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版岩与酒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35|回复: 0

2016.11 幺妹峰攀登报告,古古、罗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3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hink Simulation
本帖最后由 树叉儿 于 2017-1-23 08:11 编辑

WechatIMG11.jpeg

今年8月当我和罗彪登顶博格达峰之后,下山的途中,我们聊起了关于一些未了的攀登愿望的话题,他说登顶博格达了却了他多年的一个愿望,东天山主峰,离他的家最近的一座漂亮的山峰,现在愿望达成;我说离我家最近的,也是多年的一个愿望是四姑娘山主峰—幺妹峰,从我1999年第一次高海拔登山时就告诉自己某一天一定要实现的愿望,他说那我们就准备一下,11月去帮你实现这个愿望怎么样?那就太棒了!对我来说也是时候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们又都回到各自的生活,但也为幺妹峰的攀登做着各方面的准备。

转眼攀登的时间很快就到了,11月7日,我和罗彪在成都会合,做进山前最后的一些准备;11月的绝大部分时间天气都很好,我一直都在密切地关注天气预报,心里也在默默祈祷请求幺妹峰接纳我们。

11月8日,我们来到日隆,为了能够充分地适应海拔,以免在正式攀登的时候出现不合时宜的高反,我们预留了充分的时间来进行攀登前的适应,包括一些徒步和连续攀登大峰和二峰,好让我们能够达到比较不错的状态;

11月16日,在卢老七的帮助安排下,我们和4个协作背工徒步到了幺妹峰南壁下,在海拔4600米左右的冰川边缘扎下了大本营,开始观察和计划攀登路线。

攀登路线
对于我来说是第一次尝试攀登这座山峰,虽然心中一直惦记着,也读过了不少攀登报告,但毕竟与路线上的真实情况差异不小;罗彪已经不是第一次尝试了,其中一次尝试已经到达了海拔6100米左右,离顶峰只有150米的高差,因大风而被迫下撤了,所以他对南壁上的情况还算了解,但也已经过去了好几年了,每年山峰的情况都会有所变化;在大本营观察路线时发现,南壁顶峰正下方一条非常明显的中央沟槽,沟槽以东的山壁岩石呈黄褐色,而且有明显的挤压褶皱,岩石破碎,落石非常严重,岩崩频发;而沟槽以西的山壁岩石却呈深灰色,是比较稳定的花岗岩,没有观察到明显的落石迹象;罗彪也说几年前他们攀登时也是选择从中央沟槽起步,再斜插到沟槽以西的山壁,然后再攀登到西南山脊的。无论怎样,我们共同的标准是肯定的,尽可能寻找稳定安全的攀登路线,远离落石区域。之所以还是选择南壁路线,因为毕竟在冬天南壁可以一直晒到太阳,风比较小,会比北壁温暖许多。

最终,我们完成的攀登路线是这样的: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攀登开始于海拔5200米左右的中央沟槽底部,冰川与岩石之间的背隙裂缝,这里是背隙最窄的位置了,进入沟槽之后是2个多绳距的冰岩混合地形,在一个较容易的位置,我们尽早地切到了沟槽西面的山壁上;沿着山壁直上,4个绳距左右的混合和纯岩石地形之后,来到了一片硬雪坡,由于雪况不错,我们采用行进间保护,这片硬雪坡最后通向了一个坡度近60度的雪槽,雪槽的顶部是主峰西南山脊悬冰川下的一条支山脊,继续沿着支山脊朝主峰的方向攀登,通过一些雪岩混合地形,在冰川下方切过一片雪坡,考虑到上方的悬冰川,我们横切到冰川下方东侧的位置建立了二号营地;从二号营地到西南山脊基本都是近60度的冰雪坡,需要翻过一两个小雪檐,差不多400米高差,然后在西南山脊下方一个绳距左右的位置建立了三号营地;三号营地往上是一段雪坡和岩石地形,然后是山脊上的雪檐,我们一直保持在雪檐根部南面上沿着山脊朝顶峰方向攀登,这样可以避免北面的大风和触碰到雪檐,直到翻上一段岩石刃脊,之前的攀登过程因为基本上都在南壁上,并没有受到大风影响,一上刃脊立即就领略到了北面的强风;一个绳距的岩石刃脊之后,是山脊雪檐边上北侧的雪坡,差不多两个绳距,坡度较缓,最后就是顶峰的冰川,冰川的西面和南面都是比较陡峭的冰壁,除了顶部覆盖着从北壁吹来的积雪,周围则都是淡蓝色的冰川冰,一个绳距的攀冰之后,就到达顶峰了。

我们将路线和之前的攀登路线进行了对比,虽有一些部分与其他的攀登路线有重叠交叉,但也有很多路段是首次攀登,所以可以确定是一条新路线;攀登之前我们并没有刻意想去开辟一条新路线,只是尽量选择稳定安全的部分,在攀登过程中随时观察和调整,也遇到了以前攀登者留下的路绳,甚至在一块儿大岩石上还发现了两个顶环。

我和罗彪都毕业于CMDI(China Mountain Development Institute),接受了关于攀登全方位的培训,还有目前国内一些比较活跃的阿式攀登者也都接受过CMDI的培训,我们觉得应该有一条以CMDI来命名的阿式攀登路线,又恰好今年是CMDI成立十周年,所以,为线路命名为“CMDI向导之路”,从背隙到顶峰高差1050米,综合难度D+, 混合地形难度M4+, 冰雪坡度60度,高山冰难度AI 2+。

下撤路线
顶峰和北坡上风力很强,天已黑尽,我们一分钟也不愿多留,从顶峰冰川下降到雪坡之后,我们也不愿在黑夜里冒险沿来时的岩石刃脊继续下撤,就在雪下面的冰里设置了保护点,然后直接翻过雪檐降到了南面的雪檐下,那一刻立即从一个狂风怒吼的喧嚣世界掉进了一个寂静无声的山谷,狂风消失的无影无踪,雪檐根部就是我们的四号营地;四号营地之后是原路返回,沿西南山脊下撤到悬冰川东侧,再沿攀登时的冰雪坡下降到南壁的岩石地形,保持在中央沟槽的西面一路下降,最后两段回到沟槽,正好降回到我们的起步的位置;下撤花了我们一整天的时间,有几个小时都是在头灯光中下降,所幸我们一直保持了正确的方向,所幸我们没有遇到卡绳,安全地回到了冰川上的一号营地。

营地
这次攀登从离开大本营(4600)之后,建立了四个营地:一号营地在南壁冰川上5150米左右的位置;二号营地在西南山脊悬冰川下东侧5650米左右的位置;三号营地在悬冰川东侧靠近山脊6050米左右的位置;四号营地在顶峰下6200米左右的位置。

营地的建立并没有按照我们预先的计划,完全是在一天的攀登快结束时才寻找合适的位置,除了冰川上的营地相对舒服一点外,其余的三个营地都只能勉强休息,而不能真正的获得睡眠。

一号营地在冰川上,覆盖着几十公分的松雪,踩踏一会儿就得到了一块儿不错的营地,轻松搭下我们的单层超轻小帐篷;离开大本营一路上来都是冰川行进,虽有一些裂缝需要通过,总的来说强度不大,但我们也明显感觉到了背包的沉重,如果这样的背包重量去进行技术性的攀登,将会有不小的麻烦;经过再一次的精简,留了一些装备在一号营地,才勉强达到了可以接受的重量。

二号营地位于悬冰川的下方,我们尽量避开正下方,向东横切,在一大片冰雪坡下,一块比较平坦的岩石上,用冰镐挖雪,拓出空间来搭帐篷,由于较硬的雪层,花费了我们一个多小时才挖出来一块可以两个人并排坐下的地方,而且累得两人气喘吁吁,比攀登还辛苦;我们在营地上方挖出冰层,设置了保护站,在岩石上铺上绳子,支起帐篷,依次钻进去,并排坐了下来,背靠着冰壁,脚伸直之后就悬在了空中,为了不在睡梦中滚下山去,我们只脱掉了高山靴,没有脱下安全带,套上睡袋,半梦半醒中睡去;还好,南壁上晴朗的夜晚风并不大。

三号营地也是在近60度的雪坡上。下午5点左右,我们结束了攀登,在靠着岩石的地方开始挖营地,好在雪比较松软,我们没有像挖二号营地那样费劲儿就得到了一块儿可以两个人勉强并排躺下的面积,因为挖到了冰壁,再也无法拓宽面积,虽然放不下整个帐篷,但总算可以躺下了;但是因为离山脊很近了,所以风变得非常强烈,整个帐篷被风吹得就像个摇篮一样晃了一整夜,为了防止连人带帐篷被风吹下山,我们设置了冰锥固定帐篷和保护我们自己;这一夜同样只能勉强休息,但比之前一夜舒服多了。罗彪说他们以前的路线是从悬冰川西侧绕上冰川顶部,那里会有不错的营地,但会延长不少攀登距离,所以我们决定从悬冰川东侧直接上来了。

四号营地其实不能算是真正的营地,因为既没有挖雪平整,也没有搭帐篷,甚至没有睡袋;当我们离开三号营地准备冲顶之前,本计划登顶后再撤回三号营地休息,这样可以将宿营的装备留在营地而轻装攀登,从而减少负担,节约体能;但又无法预计最后的这一段会出现什么状况,如果不能按时撤回到营地,在顶峰附近6200米左右的海拔,毫无准备的露营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为此,我们权衡之后,携带了意外露营的最低限度的装备:防潮垫、厚羽绒服、一条羽绒裤和炉头、气罐,一些食品;把帐篷、睡袋和一个背包留在了营地,轻装冲顶。果然,到达顶峰时天已经黑尽,我们无法沿原路撤回三号营地,只能被迫降到山脊南面的雪檐下露营;幸好在南面,相对北面而言可以说风平浪静,我们并排相依而坐在防潮垫上,用上所有的东西保暖,互相鼓励坚持下去,又互相提醒不停地活动活动,别真正睡着了而被冻伤,其实,我的双手的第一个指节已经因为在顶峰刨雪设置保护点时而被冻伤失去知觉,现在插在怀里尽量回温。这里的海拔在6200米的位置,周围的温度零下15~20度左右。最终,我们坚持到了太阳升起,等阳光温暖了身体,我们才又翻上雪檐继续下撤。

攀登
从离开大本营到登顶共攀登了4天时间,下撤到冰川营地1天,回到日隆1天。16日建立大本营,17日开始往上攀登。

大本营到一号营地之间,除了一小段碎石坡之外,主要是南壁下的冰川;由于气候变化的缘故,冰川已经退化很多,整个冰川更加破碎,形成了陡峭的冰坡和冰塔,裂缝密布,幸运的是这一段时间的好天气使得裂缝清晰可见,但有些裂缝的边缘还是比较脆弱,为了确保安全,我们依然结组行进,跨越其中的两条大裂缝时还相互做了保护。几年前,罗彪就曾经在这个冰川上掉进了冰裂缝,还好没有大碍,很快就自己爬上来了。

越过冰川就来到了幺妹峰南壁的根部,靠近背隙的缓坡上建立了一号营地;这基本上是半天的攀登强度不大,算是正式攀登前的热身;但我们也发现背包的重量不轻,都觉得如果像这样继续攀登更高难度的地形,会无法提高效率或体力上吃不消,经过考虑,留下了我的厚睡袋和一个气罐以及一些食品,减少了不少重量。

18日的攀登从日出之后才开始,爬上一段雪坡,在中央沟槽底部冰川与岩石连接的位置开始进入冰岩混合地形,由于冰川的退化,一起步就需要翻过一个小小的屋檐,顿时就觉得愉快的攀登就要开始了;进入沟槽之后,是大约60度左右的冰岩混合地形,刚好一个绳距结束时,发现了以前攀登者留下的岩锥,同样的起步位置;第一个绳距后,坡度有所减缓,我们采用行进间保护又上升了一个多绳距,为了避免有落石进入沟槽,在一个较缓的位置,切上了沟槽西侧的岩壁;沟槽以西的山壁都是比较结实的花岗岩,稳定许多,可以使我们安心攀登。

接下来是几段纯岩石地形,用冰镐和冰爪在这样的地形上攀登,的确带来了不少乐趣和挑战,南壁温暖的阳光下,专注于如何克服眼前的地形,我感觉到在享受攀登了,甚至感觉到我在笑了。我们使用两个很小的对讲机进行交流,避免了相互之间大喊大叫,节约了不少体力。

岩石地形结束后,我们来到了一片雪坡上,这里有两个选择,向右横切到更靠近沟槽的部分直接往上,或者向左进入一个逐渐变窄的冰雪槽,向左或许更明智一些,起码可以远离落石的风险,我们选择了左面的冰雪槽;在那里发现了其他攀登者留下的路绳,冰雪槽里状况不错,近60度的硬雪坡,我们攀登得很愉快。

冰雪槽结束的位置是在山脊上,开始我还以为就到了主峰下的西南山脊,但发现悬冰川还在上方,就知道还不是,这只是西南山脊的一条支山脊。继续朝着悬冰川的方向在山脊上攀登,经过一些雪岩混合地形和一个雪坡,来到了悬冰川的下方,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但显然不能在悬冰川的正下方宿营,继续横切到边缘另一个沟槽的上方建立了二号营地。这是比较愉快的一天,虽然打着头灯在黑暗中挖营地把我们俩累得够呛。

19日的攀登由罗彪全程领攀,这一天是长长的60度左右的冰雪坡攀登,在悬冰川的东侧,冰雪的状况都不错,可以设置冰锥做行进间保护点,同样是愉快的攀登;结束时已经非常靠近西南山脊顶部,风开始显示威力,我们处在了悬冰川的上方。

20日是冲顶日,但因为大风,我们还是在天亮后才起来,这也是导致我们在天黑才登顶和不能按计划撤回营地的原因之一,但谁又能事先预料到呢?况且在时速六十多公里的大风里,凌晨的黑暗中开始攀登,也不一定是什么明智之举。这里离顶峰只有200米左右的高差。这一天由我领攀,一段雪坡后是陡峭的岩石地形横切,暴露感很强,周围的群山早已都到了脚下的位置;然后进入山脊雪檐的根部,我们尽量一直保持在南面上,这样不会受北坡大风的影响,但紧挨着头顶的雪檐始终让人心里有点儿不爽,还好温度低雪况不错;在山脊上观察到顶峰的路线,还有一段岩石刃脊需要通过,然后是近两个绳距的雪坡,必须要在北面通过这个雪坡,才会比较容易接近通往顶峰的冰川;当我们翻上岩石刃脊时,整个陡峭光滑的北壁突然出现在了脚下,凛冽的寒风立即扑面而来,赶紧拉上羽绒服的帽兜,稳住身形;横切这一段刃脊时的确需要小心谨慎,一些叠加在一起的石块并不稳定,稍微的横向受力就会导致坍塌,事实上我也确实推了一些石块顺着北壁滚下山。刃脊之后的雪坡倒是缓和了很多,挖出冰面,设置了一颗冰锥之后就直奔顶峰,但天色已明显暗了下来,天边已是夕阳西下,血红的余晖映红了顶峰的冰川,就在这最后一抹残阳里开始攀登通向顶峰的冰壁;当我翻过最后一道雪檐,站在了非常平缓的顶峰雪坡上,已经6点半左右,但天色已经基本黑了,顶峰的风力更加强烈,想拿出相机拍照,但已经没有光线,所幸拍到了攀登顶峰冰壁的照片。顶峰上是很深的硬雪,本想用冰锥做保护点,但无奈挖了快一米还不见冰的踪影,而且因为刨雪手指尖已失去了知觉,一心只想赶快离开此地,只能埋下了一支冰镐作为保护点和下降的锚点。

在顶峰只做了最短时间的停留,就以最快的速度在头灯的照耀下逃离了。

在整个下撤的过程中,由于我的双手第一指节冻伤而失去知觉,不能很有效率地进行操作,是罗彪设置了所有的下降锚点,我们才用一天就从6200撤到了冰川上的营地,能够好好地睡上一觉。

装备
攀登装备:60米双绳2根,机械塞C4,0.3~3,Totem 1~5, 60cm 扁带8根,丝门锁20把,Nuts 1套,6mm辅绳40米,120cm扁带3根,技术冰镐2副,丝扣锁6把,冰锥5支,冰洞勾,nut key, 以及个人装备保护器,安全带,头盔,冰爪等。

天气
幸运的是我们这次的攀登期间始终都是好天气,这都得益于一直关注mountain forecast 网站提供的天气预报,让我们抓住了这样的好天气周期。

撰文/古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盗版岩与酒 ( 京ICP备05053585号 )

GMT+8, 2024-11-25 13:22 , Processed in 0.05781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