎西打了两个岩锥,那上面原来有两个,撤回来的时候,扎西取走了三个,上面只余一个,而且是有锈蚀痕迹的,非常不可靠),于是决定另外找路绕过对立石壁。大海从对立石壁退回来一点,从山脊西侧找路下降,在途中由于岩石松动或者岩石表面湿滑,导致滑坠。从断裂的冰镐腕带来看,估计大海当时用冰镐勾住岩石缝做确保,由于脚下石头松动或滑脱,失足跌下,冰镐脱手,腕带由于禁受不住冲坠的力量而拉断。
综上所述,此次大海发生事故的几个关键因素为:
1、身体状况不佳。登山的时候,自己的身体状况,是做出正确判断和技术动作的前提,是一切安全问题的最根本的保证,登山事故可能由其他许多因素引起,但都无一例外的与当事人的身体状况有关,所以确保自己的身体处于良好的状况是安全登山的根本前提。
2、经验不足。没有考虑到不利的天气条件下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没有使用正确的方法对自身的状态加以评估。
3、装备准备不足。由于没有带岩锥,只好离开常规路线,导致危险成倍增加。
4、部分装备质量出现问题。大海用于做冰镐腕带的6mm辅绳标准拉力应当达到500kg,根据我的经验,市面上的6mm辅绳在一个人的体重冲坠1米的情况下可以把人拉住,但是大海的绳子发生了断裂,导致腕带这一安全的最后保证失效。

主题        道德准则讨论:取走不属于自己的岩锥,是否道德?
作者        janeclimber
时间        2003-06-01 11:56:26

"我们春节登上去的时候,扎西打了两个岩锥,那上面原来有两个,撤回来的时候,扎西取走了三个,上面只余一个,而且是有锈蚀痕迹的,非常不可靠"

主题        这不是道德不道德的问题,要是换了我,就全都取走
作者        玄鸟
时间        2003-06-03 00:55:50

第一,应当尽量保持山的原貌,尽可能除掉非自然的东西
第二,防止后面的登山者使用前人留下的暴露在野外的岩锥,是对他们生命安全负责

主题        我也都取走,能省则省嘛,我就喜欢在山上捡装备,有挖宝的快感,呵呵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3-06-03 21:18: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盗版岩与酒 ( 京ICP备05053585号 )

GMT+8, 2024-11-29 04:58 , Processed in 0.33216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