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版岩与酒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memory

Kristian 言论:登山

 关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6-1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贴子主题:沉痛悼念清华的小伙子。
Kristian
他们要去考察岩壁,但是他们没有天然岩壁的保护器材,就跟我借
当时约好晚上见面,但我的手机没电了,晚上没联系上,他们就直接出发了。
另外我也怀疑他们的天然岩壁攀登经验可能不足。
从现在已知的这些消息,这次事故的直接原因不是攀登本身,但是他们对于野外的相对复杂的攀登环境可能缺乏经验,说是下撤的时候手点碎了

以上是我的猜测,详细的内容等小龙包的报告吧。

自由的风
全都乱套了。令我想起王朔的小说《各执一词》
http://www1.vankeweekly.com/asp/bbs2/showAnnounce.asp?id=868960
http://forum.sports.sina.com.cn/cgi-bin/viewone.cgi?gid=30&fid=573&itemid=6128
http://www1.vankeweekly.com/asp/bbs2/showAnnounce.asp?id=870729

红飘带
想起了大海。
记不清是谁的上升器放我这了。
他临出发前,到我单位来拿走了上升器,当时问他去哪怕,告诉我说是去四姑娘,一个人。哎!几句话竟成永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1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贴子主题:收拾了部分装备
自由的风
已经装满了一个驮袋:8mm锦编绳子200M(9.6KG,好大一坨啊),8.3mm动力50M双绳一根,静力绳50m一根。雪杖2只,COBRA一对,S12一对,Bivy袋一只,防潮垫一只。
还有一条8.3mm动力双绳在woodhead那里,我这两天会去拿来。岩锥在bince那里,有我买的20只。
我手里有一只VE25,还带吗?
婆缪队的伙伴请收拾装备吧,走之前还要对一对装备表,不要带重复了,也不要忘带该带的。食品这两天也该买了,啥时候去通知我。

jane
你们啥时候出发?

自由的风
24日

Kristian
宿营装备:
(集体)
帐篷:Marmort uphigh #1
吊炉:#1,正在自制
气罐:#10,带或成都买
套锅:#1,小鲁借
锅夹具:#1

(个人)
地垫:#1
睡袋:#1
水壶:#1

服装:
防水上衣/裤子:#1
抓绒上衣/裤子:#1
排汗内衣/裤子:#1
手套:防水/抓绒:#1
帽子:遮阳/保暖:#1
袜子:#3
羽绒服:#1
雪套:#1
太阳镜:#1

杂物:
相机
胶卷
电池
头灯
打火机/火柴
针线包
药品
军刀
望远镜
毛巾/牙刷/手纸

技术装备:
(集体)
手钻:#1
锤子/扳手/吹管:#1
钻头:6mm,#2;10mm,#2
6mm铆钉:#40
Bolt+hanger:#20
Cam:#10
Nut:#2Sets
Tricam:#6
hex:#1Sets
Biner:12pairs
扁带/Anchor绳:若干
冰锥:#8
雪锥:#4,借或成都买
8.3干绳:#1

(个人)
登山杖:1pair
冰镐:1pair
高山靴
冰爪
头盔
安全带
下降器

Kristian
食品我们个人带自己的,我和伍鹏一起带,赵和王大自己带。这样便于统计数量、杜绝浪费。可以带符合自己口味的东西

Kristian
睡袋套我要收回来,让赵带一个帐篷和相应的宿营装备。

自由的风
铆钉我带。Kristian要带两个Pika rivet hanger。
6mm 钻头我带,10mm钻头kristian
散锁似乎少了,我们可能需要一些配合岩锥用。另外下降的时候也很有可能会留一些。
冰锥8只似乎多了,我们的攀登用不了那么多。

jane
手套不妨带三只,掉了一只还有个备用的。

你们的Piton 或 Hook 带哪种?

自由的风
已购买食品:
方便米饭 228g/个 * 14
方便米饭 130g/个 * 2
金枪鱼罐头 180g/个 * 4
榨菜 80g/个 * 2
面条 228g/袋 * 2
巧克力 若干

其他:
劲量5#电池 * 12

另外,是不是得联系气罐和马匹了?王队处理一下?
对讲机、望远镜、GPS:王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1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贴子主题:2004婆缪登山总结
Kristian

2004婆缪登山总结
攀登过程
27日徒步,从两河口开始在河的左岸逆流上行,寻找上山小路,傍晚返回日隆镇;AM4:30-PM6:30共徒步40余km;淋雨,甚冷;晚上有月晕;

28日开始登山。徒步到木骡子;2匹马运5个包,向导代大哥和他的一个晚辈亲戚和我们同行,由于马上就要到长假,背工开始紧张,价格也上涨。天气很好,AM8:30-PM1:30。扎营,下午天气很热,木骡子有很多游客,可远眺骆驼峰;

29日上山。早上天气一般,有雾且空气寒冷潮湿,此行有3名背夫。AM9:30出发,过河流上的独木桥,Suunto显示海拔3550m,一路一直沿沟谷的右侧之字形曲折前进,坡度较大,上升快。约PM1:30到达山坳里的营地,海拔4100m,后来用GPS测量为4250m。下午建营休整。

30日寻找继续向上的路。AM11:30从4250出发,向东南山脊的坳部方向侦查前进。约4:30pm到达4600m,这里有一条明显的斜向裂缝通到东南山脊上。岩壁前有大量滚石堆积,看来这条路线上有一定的客观危险。5:00pm左右开始下撤,岩石质地非常坚硬,用手钻打一个6mm rivet孔用了很长时间。下撤路上天气开始变坏,有雾,未找到上来的路,伍鹏丢失了水壶,约6:30pm开始下雨,雾散了一下,才看到营地的帐篷。晚上有雷电,红色的闪电好像就在帐篷周围发生,很恐怖。

1日早晨有降雪,雪量约5-10cm,约到中午4名民工上来,带来了bince的信,天气不乐观,决定下木骡子待机。下撤用了2个多小时,顺利见到队友,很高兴。晚上气温开始下降,在木骡子牛棚吃烤肉。

2日全队上4250营地。留了部分装备寄存在牛棚,带上去一顶帐篷。全队状态不错,很快到达4250,临时决定向4600运输一次,我感觉身体比较疲劳,留在4250休整。下午的天气非常好,但山坡上的残雪影响行动,运输队到达了大约4500的地方。5:00pm呼叫运输队下撤,约6:30pm返回。晚上开始变天下雪。

3日天气恶劣。清晨积雪10-15cm。白天继续下雪。傍晚天气突然转好,至8:00pm可看到满天星斗,但至11:00pm又变差。全天都在营地待机;

4日天气继续很差。经商议决定上去把物资撤下来,全队行动。11:30am出发,到达4500米的地方,是一片宽100米左右、约20°的斜壁,由于连日降雪,山脊上的积雪、冰块和碎石混合着从岩壁上冲击下来,无法继续前进。约2:00pm返回4250,临时决定bince等直接下山,稍休整于 2:30pm下山。山谷中雾很大,能见度低,山坡积雪路滑,有一定的困难。晚上继续下雪。

5日继续待机一天。天气差,在营地可看到4500斜壁的下面仍然有大量的冰雪碎石流下来,在这样的条件下,上4600是不可能的,而我们完全没有天气的预期,所以决定结束本次登山活动。

6日上山撤最后剩下的装备。在山上住了这么多天,适应比较好了,很快到达装备存放点,把我们的纪念铜牌和bince的Vodka酒瓶(我一直建议用二锅头更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留下。连续几天的降雪使气温比较低,积雪融化慢。固定的10.5mm白绳上积冰,上升器有时都会打滑。下山我们的所有物资和垃圾总共装了3个包,我们背2个下去,明天请背工再运一个。我和伍鹏的路感都不是太好,下山过程中多次迷路,于4:30pm到达木骡子。伍鹏直接徒步返回日隆镇,召集明天运输大包的人工和马匹。晚上气温较低。

7日。出沟。从早上开始天气转好,气温比一周前的晴天略低,心情无比郁闷。天空有少量云,但是婆缪的东壁山坳里(我们的营地所在地)一直有云雾笼罩,直到下午时分才完全散去。由于连续降雪,幺妹北壁发生了一次雪崩,甚为壮观。10:40am(?)背工代大哥上山,12:40返回木骡子,速度确实比我们要快的多。

8日。回成都,晚上见到月之翼和mh。9日上午T8,10日返回北京。
费用:

经验教训
天气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由于受假期限制,时间上没有太多可以选择的余地,进山之前也没有看天气预报;但客观说,整个天气状况在这个海拔上是属于比较轻松的,如果选择攀登冰雪路线的常规山峰如骆驼峰或羊满台是可以不必空手而归的。但是由于这条路线本身的特殊性,遇到客观环境的一点变化就使攀登无法进行下去。

自身能力不足,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虽然攀登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天气和时间,但是能力问题(包括经验)仍然存在。整个攀登过程中,唯一有少量技术要求的4500-4600路段上,攀登进度缓慢、路线选择欠合理,技术操作效率不高等问题暴露出来。另外在高海拔身体机能下降,是否能发挥出部分攀岩水平仍然是个未知数。平时我们在文字、照片、影片中看到、并想模仿的的高海拔技术攀登,包括器械攀登技术、严酷环境下的攀登,距离我们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攀登方式(决心)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在准备这次攀登活动时,曾经有轻装快速和围攻两种不同的打算,但最终准备则介于两者之间。人员假期有限,不能在山上呆太长时间;先期我和伍鹏带上山的食品比较简单,不利于长时间坚守;路绳的数量对于围攻来说太少,对于轻装攀登又太重;带的东西没有充分精简。

对于我自己来说,以前从来没有尝试过未登峰或新路线(指高山的),虽然比较相信自己的技术能力,但对线路选择、难度判断等重要能力比较欠缺。从比较保守的态度出发,我对婆缪的攀登成功不抱多少希望。实际攀登的状况比我的预想要好一些,至少在山脊以上的技术路段之前,没有遭遇什么困难;山峰的难度到底是什么样的,仍然是一个未知数,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强烈期待下一次的攀登尝试。

下次攀登计划
时间上应仔细挑选。登顶至少需要一个4-5天或2个不连续的2-3天的好天气窗口。白天的气温应在10C以上。从目前的经验看,除了冬季,春夏秋3季都比较暖和,整个5-10月不需要羽绒服,但气候都没有冬季那样稳定。具体的天气规律应该和当地人了解。

尽量避免长假期间活动,可降低马匹和人工费用。

从提高成功率的角度看,围攻方式是较好的选择。但是在大的团队中,由于个人能力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最终有机会登顶的只能是少部分人,或者只有一个结组。这种传统的登山方式要求参与者认同这一理念:即以队伍中有人登顶为最高目标,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安排队员向上,但不再追求全员登顶。

由于运输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全程固定路绳。如果参加人员在3人以上,应分成2个结组,先后行动。这样在山脊上的营地可能容易解决一些。路绳的数量估计在300-400米左右,结组绳建议为每个结组2条8mm半绳。

直接在4600设立BC,bc旁边的岩石流水可砌一个小水坝,提供足够的生活水源。应考虑上方山脊的落石危险;

固定路线绳至东南山脊上,便于在山脊肩部建立C1营地,预计C1高度为4900-4950米。其中坳部高度约4750米,沿山脊再上升150-200米;

C1营地建立在东南山脊第一岩壁下,这里预期是第一个比较大的技术难点,可采用固定路线绳的方式通过,如果白天不能完成工作,可下降回C1,次日继续;

C1的用水是个问题,可能需要从BC向上运输(坏的情况),或者有融水(好的情况);预计C1至少需要住2个晚上:到达C1(第一夜),修路通过第一岩壁降回C1(第二夜),从C1出发突顶;

通过第一岩壁后高度大约还有300-400米,此后路线更为陡峭,且无明显可以搭建帐篷的地段,基本上需要全速突击,同时面临第二岩壁的技术难点。第二岩壁高度可能在1-2pitch之间,如果能迅速通过则登顶成功可能很大;或者可以考虑绕过第二岩壁从东壁或南壁上;如果前两种办法都不可行,可能就需要带露营袋,强行攀登通过技术难点后在山脊上露营过夜。

训练重点
体能训练:从本次攀登看,伍鹏表现了较好的体力状态,这和他的系统训练是分不开的。这座山的路线陡峭,对单纯的行走能力要求不高;但是在高海拔下进行技术攀登的要求相对较高。我自己的感觉是,在高海拔身体运动能力明显受限,特别是力量耐力退化的厉害。下次攀登,我的建议是,至少应该达到每天 5000-8000米的长跑训练量,强度应保持在120-140HB/min,主要强化心肺功能;同时要求提高上肢力量,特别是低于个人难度极限的长距离攀岩的能力。

快速攀爬4-5级路线的能力:在不太难的长路段上进行快速、高效的攀登,是高山攀登的重点。由于北京目前尚未开发出类似的路线(beginner勉强算,但是长度太短,而且后面的路线走向错误,进入了死胡同),使这方面的训练成为欠缺。现在考虑可能的开发山区主要在云蒙山和雾灵山,或者怀来的鸡鸣山(通往小五台的路上可见),它们都拥有足够长且角度不太大的岩石路线。


jane
"少应该达到每天5000-8000米的长跑训练量,强度应保持在120-140HB/min"

这个强度还远远不够,Mark Twight 说了(in his famous Extreme Alpinism),应该在85-90%的最高心率下锻炼2小时,为啊尔卑斯做准备。他的那本书真的不错,专讲如何为big alpine climbing作体力,心理和技术准备。

距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强度和持续时间。我去Rainer之前见天跑半小时,整个过程保持90%最高心率。

自由的风
甚好。
我也正准备写点什么。感觉,作为一次攀登,比较失败,但作为侦查,收获很大。由于队员迟迟定不下来,本次攀登受很大影响。其实,9月29日如果将营地强推上去,至少上到5000米左右还是很有希望的。
但这次至少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努力了。我强烈期望下一次报仇。
另外,算一下账目。免得日子久了忘记了。
我今天刚刚到深圳,还在重感冒中。比较郁闷。

Kristian

项目 金额 付款人
火车票(北京-成都) 430+430 王茁
旅馆住宿 40 王茁
汽车票(成都-日隆) 44.5+44.5 伍鹏
成都室内出租车票、晚餐 30+20+70 伍鹏
长坪沟门票、资源费、押金 70+70+48+50 伍鹏
观光车票 40+40 伍鹏
28、29日马匹、背工 240+200+300 伍鹏
1日背工 400 伍鹏
2日背工 200 伍鹏
7日出沟马匹、背工、车费 120+100+50+80 王茁
住宿 210 王茁
汽车票(日隆-成都) 50+50 王茁
旅馆住宿(小观园) 100 王茁
火车票(成都-北京) 505+505 伍鹏
气罐(实际消耗3个) 75 王茁

裂缝
好。
第1、2岩壁的高度有多少,角度多大?其他地方都是缓坡吗?

自由的风
深圳雨人拍的婆缪图片一副。左侧东南山脊上可以清晰地看见两处陡壁。那是我们下次需要克服的难关。他们拍摄的高度不低,在我们上到的最高点之上(从东南山脊的凹部可以看出,我们还没上到凹部呢),可以大致估算出两处陡壁的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度。很有价值。谢谢雨人与litour!
http://forum.doyouhike.net/ut/threaded_show.cgi?tid=107941&pid=1502197&age=30&bpg=1
文章连接

此主题相关图片

雨人
木骡子

上传的附件已被下载 16 次

freewind
40   40   
44.5      44.5
44.5      44.5
30       30
20       20
70       70
140      140
48       48
50      50
80      80
240      240
200      200
300      300
400      400
200      200
120   120   
100   100      
50   50      
80   80      
210   210      
50   50      
50   50      
100   100      
1010      1010   
75   75      +
------------------------------------
3752   875   2877   
total   kristian   freewind   -1001
没有计算北京-〉成都的车票钱,因为已经结清了(9月24日在西站结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1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贴子主题:看看日本疯子山野井泰史Yamanoi Yasushi
Kristian
http://www.alpinist.com/climbing-notes/note/10027/

airfox
惊心动魄...可以拍成Touching the Void的第二部的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1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贴子主题:我们要出版<<登山圣经>>,新版的,
花皮瓜
我好高兴,跟台湾说好同步出版,买了Mountaineer的版权,我想找大陆的人自己翻译,不想用台湾现成的,现在他们没意见,我就开始发愁,4月份以前翻译完,我能找到那么有质量的人吗?
其实可以参考盗版的那一本啊,应该不难,一个人也不够,干脆一群人一起来吧,先找朋友呗.
稿费7美金

迷路C2
俺E文巨差,正在准备四及考...还是看译本吧

自由的风
如果你不可以读英文,你的世界与视野就小了很多。
7美金/千字的稿费可挺低的了。10年前差不多。

jane
那书上的插图最要不得,画得真难看,

大陆台湾两个版本,就象是录一首歌曲,美式英文唱一遍,再英式唱一遍。

不如往前跨一步,把 Mark Twight "Extreme Alpinism" 译出了吧。

大家都朝技术型登山发展,这可是教科书哩!

It is uncool to follow other's foot step. Be the leader , man!

砾岩
要翻就干脆翻本新的吧。

Kristian
极限高山可不是简单的“技术型”,依我看,那玩意真不是一般人能玩的。
这几天一直在看,真是不错,很多观点是很新颖的。我给书包了个书皮,但是翻的多了,还是会变旧,希望伍鹏回来不要锤我。
现在时髦的东西我们还赶不上,这个冬天看看能不能整个mixed路线,另外要练练寒冷天气下攀岩和aiding的技术,积累些经验,我在这些方面基本上就是空白,争取明年回婆缪再尝试一把。

woodhead
台湾版本的翻译不错啊,文采不错,翻译也还准确,只是一些名词跟大陆不一样。

我感觉,让大陆的人翻译,或者一群人翻译,质量监控恐怕比较困难。

mh
我最多能帮助校对一下.其实把台湾的版本转换为简体然后查找/替换一些词就不错.

jane
老K, 这不是什么赶时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是玩票的,但向高手学习,提高很快,我根据自己的条件挑自己适用的 (简单的,力所能级的,而不是照搬招抄。

花皮瓜
我已经放弃了,没人翻译,质量我也没什么信心.就用台湾翻译稿顺一下技术用语和文字吧.

mh
和以前只能买D版的情况相比,这已经是很大进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1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贴子主题:小贾发的四姑娘山攀登图片,棒!
自由的风
http://forum.doyouhike.net/ut/threaded_show.cgi?tid=114428&h=1&bpg=1&age=30
刃脊上确实险峻!可惜这厮忘了怎么使用我们的“攀登着相册”,我让他抽空整过来!
棒!

Kristian
确实棒!
路线在山脊下的部分不是很难,不过山脊上的暴露感真的是很强,得有把子胆量才成。

mh
主要不是靠胆量,是靠很多练习后雪上攀登的把握。雪上攀登的技术和保护与岩石、冰上很不同。很多岩石和瀑布冰上的高手

站在60度雪上不敢动弹(他们会说那是80度)。熟悉后很多吓人的地方不但是可爬的甚至是相当安全甚至是惬意的。

这个山脊确实很漂亮。这次攀登最大的意义大概是告诉国内有心技术登山者,技术登山的技术课程的内容大概是什么样子。虽

然我估计以前爬雪笼包、雀儿山等已经遇到过相关情形,但以生动形式这么广泛地演示出来这是第一次。

远山的影子
感觉有点惊心动魄,mh说的有道理,可能根自己的攀登经历有很大关系。

woodhead
漂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1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主题        大姑娘峰登山手记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0-05-11 00:00:00

今年五一放假时间长,非常适合出外登山远游。原来的计划就是登一座雪山,学习积累登山知识和经验。我为了这次行动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包括采购了价值不菲的高山帐和双层靴,利用春节后为期不长的冰冻期进行了两次冰雪训练,并在坛子里和朋友们学习讨论了一些技术问题。冬春期间的一系列活动,密度较大,对维持身体兴奋性和积累高寒地区行军宿营经验都有积极作用。最初的目标是青海玉珠峰,但由于很多因素未能成行,主要原因是队友的问题:我比较倾向于和水平相近、知根知底的队友行动,对彼此的能力比较信任,避免由于水平相差太大,造成互相拖拉。由于年初上太白的两名队友都因故不能出行,我认识的山友又不多,一直未能确定行程。后来辗转听说四川有一队前往雪宝顶,经和山友李发财联系,得知目标是四姑娘山的大峰,活动本身是川登协组织的一次普及性商业登山,由北西兄所在的青年队作高协。经了解,山峰基本没有什么难度,景色优美,进山、宿营和攀登较容易,攀登周期短,设备要求也不高,不需高山靴和冰爪。总之就是适合培养兴趣、普及登山文化,对于积累高海拔经验也不错。从登山硬件上来说,我基本对自己的体力比较有信心,但欠缺的就是知识和经验,特别是北方的条件决定了欠缺高海拔经验。登山者必须面对的高山反应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我决定这次一定要体验一下。我的朋友张和我同行。

1、准备工作:由于从李处得到的信息,我们没有携带大量的技术装备,只带了长短镐各一只,雪杖一对,张没有什么冰雪经验,我们约定如果需要运用技术攀登,他就放弃(从安全计),因此只有我带了一副冰爪。此外还有5米1'扁带。

对川西的气候不了解,于是我们按照一般登山所需的衣物准备,计有每人羽绒服一件、防风雨外套一套、保暖层一套(我一直比较倾向于细毛线衣裤,因为毛织品湿了也保暖,同时好的Fleece太贵,大几百元),我带了两套CoolMax内衣裤,除了自己身上穿的,由于张的装备较简陋,准备不时之需。袜子鞋垫手套若干,我一直坚持带两双毛袜,后来的烂泥地和雪地里,潮湿的情况下保暖性能很好。

食品主要还是方便面、火腿肠和榨菜,考虑到如果请向导,当地为回藏聚居区,又带了一部分清真食品。在成都休整采购时,发现有一种方便米饭,真空铝膜包装,用热水烫软即可食用,体积小、分量足,可以调剂伙食,比较适合登山携带。又准备了一些零食,包括糖果、茶叶和维生素泡腾片后者的口味不错,主要补充水溶性维生素BC族,至于油溶性的AD,时间短就不考虑了,如果长时间,可以用鱼肝油。以前有时上山由于缺乏维生素,我的手指甲会发生开裂,这次没有出现。这种泡腾片的价格也比一般的“善存”和“施尔康”要便宜的多。食品在上山前仔细衡量过,按照3人3天的分量,因为我在这个方面上总是出问题,上太白的时候,险些发生食品短缺,没想到这次却又带多。由于适应性的问题,我们在山上的胃口远远不及平时,体力消耗很大,但并不觉得很饿,吃一点东西就饱了,这些食品直到回北京还未吃完。回想扛着三大口袋食品,在山道上艰难前进,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药品按照一般的常备药准备,由于在高山上没有足够的医疗保障条件,不可能发生疾病后治疗修养,所以我们的药品只准备应急的分量,一旦伤病严重,就下撤求医。由于上次在3300米出现头疼,这次又准备了阿司匹林和利尿剂,以备严重高山反应时使用。为了对付运动伤害,我一直备有强效止痛剂,“贝可芬”,直接作用中枢系统,我以前受伤时使用过,比较有效,但好象会影响一些运动协调能力。

根据李的信息,山上气候较复杂,一直有降雪,但建议一般双层帐篷即可,因此没有带我的假VE-25(5Kg),后来带上的EuroHike一直用在BC,基本没有问题。

临行前从网上找了一些关于四姑娘山的资料,但主要都是关于三条沟的旅游信息,关于登山的气候、路线、营地情况的信息则基本没有。考虑到此行肯定要请向导或跟青年队,也就放心上路了。

2、行程:
4月26日晚自北京出发,7次特快11:30PM,28日7:30AM到达成都。按照李的指导,55路车到新南门大桥,很顺利地找到了新南门旅游客运站。这里开通了许多旅游专线车,包括去四姑娘山的、海螺沟的(贡嘎山冰川公园),以及乐山、娥眉的。票价比西门长途车站的公交车稍高,但考虑到车况较好、也不会出现为了多挣钱故意卖重票的情况,决定还是在这里乘车。

然后安顿自己。找到那个著名的交通饭店,就在车站西面一点。侃侃价,不甚满意,于是我们自己找旅店。从车站路口向南大约200米,路东(左侧)是川农大的招待所,三人间每床¥20,比“交通”便宜一半,于是入住。

然后和李在他的“大山”见面,大家在一起聊了一会,了解了山里和此次活动的大致情况。李很热情,指导我们到达山下后的联系方法。

下午到后面小巷的网吧上网,却意外看到绿野朋友EosKiss(我们曾一起走过风雪小五台)的消息,他比我们早几天到达,好象攀登的难度较大,使我的心情蒙了一点阴影。

29日8:30AM从新南门汽车站出发。车上人不少,但除了我们,都是旅游的客人。天上飘着零星小雨,空气清洁湿润,气温约10C,穿一件防风雨外套就很舒适。

经汶川、都江堰,一路溯水而上,进入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由于降雨,水量大增,沿途可见峡窄滩急处水势磅礴、白沫横空,舒缓宽阔处碧波涔涔、温柔妩媚,周围的山峰被似云似雾的水气笼罩着,车窗外浮动着蓝灰色的空气,使人昏昏欲睡。景致不错。

约11:30AM到达卧龙保护区。在这里我们遇到此行第一件不顺心的事:拦路收费者,尽管反复强调我们是去四姑娘山的,并非在卧龙游玩,对方仍然坚持要我们交纳“保护区管理费”,一副“你说你理、我不和你讲理”的劲头,全然不顾毁坏执法者形象,争执到12:30PM无结果,为不耽误行程,讨价还价到¥2/人。此事后来见诸报端,估计又有一大批人焦头烂额不提了。

1:30PM到卧龙镇停车吃饭。我们又见识到当地百姓挣钱的绝技。听到我们的普通话,饭店老板毫不客气地报出饭菜的天价。我们最后以饼干充饥了事。

约4:00PM到达巴郎山口,此处海拔4450m,上升过程中,因为我们一直坐在车中,没有体力消耗,并无明显不适,只是脸上发烧,心跳有点快:此时为80/分。一路测试自己的心跳,为了掌握身体情况。车到山口停了下来,外面天色阴沉,风卷着霰雪在空中飞舞,气温在0C左右,公路两侧的山坡有些地方的积雪已经厚达1米,这种气候和雪况将使攀登非常困难,见此情景,我对登顶的信心更加动摇了。

车子半天还没有开动的意思,我们于是下来适应。气温较低,我就围着车子来回打转。突然一阵骚动:是我们车上的一位30多岁的女乘客下车走动,突然高山反应急性发作,瘫软在地。大家急忙将她抬进车厢,病人并未昏迷,但脸色发白,身体瘫软,手掌冰凉,似乎应该是缺氧引起的代谢缓慢、能量不足,邻车的几位小伙子也赶来急救,拦了一部过路的检察院轿车,将病人急送下山。再和几个小伙子搭话,看他们的装束,清一色的Ozark,显然也是登山的,却不知就是川青年队的朋友们(后来才认识)。

车子迟迟不开的原因终于找到了:发动机泵油系统出了问题。当初还认为车况会比公交车好呢!好在是柴油车,用了个吊桶“打点滴”,维持着不到20km的时速,更重要的是维持气刹的压力(随后的路可是下坡啊),慢慢腾腾地向山下挪去。

夜色似乎没有尽头,乘客们开始抱怨,到后来大家都厌倦了,直到眼前出现了一片灯光,到达长坪村了,此时已过了8:00PM。

在一篇喧嚣忙乱中,大家各自安排自己的归宿。很幸运,我们顺利找到了李介绍的联系人“庄主”严刚和马二哥(向导)。报出李发财的大名,对方的热情几乎让我们吃不消了。晚饭时我们向向导介绍了自己的计划,马二哥也介绍了山上的情况。按照他一般的行程,登大姑娘山只需要两天时间:第一天就可到达突击营地、第二天登顶并返回长坪村。村子的海拔为3200,呵呵,2天之内上升下降超过2000m,比较具有挑战性!

正聊天时,路上碰到的几个小伙子进来了,经主人介绍,原来都是发财的队友:川青年队的朋友们。他们讨论着进山的事项,我们旁听。由于此次活动面向普通消费者,很多顾客没有登山或户外活动经验,他们的强度订的较低,4天完成行程,如果体力不支,可以参加游沟“收容队”,整个计划还是比较完善的。我们仔细考虑了自己的情况,包括适应性、安全问题,最主要的还是登山许可的问题,决定跟随川青年队的大队人马。

由于来的游客非常多,严庄主的地盘已经非常紧张,我们在二楼的饭厅内铺地席、钻睡袋,度过了高海拔的第一夜。

30日:D1
睡眠不错,说明基本没有受海拔高度的影响。

8:00AM.天气非常好,一扫昨日的阴霾,天空湛蓝,但是云很多,移动较快,说明局部小气候还是非常不稳定、多变的。阳光灿烂,气温较高,此时应有5C,由于昨日降雨、雪,使地面非常泥泞。远处的山峰积雪,在阳光下反射出刺目的光芒,还不太看得清四位仙女。

收拾好全套家什,我的BigPack 70背包重约23Kg,张的vauDe65也有18Kg。我们和队伍回合,队伍庞大,有30多人,青年队员们东奔西走,忙碌运输的马匹、组织队伍行动等事项。正式的顾客都是轻装,一般只携带贴身小包,食宿装备都是马匹运输。许多人聚集在一起,看得出来,有些人有户外经验,而大多数则是新手,要照顾这种没有经验的攀登者,确实非常辛苦。

因为我们的目的是检验自己的登山能力,所以自己负重。

大约9:30AM,开始攀登长坪沟和海子沟之间的山脊延伸部-锅庄坪。出发处就在村口桥头(未过桥进村)的右侧(东)。

10:00AM 登上锅庄坪,高度3435m,200多米的高差就使队伍拉开的非常远了。我一直对队友的选择比较在意,但此次和张的搭档仍然暴露出两人存在较大的差距。去年国庆,我们和阿知曾一起走过小五台,那时各人之间的体力和能力虽有差距,但并不明显;而经过这半年时间,差距拉大了。我站在小路的尽头,向下看,发现张的节奏已经紊乱了。看来今天对我们两人都将是艰苦的一天。

上到锅庄坪,我第一次见到了牦牛群,形体没有家牛那样大,似乎性情也很温顺。他们在山坡上悠哉游哉的觅食,人群走过,一付很恬静和谐的场面。

在坪上如果天气好,可以直接看到四姐妹。但我们稍事休息即匆匆赶路,没有余暇驻足。

沿坪上小路向东北方一直前进,此处基本都是草坪,中间有游人踩出的山路。这里的山坡面向东南侧,可能由于向风坡的原因,没有大的树木,因此地面的积水蒸发得较快,道路情况良好。前进一段距离后,道路沿山麓转向北方,这里的树木就茂密得多了,林间道由于降水,加之被马匹踩过,道路泥泞,影响行进速度,同时浸湿了我们的登山鞋。

接近1:00PM时,大队休息午餐,午间气温较高,约12-15C,天气仍然晴好。

半小时后继续前进。由于我的队友负重行进的速度很慢,我们两人已经落到队伍的最后。带队负责人蒋峻(后来我们都叫他“蒋队”)本着对队员负责的原则执行殿后任务,一直陪我们走在最后(虽然我们不是正式队员)。大家走在一起,自然就聊起登山来。从那次不成功的“成都第一峰”到这次规模较大的商业组团,以及成功地获得Ozark的全年赞助、和实力强大的西藏队建立技术协作关系,川青年队在民间登山运营上确实开辟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加之四川在登山地理上的天然优势,他们一定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约2:30PM到达当天的宿营地“老牛园子”。这里是濒水的一大片草坪,旁边由一座简陋的石屋。营地面积有上千平方米,海拔约3800米,地势平坦开阔,水源充足,非常适合大队扎营。

今天的路程虽然较长,但道路清楚、不会迷路,上升高度也不高,整体强度并不大。蒋队介绍,从明天起,道路坡度就要提高了,开始比较正式的上升。我们把今天的营地称为本营。

随后是扎营、做饭。大队准备的物资非常充分,居然携带了青菜水果(好奢侈)。看来为了照料这些“爱好者”,青年队员们是煞费了一番心思的。我们的食品也带多了,不过登这种雪山,无法预料的各种因素都会拖延时间,甚至被困营地,从这个角度考虑,多带一些食品是必要的(只是我们带得太多了,呵呵,痛苦啊)。

宿营条件非常好,这里用地钉很牢固。青年队带了大量的本营帐篷,我们两人住在自己背来的3人EuroHike里,也很宽敞舒适。

溪水就在营地旁边,甚至有女队员在水边梳洗打扮起来。流水很纯净,我们加了消毒片(从味道上判断,就是漂白粉)后就直接饮用了,未经煮沸。由于这里有大量的动物,主要是牦牛和马匹,环境中排泄物较多,饮水消毒还是非常必要的。在这里提醒大家,营地位于山谷中间,距离水面不高,如果夏天山上积雪融化、山洪爆发(不清楚是否有这种可能性),可能会威胁营地。

4:30PM,我们正在帐中烧水做饭,天色阴沉起来,然后开始下雨,气温下降。随后转为小雪,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晨。由于张的体力消耗较大(自诉行进时心跳达到130次以上),烧好明天早饭的热水,我们较早休息了。隔壁帐篷的朋友们还在兴致勃勃的聊天娱乐。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上到高海拔后第一天夜里是比较容易适应的,但第二天就有可能出现问题。如果张今晚休息好,明天应该能够继续前进。

前半夜每隔半小时我就起身敲打四壁的积雪,积雪滑落到外帐底部堆积起来形成雪裙,使帐内温度较高,甚至稍微有一点气闷。

5月1日:D2,全天阴。

6:30AM就醒来了,探头出去看看,地面的积雪有5cm厚,有风,能见度只有百米左右。这种气候下,大家都缩在帐篷中不愿出来,倒是随队的马夫漫山遍野地捉拿他们的马匹(这些马也吃了不少风雪之苦)。

到9:00AM左右,风雪基本停了,但云层依然很低,能见度和气温略有回升。大队都基本吃过早饭,钻出帐篷,讨论今天的计划。有几位放弃继续上升,决定在海子沟里游览(他们甚至要骑马游览,呵呵)。由于冲顶的人数减少,因此决定只携带少数高山帐上突击营,大多数本营帐篷(包括我们的EuroHike)就留在BC了,这样昨天紧张的畜力就有所缓解。张已经和我商量好,为了节省体力,如果有多余的马匹,不再坚持自己负重。于是我们等所有的装备都上了马背,果然还有富裕。以¥70谈好到达今天的营地,我们跟随着队伍出发了。

出发时已经接近10:30AM。我们仍然是在队伍的最后,仍然是蒋队陪着我们殿后。他的素质不错,也比较有经验,刚开始没有带眼镜,走了一段距离后,他对我们说有点粉红雪的感觉,就赶快将眼镜带上了。(粉红雪是由于UV刺激眼睛引起的)。

今天的路程是要先回头走上一个山包,正常路线是沿山麓以之字型向北方上升。由于我们出发最晚(等马匹),蒋队决定直接直线上升。我们沿着约30-40度的雪坡直接向上。由于气温较高,雪略微有点湿,未冻,并不滑,我们拄着雪杖和长镐,很顺利的前进。能见度仍然不高,我们看不到大队,恐怕拉开距离,于是不停赶路,直到走上面向正北的山坳,才看到大队的后卫。从这里应该一直向北。

12:30PM:队伍再次发生了分化。随队的华西都市报女记者体力消耗较大,青年队员何平和另一名男记者停下来照顾她。我们在这里追上大队。这里的坡度相对刚才较缓和,我加快了脚步,走到大队前面去了,张仍然在队伍的中后部移动。

约1:00PM我们到达一处有水源的平地。地面积雪较厚。马夫不肯再走了,说这里就是以前日本人登山的最后一个营地,再向上也没有液态水了。队伍坐下来休息。

张跑到我面前说,出现了“粉红雪”,我很诧异,因为他的眼镜是BluePoint的抗UV镜,不应该出现问题,我摘下他的眼镜看了看,原来是因为这种镜片是棕色的,略微发红,由于刚才蒋的说法,使他心理不太稳定。

大家又讨论进程。有一些人决定下撤回BC,连同我们俩,共14人继续前进。说服马夫将装备再向上运一段距离。

我走在队伍的前面开路,这里有的地方积雪较深,人走会陷下20cm,而有的沟壑被雪覆盖,马匹会完全陷进去。马夫和蒋队在一起讨论着,到了有沟的地方就发动大家一起将雪踩实。在高海拔以自己的固有频率行动并不累,而一旦打乱这个节奏并用力,如我们踩雪坑的时候,呼吸和心跳马上局促起来。我掉过头来看队伍,心里猛的一颤,记得一个多月前曾做过一个梦,具体的内容不清楚了,但那副场景与今天是如此相似:阴沉的云层下,白雪皑皑的山坳中,一队人马在风卷的雪雾中向前缓慢的跋涉。我努力地回想最后的结果,想印证我的登顶之路是否顺畅,却什么也想不起来了。事后回想挺好笑的,但我知道这决不是幻觉,因为我的身体状况非常良好,但是置身于自己从未到达的雪山,确实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特别是在这种灰蒙蒙的看不清前路的环境下。

约3:00PM终于到达ABC,海拔4300米。面对的就是著名的“垭口”,垭口是通向大峰的必经之路,其下是一连串30度到45度的乱石坡,此时的乱石坡掩盖在积雪下面,似乎攀登起来很容易。

ABC是一小块相对平整的雪地,可以扎5、6顶帐篷。队长点名、分派了各自的帐篷。我们两人和何平共用一顶2人的高山帐。将雪地踩平,帐篷支好,这里地钉就不好用了,用石头压是一个办法,如果带雪锥是最好的。大家钻进去,才觉得前一天的本营帐篷真是休闲啊!

在这里只能化雪烧水。高山上的雪相对纯净一点,化开后沉淀的颗粒并不多。张的胃口似乎不错,吃了一袋米饭,何平只吃了半袋,看来他有些不适,后来他折腾了整整一晚(我睡得沉,并不知道,张好象被他闹得很惨。)

我的胃口很好,吃了一包方便面。我的状态保持的也不错,直到现在没有什么高山反应。为了预防,我还是喝了很多水,但由于气温一直较高,走路出汗多(我只穿了一条Coolmax内衣、一件不吸汗的化纤衬衫和防水透气风衣)脱水很严重,尿液很黄,并且鼻黏膜破裂,出了很多血(都是俗称的“上火”症状)。

从傍晚又开始下雪,并伴随有较大的阵风。除了担心气候和雪况,我又多了一层隐忧:ABC设在4300m,距顶峰还有1000m明天能够来得及登顶并下撤吗?

带着这些疑问,进入了睡眠。为了攒足体力,我甚至取消了每半小时的例行扫雪。

5月2日:D3。晴转阴,山顶有小雪。

早晨醒的早,主要是因为心里有事惦记着。感觉帐外比较亮,胡乱穿好衣服、拉开帐门一看,居然是个大晴天!气温较高,约5C。无风。

张没有休息好,他决定等等看,如果状态好,再跟我们的队伍。

何平翻来覆去地呻吟,自诉头疼,可能是昨天下午扎营时风吹感冒了。给他一片百服宁,使用后称感觉好多了:我猜是心理作用。

约8:30AM,匆匆吃过早饭,带上一壶热水,和大队出发了,今天2人留ABC,12人上顶。

由于阳光充足,雪面上反射的光线非常强烈,每个人都用防晒霜把自己抹成大花脸。考虑到山顶可能有较大的风,加了一件毛线衣(前几天一直没有用到)。

由于队员实力的问题,我和蒋队轮流开路。通向乱石坡的山坳开始比较平缓,积雪下地貌比较复杂。长镐有时会直没至镐头,我陷入过几次深雪,可能下面是石缝,都是直没大腿,成骑坐姿势。用带阻雪环的雪杖行进还是比较方便。开始爬坡后,角度较大。有时雪面上有许多细细的痕迹,那是一个个小雪球滚落划出来的(我们戏称“超微型雪崩”)。在这里并不担心,主要是因为雪量很小,远远不足以形成有害的崩落。

约10:00AM登上“垭口”,海拔4800m。翻过垭口,则是通向大峰的西坡。从这里向北可以看到3座毗连的雪峰依次向天外延伸,尤其是最远的幺妹,峻峭挺拔的身躯跃然云层之上,竟是如此艰不可攀。此时尚无暇他顾。因为面前出现了第一个堪提的考验:大峰顶在我们的右前方,需要向右横切一个20-30米高差、长度约百米的40度雪坡。这个雪坡较宽,看起来雪量也比较大,而路线左侧(西壁)则是60度以上的山壁,下面深不见底。大家聚齐以后,蒋队宣布了纪律:拉开距离、脚步放轻、禁止喧哗、快速通过。如果发现自己身边的雪板发生流动,应立刻面向山坡用镐或雪杖固定自己,同时双脚踏步、将脚下的雪层踩碎,避免下滑的雪板将人带下去。这段路线蒋队开路,大家遵照指示,都顺利通过。

前面是一个坡度很平缓的馒头丘。大家在这里都松了一口气,可以休息拍照。我面向北方,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真的)仰视着幺妹峰。她是近乎完美的三面角锥体(实际上从我的位置只能看到南壁、东壁和西南、东南两条山脊),通体洁白。南壁有一块大的凹陷,使那里呈近似垂直的状态,遍布着诱惑而致命的悬冰川。东壁呈45度角以上,非常平整光滑,象一面巨大的冰雪的镜子,西南山脊锐利如刀锋。云层如同白的薄纱绕着她的颈子。她仪态万方而又冷峻地站在那里,背后是湛蓝的天空、无垠的连绵的邛崃雪山。我的指尖有点发麻,这景象是如此的真实、又如此的虚幻。我幻想亲近她、又自惭形秽,我知道那是非常非常难的梦想;而且我觉得那是有一点不敬。我看着她,感受着那种震撼力,我可以体会一点,为什么当地人民将四姐妹奉为神山。蒋队来到我身边,指点江山。据说81年曾有一支日本队试图攀登幺妹峰,从他们的记录,人们不能确定是否成功登顶了。

我们现实的目标还未达到。大家转身继续我们自己的道路。这次我转到前方开路,走过馒头丘,就是直达顶峰的最后一个山坡了。应该是有很多风化的片石,但同样被大雪覆盖了。坡度在30-40度之间,我为了加快速度,选择了直上。蒋队在后面不时纠正我的方向。

离顶峰还有20步,我坐下来,请蒋队先行。

终于登顶了。11:10AM。这时向北方再望,云层已经浓厚起来,幺妹在赐我等凡人一瞥之后,又将自己藏了起来。

大峰和二姐之间有一条山脊相连,感觉如果想攀登2峰,可以将突击营建到馒头丘上,从这条山脊攀登。不过走这条山脊技术难度相当高,可能需要岩石锚点架设路绳保护。如果2峰顶是硬雪,可能还需要攀冰技术。

SUUNTO海拔表显示4975m,GPS显示5132m,和标准数字5355相差都比较大。不知何故?

拍照合影留念。我将带上来的一壶热水倒出,加上一点雪,大家都喝上一口,缓解一些干渴,同时以志庆贺。我感到奇怪的是,别人都没有带水壶,这怎么登山呢?哪怕游园也应该带上水呀!

高空空气仍然很干燥,我的鼻黏膜又破了,衣襟上洒了很多血,不过我很高兴,天公作美,使我们赶上半天好天气,又得睹4姐妹的芳容。

登顶只是成功的一半,顺利下山才是百分之百得成功。

11:50AM 下撤。

天气已经迅速变坏,起风并且能见度变差。我们沿着上升的脚印下降。有人坐倒在地,就直接向下滑行。

然后是雪崩槽,到达垭口时,我看到张爬了上来。原来他感觉身体状况和天气都不错,就跟着大队的脚印上来了。我们见面非常高兴,但由于天气和时间的因素,上顶已不可能。他的心态倒是不错,以锻炼体验为目标,达到了自己的最新高度,第一天的负重行军恐怕也是前所未有的艰苦;倒是我有些内疚:来的时候,我对他的登顶可能不抱信心,因此行军时给他的压力太大,拖的他体力和精力消耗比较大,如果不是这样,按照一般人的强度,他上顶应该没有问题。

1:30回到ABC。天色仍然阴沉。这时可能由于精神放松,我开始感到疲劳了。在帐内一动不动地躺着休息了20分钟。风卷残云般收拾了营地。今天马夫不肯将马匹带到这个高度,于是所有队员(包括一直轻身的“顾客”)将物资下运一段距离,然后再用畜力。我们俩的包塞好了,估计一下,我的仍有20Kg,张的也有16、7Kg(我的帐篷留在了BC)。今天没有多余的马,首先保证队伍的大批物资运输,我俩需要把自己的东西一直背到BC。好在是下坡,并不太消耗体力。张经历了4800的攀登考验,负重下撤也比较放松。

下撤至山坳处时,发现来时的雪已经都化了。我们追赶大队时的雪坡变成了草坡。寻找路径颇费了一些周折,不过终于顺利下到本营。受到留守队员们的祝贺和欢迎,有热心人烧好了茶水,等待大家归来。

安营扎寨,休整。

5月3日:D4。小雪转多云。

今天是计划活动结束的日子。早晨仍然有小雪。到9:30AM,雪基本停了下来。大家都起身收拾本营。我们两人仍然负重行军。时间比较充裕,走的也比较轻松。2:30PM回到长平村。参加本次登山的商业队员们也都顺利返回,正在筹划晚上的余兴节目(我倒是真佩服他们的劲头,尤其几位巾帼女将,玩起来决不输须眉)。青年队的队员们正在忙着善后工作。我们因为急于回成都订火车票,决定搭当天下午 4:00PM从小金县城发的班车回成都。找到严刚、蒋峻等人感谢道别后,又合影留念。5:30PM坐上了回成都的汽车。

大约 6:30PM,我又在通向巴朗山口的盘山公路上。前面是积雪的巴朗山,车后是连绵的邛崃山。我有点兴奋。我想我会再来的。

0:00到成都。仍然住川农大招待所,不过这次是¥15/人的4人间。

5月4日;车票比较好买,又见了李发财告别。享受了成都正在流行的串串香(涮串)。
5月5日:10:50 AM 8次特快。6日 18:30到京。本次登山活动顺利结束。

3、一些问题:
这次攀登的山峰基本没有难度,可以说属于Hiking类型的;

事先对山峰的情况并不了解,只是由于得到了朋友们的帮助,才使得我们的心里比较有底;

对高海拔有了一些切身体验,自我感觉身体情况不错,自然适应了高度,没有经历相对“痛苦”的过程。对高海拔条件下的体力活动、饮食、休息原则也有所了解;对高山气候和地理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感觉去年冬天的几次小五台训练,有一定的作用。

关于物资的准备,可以说是不成功的。由于当地的气温较高,我们准备的衣物大多都没有用到,包括登顶时我加的毛衣,实际上也没有太大的必要;食品更是“失败”,负重过高,白白消耗体力。

就攀登过程具体讨论:我觉得一般体力较好的小组行动,早出发、晚上天黑的晚(大约8:00PM全黑),合理分配速度和体力,2天攀登大峰(从长平村出发并回到村子)应该没有问题,雪特别大的情况下除外。如果希望攀登2峰,稳妥起见,3-4天也够了。

我还有一个问题,请大家指教,通过垭口后的西壁雪坡,象这种有可能发生流雪甚至雪崩的地段,是否合适结组行动?

我的这篇总结,重点之一是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些路线、气候、营地方面的信息,但由于自己的记录的疏忽,可能其中的一些道路方向会有问题,所以建议大家谨慎采用(好在那里的道路并不复杂,除非大雪覆盖了全部道路,一般不会迷路),还是向导稳妥一些。至于气候方面,局部变化也很大,还是应该充分准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2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        关于四姑娘山的准备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0-09-08 00:00:00

关于四姑娘山的准备

现在是四川的雨季,降雨很多,一定要有好的防雨冲锋衣; 山上昼夜温差大,注意防寒。白天行走时,衬衫+冲锋衣就够了,顶多加一件抓绒或薄毛衣;晚上宿营时会比较冷。推荐带羽绒服,但不是必须的。一般的(非登山专用)羽绒服太重,背着太累。

四姑娘山风不大,一般帐篷即可。不背帐篷也可以住牛棚,象EOSKISS那样。但牛棚位置太低,第二天的行程压力太大。一定要有雪套!!除了雪地使用外,在泥泞的山路上也可以防止鞋子进水。

技术装备对大峰不是必须的。如果保险起见,一只队伍可以带一条绳子。(上垭口和横切时保护)。如果有雪杖可以带上,能剩不少力气。

药品要备足。如果首次上高海拔,要注意高山反映。去四姑娘有个好处,乘车先过巴郎山口4400,然后有降回长平村3200,相当于主动往复适应一次。我后来在山上的时候,一点反映也没有。高山反映这东西,即不要轻视,也不必过分恐惧,保持警惕,不行就下撤。感冒药多带一些,最后肯定会用光。推荐百服宁,对付反映引起的头疼 也比较有效。

大峰比较简单,行程和强度合理分配的话,应该没问题。但是要注意,这种山峰一旦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比如大量降雪、或持续 日照、变天、起雾,她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需要注意的是,过垭口后横切路线,如果有大雪,就可能有潜在的危险。一个是滑坠、一个是流雪。

当地的天气一般是半天好、半天坏,遇到变天一定要小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2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主题        关于登贡嘎,海螺沟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0-09-14 00:00:00

关于登贡嘎,海螺沟


贡嘎的攀登高度相当大,由于BC位置很低,相对顶峰的高差有近4000米,这种高差即使在8000米级的山峰中也是不多见的。贡嘎的攀登难度也相当大。山势极端险恶,气候复杂、冰川活跃。

由于攀登人数极少(中国自57年登顶后还没有人再次上去过,要知道,那时登山可是倾国之力啊),资料匮乏,时隔这么多年,由于风化和冰川运动,山体发生变化,再上无异于首登的难度。我个人认为,如果把山峰分为 ABCDE的难度,玉珠或雪宝顶算做E级(入门)山峰的话,K2算做A+级别,那么贡嘎应该算做 A,而珠峰顶多算做A-或B+。攀登这坐山峰,需要超人的体力和意志,极为丰富的高山气候、地理和攀登知识,高超的现代攀登技术,和大量的资金、装备。说句不好听的,我觉得在现阶段中国的业余登山水平上,登贡嘎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梦想。但是,有梦想才有未来。不妨现在在玛卿、博各达(呵呵,都很难啊)这样的技术型山峰上多多锤炼,在幕士塔格和宁金抗沙这样的高度山峰上培养高海拔经验,也许两代人之后,可以圆了贡嘎之梦。海螺沟倒是不错的地方,既可以饱览冰川奇观,又可以练习冰雪技术。我准备明年找机会去海螺沟转转。

以下转自山美天地论坛。作者xiaobai.
贡嘎是世界极的山峰,虽然高度没有8000米,但是因为处于横断山区,气候潮湿,所以山体破碎,冰川发达.特别是顶部有大冰壁,中国队有一个4人结组就在登顶后滑坠遇难.登贡嘎,要一个组织的力量.费用请你直接和磨西乡联系,四川登协不能指挥当地政府.

远足路线建议如下:

1.从成都西门到泸定,每天都有无数班车,30元左右.可沿当年红军进攻路线反向远足到磨西,40公里.是沿大渡河走的.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在河上过各种铁索桥,极端恐怖.

2.可在泸定前面猫子坪下车,走国一个铁索桥(极端可怕),15块搭小巴到磨西,这时候你有2种选择.1.在磨西起码去海螺沟,估计80元一天,可洗温泉和看冰川.是个旅游地.2.继续往前9公里,给司机说去燕子沟,可在小村屋檐下露宿,爽,吃蘑菇饭,燕子沟人迹罕制,10块钱给护林人,往里走,记住往左边,1天到达冰川,是登贡嘎的竟山路线.你可以爽爽地野营.出山后,可以再猛一吧,给当地人说要走去康定,他们会谣指一个山口,4小时到,沿山坡经过毛纺厂.这是没有公路前老乡进程的路,估计很棒.从康定往丹巴,小金路线下回分解.

安全第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2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        太白登山总结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0-02-23 23:02:23


总体上,气候和道路条件都不错,由于以前的前辈和现在的山友帮助,资料收集和请向导、定路线进行的也很顺利,在此感谢上海的小怪物、Andy、东奔西走等诸位朋友的热心帮助,路客、向山等去年国庆的游记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过程篇:

D0:前一天下午从北京西站出发。此行共三人:我,唤西沙(陈碧),阿知(邹吉林)。我和阿知是铁杆,经常在一起行动,互相知根知底,西沙是元旦去小五台时认识的,当时感觉他的素质比我要好一点,由于三人水平接近,比较合适一起行动。我们背了4个大包,其中专为向导预备了防寒服和睡袋。两顶帐篷,我带的是在秀水买的假TNFVE-25,重4Kg多,西沙的稍微轻一点,可惜后来都没有用到。食物以方便面和面包、饼为主,准备了一些肉食和干菜,干菜的主要目的是维持肠胃的功能和调节口味,维生素主要靠一种泡腾片提供。以往我登山,食物总是带多,故此次刻意精简,没想到又矫枉过正,幸亏最后两顿饭是在接待站里吃的,险些出现大问题。看来食物的规划是有很多学问的。
火车到达西安,已经8:00AM,再由西安至周至、已不可能赶上换班车去厚畛子,故只好在武功火车站雇车。根据里程表,距离为102km。下午2: 00PM找到向导老司。老司家里是三间的土坯房,在厚畛子村口的右手,看起来经济条件不太好,不过家里的小男孩倒是很机灵,领着我们四处走,我在河滩上又湿了鞋,hehe见笑,于是下午和晚上的主要内容是围坐在火堆边烤火聊天。据老司自己说,他的文化程度不高,不过我们感觉,由于和外地来的朋友接触较多,他的见识谈吐还比较广阔。晚上在老司家的堂屋里睡觉。
D1:我的习惯一直不太重视早饭,出发前吃了一点麦片、一片面包,感觉肚子里已经比较充实了。另两位则吃的多一些,包括老司前一天晚上包的糖馅元宵。

9:00AM出发。10:00AM到铁甲树。此树生长缓慢,故木质极为坚硬,据说已经有两千多岁了。1:00PM三合宫午饭。一旦开始走路,我们表现出和向导的差距,他的步频很稳定,在平路和缓坡上,我们尚能跟的上,一旦需要攀登较高的台阶,我的股二头肌工作频率立刻下降。在通过较大的冰川砾石区时,向导基本上可以保持不变的步速,有些较小的落脚点和不稳定的石头,也是一步就垫过去了,而我最怵的就是砾石区,生怕落脚不稳而扭伤或跌落。

由于早晨的能量摄取不足,在中饭之前就出现了轻微的低血糖症状,视物模糊,对身体的控制力量不足。幸亏这是我第二次出现症状,以前在学校踢足球有一次更严重的经历,当时突然出现黑视(短时间的失明),感觉地面在倾斜,于是主动调节身体姿态,在别人看来,却是我在向一侧软倒。

由于有了经验,这次没有让它发展的那么严重,马上坐倒休息,吃了一些巧克力和葡萄糖水,很快就缓解过来了。事后想一想,还是有些后怕,当时是行进在一般山路上,如果发生在砾石区或独木桥等需要较好身体平衡控制能力的地段,很容易发生伤害。

2:30PM南清关。此处有一块岩石斜倚在岩壁上,下面可以通过,故名“关”。如果无法建营,可在此处露宿,稍微挡风。

4:30PM老君庙。此地平坦开阔,东方有“天柱峰”自谷中耸起,很壮观。不过此地风大,宿营必然艰苦。然后是艰苦无比的砾石区。此处我走得十分小心,西沙却如鱼得水,蹦蹦跳跳的跟着向导去了。

6:45PM终于到达宿营地南天门。烤火做饭。我们用大塑料袋装了两袋雪,化雪时先在锅子里加一点水作为传热介质,逐次加入新雪,待雪融化后,澄出泥污,再烧开即可饮用或做饭了。是夜有月晕。
D2:

10:00AM出发。10:40药王殿。

12:00到达冰川砾石区。12:20PM到达玉皇池。

1:00PM三爷海以是午后时分,沿南侧小丘上升去二爷海。

中间遭遇了我们第一个难点,由于积雪使岩壁上约10m的小路不明,积雪形成50度、5m高的雪坡,下面是一些岩石和冰块。我们决定休息之后再攻克它。

我一贯喜欢小题大做,于是卸了背包,在大家的注视下持长镐向对面横切,其间还滑了一交,于是立刻俯卧挺身压镐,真灵,立刻制动。大家见我如此夸张,无暇再等,向导率先背起背包,大家鱼贯侧着身子,切过雪坡,留下我自己站在那里大呼小叫。

上升到二爷海,已是2:30PM,我们烧水休息,将此地作为冲顶的突击营。由于较大的山风,使烧水过程很慢,也种下了我们集体感冒的病根。我向队友诉说自己设想的一种锅子:即普通的不锈钢或铝锅,在圆周上包一层石棉绝热层,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热量的损失。

饮水休息完毕,已过3:30PM,考虑到返回后还须前进到大爷海宿营,我们把下山时间定到4:30PM。卸下背包,轻装冲顶。乍一去沉重的背包,我都有点不会控制自己的步态了,挺着肚子走路,状甚可笑。

然而冲顶很顺利,起初下了一些小雪,但也未能影响我们的进程,3:50PM到达拔仙台,准时返回二爷海突击营地了。

越过顶峰西侧连接跑马梁的鞍部,向前趟过被大风拍实的硬雪,向下就看到我们今日的目的地-大爷海了。在这里我们又遇到了第二个难题。下降去大爷海的山坡也被积雪覆盖,雪坡高约十余米,45-60度,有些地方表面只有很薄的浮雪,下面则是雪冰(由积雪不断融化又冻结形成),雪坡的两侧则是更为陡峭的岩石,这下连向导老司都犯难了。hehe,这时我取出了一直没有用过的崭新的冰爪,这副爪是从旗云那里买的,Simond 410捆绑型,10齿,特别适合山地行进,如果配上硬鞋,攀冰也可以对付了。我系好冰爪的绑带,顺利的下去了,听着冰爪刺破冰面的“嗑吱”声,再看着队友拿着冰镐坐在雪地里,一点一点向下移动,真是可以体会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向导再次表现出丰富的经验和胆量,就在我在雪坡下方横切准备迎向他时,他踩着露出雪面的一些灌木植物,成功地走下来了;而两位队友分持长短冰镐制动,也顺利的到达坡底。我再次深深的体会到,这些山里的农民,和我们城里人的矫柔造作相比,是多么的质朴、吃苦耐劳、坚忍、自信,然而他们的这些优秀品质却深深地掩埋在风蚀的脸膛和农民的谦卑后面,我不知他们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这些优点,事实上那是由于生活的压迫自然而然的长成。

进入大爷海的小屋,我突然暴发头疼,不过尚在可以忍受的阶段。由于并不清楚是感冒还是高度引起的,服用了感冒胶囊和去痛片。这次上山也是我达到的最高海拔,不清楚自己的身体反应,特地带了阿司匹林(可以降低血粘度,减轻心脏负担,并预防肢端冻伤)和利尿剂(看山友们的游记,都是使用“速尿”,我开到了 “双氢克尿噻”,不过大夫说使用这个药需要补钾,以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为了克服高山反应,必须大量喝水排尿,“喝到喝不下再喝两口”,只有当身体水代谢出现紊乱,无法正常排尿,作为辅助手段,才使用利尿剂。此刻大家看起来都不妙,于是强任头疼烧水做饭。

第一锅面条给了向导,他吃完了也觉得难受,于是上阁楼睡觉,唤西沙和阿知也只喝了一点葡萄糖水就休息了,我强任头疼和恶心,吃了第二锅面条,由于青菜不足,面里放了不少肉制品,开始觉得难以下咽,可强忍着吃完之后,发了一点热量,头疼竟然好了。看来俗话所说“鬼怕恶人病怕撑”,诚不我欺。

小屋的一扇门坏了,屋外清冷的月光照着圆的大爷海,在汽灯的嘶嘶声中烧水,看《进入空气稀薄地带》,这时候真正安静下来了,感到很安逸。

是夜休息不好,右肺感到压迫感,仿佛一根绳子套在肋骨上,喘气不舒服。请教各位山友是否也有过这种感觉,是什么原因,如何对付?
D3: 早上醒的很早,吃完早饭,身体又完全回复正常了。

9:10AM沿山坡的小路前进。看到层迭的云海,但西沙和阿知的相机都因寒冷电池出了问题,我本来有一部专用于爬山的全手动海鸥DF-2,但嫌它又重又大,就偷懒未带,甚憾。

11:10AM文公庙。12:25PM到达小路的南北坡转折点,从此处以后,进入北坡地带。

12:50PM小文公庙。1:45PM上坂寺,此处已进入常规旅游区,山路为石板和木板铺就,平时应该很好走,但此刻大雪覆盖了台阶,反而困难,特别是木板上粘雪之后更滑。

3:30PM顺着绿野诸仙的足迹前进到下坂寺,向老乡讨了热水,4:30PM和一位当地老乡一起下行到“红桦坪”接待站,由下坂寺到红桦坪公路有14华里,由于阿知腿部有伤,我们走得比较慢,到达时间为6:10PM。这里条件非常好,吃了大碗的汤面,在暖和的板屋里睡觉,阿知钻在睡袋里看《进入》,居然把全书看完了。到现在我还在心疼那些Gas罐呢。hehe。
D4:漫长的公路。

9:00AM出发。

10:10AM到达林海清幽(又名“开天关”)。11:10AM到达世外桃源。桃源有人居住。

11:30AM到达药王栈道。12:10PM到达太白栈道,为三国时期法正所建。很壮观。拍照。

我们多次抄近路,绕过盘山路的U型弯直接下降,减少了一些距离。在一处路面全部结冰的地点,为了安全起见,用长镐刨开冰面,顺利通过。

1:00PM到达20Km处的交口,为东河和西河的交汇处,有锁起的铁闸门,和公园管理人员驻扎,并有三轮车往返。一路乘三轮下行,1:21PM到达变电站,1:33PM过汤峪公园大门口。

¥50一直坐到眉县的横渠镇,此处有公共汽车。总距离超过23Km。
我自己测量的沿途地点GPS数据资料:水平误差为100m,高度误差为150M。(据说明书)
数据格式为 度-xx.xxx分
厚畛子 33-51.164N 107-50.262E 1068m

铁甲树 33-52.553N 107-48.783E 1516m

南清关 33-54.229N 107-47.893E 2129m

老君殿 33-54.639N 107-47.761E 2723m

南天门 33-54.856N 107-46.781E 3060m

药王殿 33-55.607N 107-46.568E 3106m

第二砾石坡 33-56.548N 107-46.150E 3320m

玉皇池 33-56.691N 107-46.099E 3417m

三爷海 33-56.892N 107-46.104E 3521m

二爷海 33-57.181N 107-45.745E 3697m

拔仙台 33-57.318N 107-45.898E 3767m真实值

大爷海 33-57.473N 107-45.648E 3719m

文公庙 33-58.326N 107-46.410E 3415m

北南坡拐点 33-59.029N 107-47.778E 3468m

小文公庙 33-59.509N 107-47.897E 3477m

上坂寺 33-59.898N 107-48.407E 3349m

拜仙台 34-00.099N 107-48.496E 3299m

下坂寺 34-00.814N 107-48.548E 2809m

林海清幽 34-00.553N 107-51.609E 2298m

世外桃源 34-02.424N 107-51.882E 高度错误

药王栈道 34-02.438N 107-51.868E 高度错误

变电站 34-05.794N 107-53.597E 876m

汤峪门口 34-07.738N 107-53.737E 716m





二、总结篇

1、食物规划不足。非常危险。

2、第一天行军强度较大,不好适应。队员之间的休息间隔没有调整好,经常出现互相等待的现象,拖慢了整体行进速度,也并未获得好的休息结果。

3、预防常见疾病的药品还比较充足,但对于跌打类伤害没有什么办法。阿知曾经摔倒,伤了膝盖,由于没有什么处理方法,只能忍痛继续前进,影响了速度。似乎我们一般条件下,对运动伤害没有什么太好的处理方法,不知大家对此有何意见?西沙的肠胃出现问题,影响吃饭,直接降低了体力。看来消化也是大问题。似乎可以用葡萄糖水解决。

4、在冬季北方山地行军,为稳妥起见,还是带上冰爪和冰镐为好。

5、此次出行之前,我们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包括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准备。我自己春节回到黑龙江老家后,每天傍晚坚持在-15C的气温下跑步2000多米,自我感觉对维持运动和呼吸系统兴奋性有一定作用。

6、在搜集资料、联系向导等方面,获得了朋友们的大力帮助。

7、我们自己认为,业余爱好者在有限条件下出行,更应该学习掌握科学的方法,比如制定规范的登山计划(呵呵,我是不是又小题大做了),在这方面,通过各论坛,可以向前辈和高手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2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主题        北黑请进--对骑行青藏线的建议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0-02-29 22:58:43


你好!详细看了一下你的骑行计划,很佩服你有信心在高海拔地区的长时间行动。

我自己也没有什么高海拔经验,以下这些意见也是从网上四处搜来的,也算是班门弄斧,

谨供参考:

1、对付高山反应的药品:主要是阿司匹林和利尿剂。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减小血黏度,减轻心脏负担,还可以预防肢端冻伤。可以在上高原后就开始服用。基本没有什么副作用。

对付高山反应的重要措施是大量喝水并排尿。所以建议你在前进过程中,一定要准备足够的饮水。

如果没有尿,说明水代谢出现异常,这时可以服用利尿剂,但必须保证足够饮水。

红景天据说有不错的作用,不过西医并没有给出充分的药理,带上吧,姑且一试。

2、关于疲劳和身体反应:一般认为上高原之后,第1、2天无论自己感觉如何,都应该休息。

可能会有剧烈头疼。一般初次上高原最厉害,以后就会逐渐好转,可轻微活动,进行适应。

出现肺水肿的典型症状是呼吸困难,喘气时有如拉风箱或水泡音,此时已经比较危险,应立即服用利尿剂,并下撤高度,迅速求医。出现脑水肿的典型症状是嗜睡、思维混乱,有时伴随运动协调异常或小便失禁,非常危险,由于此时一般已失去运动能力,只能求救于他人。好象一般没有常见药物能迅速起效。

还有就是极度疲劳或饮食、休息不当引起的低血糖。由于人烟稀少,一旦发作,自己失去自救能力,在高原上也是极危险的。轻度症状是烦心、无力、脚打晃,象我曾经有过严重经历,出现黑视(暂时性失明)、瘫软甚至昏厥,主要是随时补充体力,多吃零食,饮水中可以加葡萄糖。

如果可能,看是否可到医院开到或药店买到地塞米松(肾上腺皮质激素),它可以迅速转化肝糖元和肌糖元,对付昏厥,也用于急救。此药为急救药,使用一定要小心,遵医嘱,如果靠它救了一命,说明机体以无法适应强度,应立即撤退求救,绝不可靠它坚持,这是性命攸关的大事。

下面是摘录的一段东西,主要面向登山行动,比较复杂和机械,也不是咱们这种条件能完全实现的。

但是主要可以参考其中关于各种症状的评估,有利于掌握自己的情况。可能有点学究气,不过还是谨慎为上。反正看您自己的意思。

远征登山之三 医疗健康计划管理(上) 北西南东 21:41:24 7月05日

医疗健康计划管理比较复杂,它包括两大部分,一个是药品计划,一个是健康状况诊测与疾病治疗(这里的疾病主要是指AMS即急性高山病)。

先说药品计划,我们还是象物资计划一样得有一个表格,而且是充满着数据的表格,这样的计划才实用。这个表格是这样制作的:

1,首先列出所有的远征登山必备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然后把所列出的分为药品和器械两大类,再把药品分为内服、外用、急救三类,内服则按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按水剂和非水剂再分;
2,做一个表格,第一行为项目行,第一列是编号,第二列是类别,第三列是属性,第四列是药名或器械名,第五列是数量,第六列是适用症,第七列是备注;
3,把药名或器械名填入表格,给每种药或器械编号,注意和装备计划一样,类别不要编号;

4,在准备药品时表格也是打印三份,队长、攀登队长和分管医疗健康的队员各一份,包装沉重和包装材料体积大的要进行分装,把玻璃瓶里的药品装入小塑料袋再装入塑料瓶(胶卷盒就不错),容易破裂的要填些棉花外面要扎紧,包装物外贴上标签,标签上有编号和名称,标签最好防水,急救药品和器械单独包装,要用红色包装物放在最快能拿到的位置;
5,医疗管理队员必须知道每种东西的用途,还得对药品当时的数量一清二楚,有了这表格这些都不难做到。

第二大部分是健康状况诊测和疾病治疗,这一部分的操作性很强,就是两张表格和一个AMS评分标准,表格分早晚两张,先说早上的健康状况表的制作方法:
1,在最上端是年月日,另起一行写早晨检查表,然后是地点(也就是填写时所在的地点,比如在C1)和高度(填写时的海拔高度比如在5700米),接下来是睡眠状况表,第一行的两个项目是起床时间和睡眠时间,第二行是睡眠状况及程度,这个项目右方提供五个选择,A,睡得很好;B,勉强入睡;C,经常惊醒; D,不太睡得着;E,几乎睡不着。下个项目是睡不着的原因,右方提供七个选择,A,觉得寒冷;B,心跳快;C,咳嗽、嗓子疼;D,不知为何;E,头疼; F,呼吸困难;G,其他。接下来的项目是安眠药的使用,右边的选择是A,无;B,有。最后一个睡眠项目是氧气的使用,右边的选择是A,无;B,有(并填上使用时间)。

2,这个表和下一个表既是早晨健康状况表的组成部分也是晚间健康状况表的组成部分。它的第一行是项目,第一列与第一行相交的第一个单元格被对角线分为两部分,左下是“项目”,右上是“时间”,项目下依此每行一个项目它们是:血压、脉搏、SPO2、安静时呼吸次数、体温和憋气时间,右上的“时间”右边填上测量时的具体时间,下面与左边血压等测量项目相对应的是数据单位,如mmHg,bpm,%,回/分等。

3,第三个表与上面的表同是早晚共用的,它是一个AMS的诊测表,此表共五列十三行,第一列是诊测项目,每行一个,依此是头疼、失眠、食欲、呕吐、腹泻、发烧、心跳、浮肿、呼吸、咳嗽、记录时间和记分;另外四列按程度分为0分,1分,2分和3分,得分越少则健康状况越好。
远征登山之三 医疗健康计划管理(下) 北西南东 22:52:08 7月11日

晚上也有一个健康诊测表,它的构成是这样的:

1,首先左上方要标明一个大的“夜”字,然后是“地点”、“高度”,下一行写“气候”即要求对当天的气候作出描述,然后是“行进高度”即标出当天从海拔多少米移动到海拔多少米,接着是“行进情况”要求对当天的情况做简述。
2,对排尿的检验表,首先是排尿次数,接着是一天尿量和排便次数,分别在右方填写多少次或毫升,下面是验尿,分别是PH值、糖、蛋白等几个指标。
3,这是几个无法测出的项目,只能自己根据当天的感觉来填,第一是行进中的感觉,有三个选择1正常、2不太好、3很差;第二是视觉偏差,也有三个选择1正常、2有时不好、3几乎一直不好;三是手指发抖,1正常、2有点、3抖地厉害。
4,药品使用列表,即把当天使用的药物列出来。

5,接下来的表是与早上填写的表一样的,也就是早测表的最后两个表格。

AMS症状测表在早晚都有,但0、1、2、3的分数分别代表什么,这里就是一个AMS的得分标准:

头疼,0无,1略感头疼,2服药后减轻,3服药后无效;

失眠,0无,1略有失眠,2服药后减轻,3服药后无效;

食欲,0胃口好,1虽不香但什么都可进食,2流食,3完全无法进食;

嗳气、呕吐,0无,1嗳气但不呕吐,2只吐一次,3吐几次;

腹泻,0无,1软大便、一天2-3次、通畅,2有一两天腹泻,3经常腹泻;

发烧,0无,1摄氏37-37.4度,2摄氏37.5-37.9, 3摄氏38度以上;

心悸,0无,1刚开始行动和喝水时有感觉,2运动时,3安静时也发生;

尿、浮肿,0多尿,1尿多但四肢浮肿,2四肢轻度浮肿偶尔服用利尿剂,3两三天持续服用利尿剂;

呼吸,0自如,1运动时困难,2经常呼吸困难,3必须吸氧;

咳嗽、吐痰,0几乎没有,1干咳、嗓子疼,2服药后减轻,3服药无效。

对照上面的得分标准你便可以知道高山对你的身体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早晚的健康诊测表使队长和攀登队长能最真实而详细地了解每个队员的身体状况,同时也忠实地记录了每个队员在登山的整个过程中每一天身体发生的微妙变化,而且这些数据都可以进入计算机做成图表进行分析,使我们对自己的身体更加了解,同时每次登山的数据保留起来便可汇成一个健康数据库,我们可以对以往的情况进行回顾和比较。所有这些都为我们的正确决策提供依据使登山更安全和更有效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3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        关于团队登山的组织实施
作者        小刀
时间        2001-10-29 12:37:28

" 月圆之夜, 雪山之巅", 呵呵, 听起来有点像武侠小说, 别以为小刀又要写什麽刀版游记了, 爱好登山的大多想站在雪山之巅, 那末除去个别人喜欢单独攀登外, 大部分是团队攀登, 这就不能不提到团队登山的管理协调实施, 也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做. 这里指的团队是人数在十几人以内, 登山周期在两周以内的规模. 以下是我的经验总结和日常资料积累, 还很粗糙, 抛砖引玉, 有遗漏和错误之处望大家指正, 以免误导.

(1)关于组队:
要做到一个队伍里有雪山经验的队员占有一定的比例(最好有经验丰富, 技术能力强的队员存在), 这也是各地登协管理办法中有规定的, 千万不要认为这样没有道理, 否则你就危险了. 队员之间要尽量熟悉, 做到配合默契, 要知道, 在实际攀登过程中, 可以说你生命的一半是交付给队友的, 一定要找合适的队友! 人数依山峰状况及营地和结组情况而定, 比如说山峰险恶, 落石雪崩频繁, 那末人数就尽量精简, 因为很多危险是人为的. 又比如说营地狭小, 那末要求人数也不能多. 并且人数众多的话, 那末对整个队伍各个方面都是很大的挑战, 队伍整体的协调性, 机动性, 速度等方面将大大受限制, 而在某些情况下速度就是生命. 但有利就有弊, 人数少的话意味着救援能力就要弱一些. 一般而言6-8人比较合适, 最少不要少于3人, 个人认为两个人的攀登和一个人的攀登是同样危险的, 除非你们能力都极强, 足以应付各种情况.

(2)关于训练:
除了队员平时的自我训练外, 就是团队在一起的模拟训练了, 对于我们业余登山队来说, 大部分情况是集训队不可能到实际攀登山峰的地区进行训练, 只能在附近低海拔地区进行模拟训练. 可以选择一处近似攀登山峰地区的地形进行训练, 比如碎石坡, 比如冰雪坡, 比如断崖. 可以结合各种保护技术, 联络, 建营, 急救等等. 这样, 可以训练自身技术和装备对此地形的适应熟练程度, 做到心中有数. 可以增强团队各队员的分工配合. 增进队员之间的熟悉默契, 队员之间虽然不一定要求达到心有灵犀的境界, 但也要有相当的默契. 也能对自身和他人的身体状况有个大体的了解, 有些人经常拉肚子(呵呵, 比如说我), 有些人则动不动就感冒, 在一个团队内部也要做到知己知彼.

(3)关于计划:
事先要有详细周密的登山计划, 研究攀登山峰的状况, 攀登路线, 攀登季节的气候, 要获得尽量多的资料, 研究以前队伍攀登该山峰的纪录经验, 多询问曾攀登过的人员, 然后确定此行目的, 确定交通运输, 进山路线, 确定所需的装备食品药品医疗器械, 确定登山的日程节奏, 确定队伍人数, 队员, 分工职责, 确定高山协作, 确定联络, 紧急救援, 确定整个登山过程的成本预算和筹资方式, 确定队员的分组, 帐篷炉具分配, 确定后勤保障, 确定登山过程中需要运用的技术和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 研究各队员的经验, 体能, 整个队伍的能力. 同时全体队员要达成一份共识, 以确定在危险的情况下(天气恶劣, 队员受伤等等)大家应服从的准则. 要尽量做到详细周密, 不怕想的多, 就怕想不到. 一旦计划书经过全体队员认可后确定, 在没有特殊意外发生的情况下就要严格遵守. 忘了一点, 还要联系当地的登协.

(3)关于分工:
整个登山过程中各项工作纷繁复杂, 非一两个人可以完成的, 所以必须有分工才可做到每项工作尽可能的完善实施. 视实际情况可分为队长, 技术指导, 装备管理, 食品管理, 药品健康管理, BC后勤联络, 登山纪录管理, 财务管理, 山峰各项纪录, 摄影等等, 可以身兼数职, 但要做到分工明确, 人尽其责. 重要的分工工作要有纸面纪录, 要有第二个人知道大体情况, 比如说药品, 若负责药品的队员严重高山反应人事不醒, 这就要做到另有队员知道我们药品的大体情况及存放位置, 不能说到时把登山包\驮袋翻个底朝天也找不到想要的药品. 职责的分配要因人而宜, 尽量找熟悉此项工作的队员来担任, 比如说有的队员熟悉装备, 那末就负责装备管理, 有的队员熟悉药品, 有丰富的医疗知识, 那末就负责药品健康管理, 有的队员熟悉摄影, 那末就负责登山过程的摄影纪录.

(4)关于分组:
这里指的分组既包括攀登过程中的结组情况, 也包括在营地的帐篷分配情况. 对于分配结组队员, 要均衡大家的经验体能状态等方面, 不要把经验状态好的全分在一个组里, 这样既不利于控制节奏又危险, 若一个绳组里的队员能力都较弱, 那末还不如不结组, 一个人出现危险大家可能都玩儿完. 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结组形式, 确定每组的人数. 同时我倾向一个队伍分成两个绳组, 这样的话如果一个绳组发生险情, 另一组马上可以投入救援工作, 而不至于全挂在一根绳子上连动一动都困难. 对于营地帐篷的分配, 也要依照队员的状态强弱搭配, 这就要求清楚每位队员的身体状态, 如果两个都有高山反映的队员被分配到一顶帐篷里, 那末, 他们两个将谁也照顾不了对方, 很可能连热水都没的喝, 更别提别的需求了. 同时在高海拔严寒的情况下, 每个人都不想跨出帐篷半步, 这将导致别的帐篷可能根本不知道这里的情况, 在风大的时候喊话也是听不见的, 这是很危险的, 切记!

(5)关于联络:
一个队伍登山的成功与否, 好的各方联络占很大的比重, BC和C1\C2..., 只要每一营地有队员存在, 就要保持联络, 以及攀登的队伍首尾之间等等, 要让各方知道对方的当前情况状态和计划. 这样才可以做到协调统一, 对出现的各种情况有准备而战. 一定要拿质量可靠的对讲机, 若距离超出了接收范围, 就要另设中转站, 要保持电量充足, 必须指定专人负责联络, 可以设定每隔一段时间联系一次. 不要出现上面发生危险需要救援, 而下面却什麽情况还都不知道. 一个攀登队伍的队首队尾也要配置对讲机, 不要以为就这末几个人根本用不着, 要知道若是赶上风雪天气, 很可能数米远就看也看不到, 听也听不到了, 这样将导致后面的队员要休息或下撤, 而前面的队员却不知情的一味继续向前走.

(6)关于装备:
在出发前就要详细的研究山峰状况\攀登路线\人数等等, 以确定所需的装备和数量, 包括集体装备(帐篷, 主绳\辅绳, 路绳, 岩钉, 对讲机, 修理工具等等)和个人装备(羽绒服, 手套, 高山镜, 高山靴, 安全带, 冰镐, 冰爪等等). 比如要攀登冰坡, 那就要携带冰锥, 比如要打岩钉, 就要带锤头镐, 同时数量依具体情况而定, 比如要过断崖, 那就要多带一根主绳或辅绳, 比如要冰坡移动保护, 为保证速度那就每人带2根冰锥. 在做登山计划时要列出装备表格清单, 可按集体\个人装备来分, 也可按用途来分(攀登, 建营等等), 做到条目清晰没有遗漏. 实际攀登过程中集体装备也是分配到个人的, 这样实际上每位队员所携带的装备都是纷乱而数量众多的, 要保证在每个阶段不遗忘装备, 无论是从家到BC, 从BC到C1\C2..., 还是出发登顶, 下撤. 若是遗忘任何装备都将导致影响攀登甚至产成危险,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需要做装备物资管理表格, 按分类标明每一项装备需要携带到的营地(BC\C1\C2\...顶峰)以及数量, 在每一次出发之前严格按照此表来检查. 而对于一些容易失落的装备要有备用, 比如手套, 高山镜等等, 有些装备不要满打满算, 比如两顶帐篷满满的各挤进三个人, 那末如果一顶被风撕碎或是被雪压塌, 就很危险了. 另外分配集体装备物资时要考虑到每位队员的背负能力.

(7)关于食品:
对于食品, 根据人数和登山的天数一定要带够而不用带多. 要携带适合高山环境的食品, 要能保证身体每天所需的营养和热量, 而不要带不易消化, 不易做熟, 辛辣, 酒等食品饮料, 同时要考虑到一些队员所忌口的食品. 在做计划时最好调查每位队员的口味, 以确定需要采购的食品清单, 如果伙食不可口, 不仅影响体能, 而且影响情绪, 还有一点要记住最好是尽量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 食品的管理分类可按集体食品(蔬菜, 肉蛋, 米, 面等等)和个人食品, 而对于个人来说可分为C1\C2..食品(方便面, 速食米饭等等), 攀登过程食品(牛肉干, 干果, 糖果等等, 也可作为应急食品). 对于集体食品, 可做出食品管理表格, 按分类列出每种食品及其数量, 每次划去消耗掉的食品及数量, 这样可对当前的食品状态一目了然, 同时也对日后的总结和下一次的攀登时食品采购大有益处, 而不管是集体是个人食品, 都要合理分放, 可以每一日\每一帐的食品分袋存放, 要做到行前检查. 至于燃料的数量, 要根据食品的数量和登山的天数以及人数来进行计算.

(8)关于医疗健康:
关于医疗, 首先要了解在高山上可能发生的病症, 来确定所需携带的集体药品和医疗器械, 根据队员人数来确定所需药品的数量, 要列出表格来, 标明名称, 数量, 适用病症等. 在高山寒冷地带, 常见的疾病包括: 感冒, 冻伤, 晒伤, 雪盲, 上呼吸道感染, 胃肠疾病, 痔疮, 高山反应, 肺水肿, 脑水肿, 高山高血压, 高山心脏病等等, 同时还有可能出现磕伤, 划伤等出血症状, 以及拉伤, 扭伤等情况. 尽量针对这些可能的疾病多带些种类的药品, 不一定多, 但面要广, 要知道在山上乃至撤回村子都可能没有就医环境, 另要带上血压计(电子的很轻又不占地). 出发前要详细了解每位队员可能特殊的身体状况, 日常服药情况等, 做到有备无患. 而对于个人, 需要携带适合自身情况需要的药品(比如说鼻炎, 咳嗽等). 药品医疗器械的分装要详细明确, 对于急救药品器械要放在易拿到的位置. 关于身体的健康和状态, 要做到每日检查, 每人每日早晚两次填写身体状态表, 包括血压, 脉搏, 体温, 睡眠时间状态, 进食, 排尿, 头痛, 腹泻, 呕吐, 发烧, 呼吸, 心悸, 视觉, 平衡能力, 行进感觉, 咳嗽等等. 每一张表要标明时间和海拔, 这样你自己不但了解自身的身体状态, 而且有利于他人正确评估你的身体状态, 这两点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日后的总结也可以清晰的看出身体状态的变化. 每位队员不仅要关注自身的状态, 也要细致留心其他队员的身体状态, 否则等到真正出事时就晚了! 对于一个队伍, 队友的生命就是你的生命.

(10)关于交通运输
关于交通, 对于一个10人的队伍来说, 10个人在加上10个登山包, 几个驮袋, 交通永远都是一个大的问题, 在做计划时要考虑周详, 不要出现被困在某地的情况, 这样既耽误时间又绝对影响情绪. 最好事先能联系好车辆, 马匹(包括进山和出山). 同时, 交通费用永远都是在整体费用中占很大的比例, 对于我们这样的自费业余登山者来说, 选择交通工具时, 在保障快捷安全的前提下还要尽量的便宜, 降低费用, 对于汽车, 要看做什麽样的车, 对于雇马匹, 骆驼, 要视我们的人数加上包的具体情况而定, 要知道当地的村民都是千方百计的想叫你多雇几匹. 关于运输, 这里是指开始攀登后装备物资的运输. 若是只建C1, 那末直接背上去建营即可. 若是需要建几个营地或者是技术要求十分高的路线, 这样要运输大量的物资或者路线的难度要求你不能背负过沉的背包, 那末在各个营地之间需要运送几趟, 同时, 这也可作为对海拔高度的适应训练. 这就要做出正确的安排调遣, 包括人员, 包括物资, 规划安排好每一次哪几个人上, 每一次运送哪些物资上.

(11)关于后勤
电影里常有这样的台词: 这场战争打的不是兵力, 而是拚的后勤粮草啊. 呵呵, 这就说明后勤工作的重要性, 登山也一样, 没有后勤队伍的有力支持, 攀登队员不可能在很多事情不操心的情况下登顶. 后勤处理伙食, 交通, 在BC的联络, 与外界的联络救援等等, 缺一不可, 哪一样出现差错都将影响到整个的登山进程, 后勤也要有专人负责, 管理后勤的各项工作分工.

(12)关于进程及战术:
登山总体来说进程是缓慢的, 但要做到缓中有急, 建营收营要快, 整理装备要快, 做饭要快, 遇到意外情况要快. 对于攀登日程的安排, 要视山峰状况, 天气状况, 队员状况, 当地天黑时间具体而定, 事先向攀登过此山的人员询问大体的时间范围, 或者是查阅相关资料, 要合理安排时间表, 确定每一天的出发时间, 攀登时间, 中途休息吃饭时间, 到达时间等等, 要留出富裕时间1-2个小时, 以备应付意外事件(天气变坏, 个别队员体力下降等等), 详细的话可列出到达每一具体位置应该花费的时间, 这样可以决定其后行程快慢, 时间表的确定要符合大部分队员的攀登速度. 另外, 在冲顶的过程中, 要额外的加上一条规则, 在某一时间之前若还没到达顶峰, 就必须下撤, 这一项必须严格贯彻, 将关系到整个冲顶队伍的安危. 关于技术, 联系的面太广, 可能要包括上面很多条, 这里主要针对所登山峰选择结组方式, 选择具体技术运用. 依据具体的山峰状况确定是否需要路绳, 同时队员的技术搭配运用也要安排协调合理, 有些队员岩石技术好, 有些队员冰雪技术好, 这样在走不同的路段地形时, 就要重新安排. 而对于救援, 视伤员的具体情况而定, 可能需要搀扶, 可能需要担架, 也可能需要拿绳子直接望下放, 这就要对救援人员进行分配, 哪些人直接参与救援, 哪些人运送装备, 这些都要做到统筹安排, 事先对这些情况都要做出对策.

(13)关于决策:
个人认为, 这样一支规模性质的登山队, 对于恶劣天气情况造成预定登山计划有重大改变时,可以参照晨峰提的方案, 既以民主投票原则对可能的方案进行投票表决。表决规则如下,每个登山队员有一票,登山队长或组长有两票,当有超过两个方案时,取票数最多的两个方案进行最后投票,直到有半数以上人员同意为止。所有队员应无条件完全服从最后的方案。

(14)关于总结:
要做到事先有计划, 事后有总结. 总结活动中的经验教训, 要做出总结报告, 做出财务报表, 身体状况表以及其他的一些表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 自己的认识, 自己的教训, 对于团队来说也是一样. 出现的问题要摆出来大家讨论, 好的一面要纪录下来, 以使下一次登山发扬下去, 做的更好, 错误的一面更要记录下来, 以使下一次登山克服改正这些错误, 只有这样一个队伍, 每个队员才能不断成熟, 也可以让没有这些经验, 这些教训的队伍, 登山者从中学习到一些有益的东西, 少走一些弯路.



主题        在国内目前的客观条件下,大力开展安全知识和意识的教育是更为可行的做法。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1-11-02 10:42:53

---就目前国内业余登山而言,最缺乏的是线路资料、气象资料和救援保障,其次是通讯器材。
由于登山运动还不普及,资料信息的缺乏是必然的。主要的信息来源于3个方面,登山管理部门(中登协和各地登协),有系统组织的登山队(专业的和各高校的),以及民间的爱好者。在登山活动的规范组织方面登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出了事派出救援队也只是马后炮。

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的还很远。对于登山事故的救援的客观条件很不完善。最主要的问题有3个:1、交通不便。2、登山人口基数少,不容易形成救援力量。在这个问题上,你提到了唐杉的例子,其实唐杉的登山水平是不错的,新疆的兄弟们在国内登山圈子的口碑一向很好,不论是为人还是登山能力。3。中国人的命不值钱。去年玉珠就是一个例子。遇难者家属和当地政府曾向军方要求直升机搜索(虽然已经没什么希望了),但要求没有答应。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很多其它的小事情也可以反映出,政府管理机构办事官僚,出了事情敷衍了事。

在这种环境下,出于对登山的喜爱,还是有越来越多的爱好者走向雪山。但是,由于登山传统和文化的短浅,很多人还以娱乐的心情来面对未知的危险。在登山发达国家,关于安全的教育是从父亲带着儿子露营的时候,潜移默化的开始传播起来;而我们国内的爱好者只能自己去摸索。且不说雪山上的事故,就是小五台、云蒙山、太白山这些2、3千米的准高山,这些年都夺去了多少登山者的生命。这些事故的起因都很小,有的是因为迷路之后不愿露宿熬夜、强行找路坠崖身亡,有的是冬天登山因为缺乏基本的保暖知识导致脚趾冻伤,这种事故只要稍微端正一下进山的心态就可以避免;雪山上的事故也很初级,有滑坠不会制动的,有冰镐没有拿在手上的,基本的安全意识和技能都未能掌握和应用,这样的事故太让人痛心了。关于这次讨论,我又看到了另一种想法,把自己的安全寄托在无完全把握和用途的装备和救援上,我觉得这又是一种出事故的苗头。

我从来都是把登山当作一种爱好、一种乐趣,我不是职业登山者,但我知道山里有危险,在我掌握的知识和经济承受范围内,要以最高的警惕和安全标准要求自己。我以工程师的眼光看待安全和技术问题,并不意味着我把这项运动机械化、无人性化。

我觉得,解决登山事故救援问题的3个方面:1、交通问题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救援人员的经济能力有关,在社会保险对登山等“高危运动”(其实掌握了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条件下,并不比新手上高速公路危险)尚存偏见的情况下,谁也不能要求志愿者参加一次救援就倾家荡产;3。改变社会态度、影响政府职能部门,必须要广阔的群众基础以及好的榜样典范。光有群众基础不行,3天2头的死人,遇难者家属受不了,政府也不干“你们这帮草民又给大老爷添乱”,去年的阎庚华出事后,中央领导一个电话硬生生把北大队从8000米给拽了下来。只有第2条,是我们目前最能够做的,也是有可能借此改变社会态度的。推广安全知识,包括救援和自救知识,使登山者能够最大程度的把握自己的命运,是最迅速有效的方法。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办一个类似“中国登山事故年鉴”一类的东西,网上的也行,目前国内的户外活动开展的势头不错,京广沪川新等等,但交流还少,发达地区的经验教训也没有对其它地区产生帮助作用。这个工作由登协作是最名正言顺的,如果有困难,爱好者可以做一个开放式的网上数据库,大家把自己的教训都搬上去,应该有一定的作用。如果掌握安全知识的爱好者多了,救援成为可能,保险也有可能了:参照国外的做法,如果保险公司的事故赔偿金额高于救援费用,那保险公司就会愿意组织救援队伍了。至于政府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过我相信如果多出现几个登卓奥友的陈县长,事情也会有改观的。



主题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作者        大头蚊蚊
时间        2001-11-02 12:57:30

同志们说的都非常好,但能不能在现实中作到?我觉的哀思几摸人在这次雪宝顶的活动中是最可爱的人,他的意义远比等顶的人重大,他再依次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登山,一个人是社会的人,不是孤立的,不能让家属和好友在流泪,很多人的心态没有放正,觉得谈装备,谈登山需要买好的装备是在挤兑人,觉得照此理论经济不好的人就不能参加登山这是错误的,好的装备是对自己生命的珍惜和对自己负责任,其实很多登山家都是无氧登珠蜂,问题是我们不具备如此实力,只能靠装备。还有许多人总是认为登山活动必须登顶,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是应该的,但是当队中出现伤病,天气突然恶劣时,我们能不能保持情形的头脑,作出正确的决定?但许多次我们都很遗憾!我们总是自欺欺人的相信“天气一会就会好的”,“看样子今天是个好天”,“他活动活动就没事了”,“他躺会就会好的”这样的话,希望悲剧不在发生!



主题        什么样的装备是必须的。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1-11-02 14:58:25

这个话题比较大,不好讨论。不过可以借此次雪宝顶的例子研究一下。

此次雪宝顶罂粟高山反映严重,第2天才被弄下山,我同意玩泥巴的说法,这次是比较幸运的。严重的肺水肿可能都熬不过第二夜,脑水肿的病程发展没有肺水肿快,但拖延只能是病人更严重的丧失运动和意识,为下运带来更大的困难,并带来不可逆的脑损伤。如果有听诊器可以每天早晨检查队员的肺部情况,是否有水泡音,稍微训练过的人都可以做,不需要高深的医学知识。但如果没有听诊器怎么办?可以用纸筒或其它任何功能类似的东西(最早的听诊器就是这样的)。由此可以判断,听诊器虽然非常有用,但不属于必须携带的东西。其实,判断队员身体状况有很多方法,比如每天记录自己的饮水量和排尿量,判断组织水代谢的情况;平伸双臂走直线,判断运动能力,这些知识都是很基本的,但很多人未必懂得,或者也未必实践。象罂粟这次的情况,出现运动机能丧失后,当时大队就应该中止继续攀登,首先下运患者。因为拖延的结果无非两种,如果适应了,就没有事了;如果未能适应,就会有大问题。这不是表面的0%和100%问题,实际上下撤过程中也存在着好几次险情,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事,最终没有出事只是其中一种组合。

这篇文章一写开来,我就觉得要刹不住车。好吧,姑且把我的这些装备零碎拿出来,晒晒太阳。
我准备买一个$400的血氧饱和度测试仪,只有火柴合大小。它可以有效的帮助判断队员高山适应状况,即由主观感觉转移到客观的定量衡量。即使有队员隐瞒身体状况,强行上升,也可以把他揪出来。当然这个东西的使用需要积累大量经验。

比如GPS,如果没有以前的定点,就不可能用他找路。这时唯一的作用就是回溯。如果山区路线陡峭,林木茂密,卫星信号不好,穿越时间又比较长,需要携带大量电池,干脆就不带他了。

比如对讲机,如果我只有2-3人出去行动,走的比较紧密,我就不带;如果人比较多,且分散行动,对讲机就是有必要的。比如上周在白河攀岩,我们这个结组和5v的结组分别在河的两边,喊话不便,后来5V坠落受轻伤,我通过对讲机及时了解了情况,避免了忙乱无意义的行动。

比如指南针,有地图的情况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有一个精密的军用的,但我从来没带过,因为没有地图,只带一个塑料的,轻的多,指示大致方位。话又说回来,如果连基本的等高线地图都不会判读,有精密指南针又有什么用呢?

再比如地图的作用,如果有大比例尺地图,在选择路线时,除了可以判断山脊、山壁的坡度,还可以根据坡度变化的情况判断冰川的破碎情况、根据山脊的形状估计山谷内冰、石崩的可能性。这些知识能够充分延伸地图本身的作用。这就是我所说的将装备发挥最大的作用。

比如望远镜,我有一个单筒的,很高级,但只有在大部队登高山的时候才考虑它,因为可以用来观察路线,平时出去只带一个玩具望远镜。但即使是玩具望远镜,正确使用作用也很大。比如我观察一条裂缝能否攀登,最重要的是它的宽度。可是怎样判断宽度呢:没有走到岩壁下面是看不出来的。岩壁下面的参照物也未必准确。好了,我现在知道我的望远镜的视场是4度,我从视野里估计裂缝占了多宽,比如4分之一个视野宽,即1度,我估计出到岩壁的距离,100m,根据L= R*cita,由于cita<<pai,L=100M*1du*2pi/360。同样的基本三角知识,也可以用做判断远处目标的距离、山峰的高度,等等。此外,望远镜还有一个作用是什么呢?凸透镜可做备用火种。
比如suunto手表,可以根据气压的变化判断天气趋势。

比如求救用的小镜子,如果使用者懂得简语,就是目视范围内非常好的通讯手段
比如技术登山,我的人技术装备是比较多的,国内顶多就是2-3个人的东西比我的还丰富一些。但我可以担保,这些人中没有谁会带着他所有的宝贝去登山,因为大家都知道,每轻一分分量,就增加一分活动的自由度,也增加一分安全。我可以不带安全带,用2米长的宽扁带在腰部和臀部3点兜一下再用主锁一扣,就是简易安全带;不需要下降器和保护器,单环结就很好用;不需要上升器,抓绳结又轻又安全。所有的器材都用光了,拿一段6mm绳,绳头打个大疙瘩,就是很好的下降岩塞,冰锥快用完了,用一只冰锥在冰面上交叉成 V字钻两个冰洞穿根扁带,就是非常牢固的冰上保护点。

比如天黑还没有到达营地,需要无准备露营,可以把大包中所有的东西掏出来,把腿伸进去以保持温暖。

比如在雪地上挖雪洞的技术,据新西兰的登山教练称,在新西兰人们去登山,经常不带帐篷,而是住在雪洞里,而且很舒服。

如果不能熟练的使用装备,装备带给人虚假的安全感,反而更加危险。还有一句话,和不熟悉的人结组,还不如不结组。这都是有反例的。99年登幕峰,营地里的对讲机压在帐篷下,频道搞乱了,使用者不会调整,结果导致通讯中断;2000年玉珠,5名初学者结在一条绳上,一人滑倒,谁也制动不住,结果导致王海亮的死亡。

所有的装备,都不应该成为使用者的负担,如果决定携带某件东西,就一定要让队伍里所有的人都熟练使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3 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        紫外线的作用及其他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1-11-07 13:25:10

雪面反射的紫外线比直射的强100倍以上。平时晒的太阳再多,也远不及高山上一下晒伤的严重。你们这次在高海拔的时间并不长,身体的适应性还没有完全检验出来。很多不以为然的小事,比如皮肤晒伤之类,时间短了熬一下就可以,如果时间长,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身体状态。在高原上一定要注意类似这些细节,让自己过的最舒服,这样才能保存体力冲击目标。

关于队伍的行进问题。每一只队伍的队员都存在体力不均的问题,但很少听说因为某人走的快,和大家发生矛盾。这里面我认为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1是你可能过于敏感了。每只登山队里都有矛盾,特别是关系到冲顶的大事时。大家有意见尽可以提出来,没必要窝在心里。2 是队伍整体利益的问题。如果因为少数人的做法而使多数人不舒服,这就影响了队伍的整体利益。下撤的时候,别人喝光了你的水,你隐忍不发,而攀登时,你的做法令别的队友感到担心,为什么就不能迁就一下别人呢?这两件事孰轻孰重?并不是说,自己觉得自己状况很好就可以无所顾忌,每个人都会对别人产生影响。站在你的队友的角度,当他看到队友以自己认为危险的方式在进行攀登,试问,他能不担心吗?他还能够继续和你建立信任吗?

类似的事情在我们攀登雪宝顶的时候也有发生,但那次的队友照顾了我们的感受,他的自我牺牲精神使我们平安登顶,我们每一个人都感谢他。建议你找一找太白客的雪宝顶登山日记。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不同,谁也不能强迫别人和自己的观点一致,但是看一看别人的意见想法,有助于完善自己的思路。你认为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3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主题        鲍宁顿、梯木伯格70岁还在攀登世界上最难的山峰呢。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1-11-12 23:46: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3 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        一个没有登顶同志的痛苦回忆,希望各位大侠指正!
作者        大头蚊蚊
时间        2001-11-12 15:08:35

早晨7点多我们起床作饭,我只吃了一点主食,但吃了很多高能营养剂,就是俗称Vitargo,补充碳水化合物以提供能量,纯乳清蛋白粉,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以增强肌肉组织,以及果糖二磷酸纳,增加红血球携氧量以及保护红细胞膜,还分给其他同志一些,穿好我那身行头,带了一小壶水,大约300毫升,因为向导说4 个小时可以往返,8点多我们开始冲顶,走之前我就决定只要一有情况,就马上下撤,开始假桥没有跟上来,听说他不去了,但我们翻了两个山头以后,他又来了,逐渐我落在队伍最后,我非常注意自己的心跳,只要一超过100次,我就休息,这样走走亭亭,等我走到有雪的地方,这距离顶峰行走距离大约有1000米,这时候已经中午了,我们已经走了4个小时,我有一些累,我不感走有雪的地方,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爬雪山,没有经验,我也不知道雪层底下是什麽情况,会不会有空的或薄的地方,这样踩上去会把腿摔坏,而且这时候阳光很强烈,雪已经被晒化,在冰雪和岩石连接的地方已经形成流水,要是把鞋弄湿了,也不是闹着玩的,所以我只好东绕西绕的走,我终于来到了距离顶峰400米的地方,同伴们都已上去了,只留下两个不知是谁的包,向导还在等着我,他问我还行不行,我说没问题,然后他就上去追其他人了,他临走的时候告诉我,不要坐很久,因为这里很危险,有很多碎石在向下滚落,我向后一看,果然是这样,落石在雪地上留下很长的痕迹,我想我应该带一个头盔,我这时觉得很饿,我在包里发现了一袋牛肉干和一袋饼干,我心想包的主人对不住了(因为上面还有成都一个队和两个马来西亚人),我实在饿,我现在都想抱着龙虾睡觉了,后得知这个包是达娃的,我穿好冰雪装备,开始冲顶,走了大概50米,我摔了一胶,向下滑了大概10几米,我感觉有一根保护绳就好了,我爬起来继续走,走了没几米,一只冰爪突然掉了,这只倒霉的冰爪还向下滑,我又向下追了它10几米,终于把它拣回来,我坐在雪坡上,看着远处的群山和蓝天白云,可真美,我想我应该下撤,下次再来,我把半壶水留在了放包的地方,我想他们下来的时候可能会用的上,下次见,我最疼爱的,也是我最关心和爱护的二姑娘!

主题        食品、行进、雪况、冰爪等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1-11-14 12:03:04

--------补充碳水化合物以提供能量,纯乳清蛋白粉,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以增强肌肉组织,以及果糖二磷酸纳,增加红血球携氧量以及保护红细胞膜
碳水化合物是最直接的能量,也是这些事物里唯一有用的东西;“纯乳清蛋白粉,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以增强肌肉组织”,不知道增强肌肉要多长时间才能发挥作用,这种东西好象只有练块的健美运动员才用。“增加红血球携氧量”,在5000米的高空,氧分压只有地表的一半了,吃这种药品,能够把红细胞的挟氧能力提高多少?不知道你是否携带了行进间的小零食,它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补充糖份,还可以克服攀登的枯燥。我建议话梅糖,不会口渴。

--------带了一小壶水,大约300毫升,因为向导说4个小时可以往返,
水带的太少了。登山的保温壶,建议最少1升以上,才能保证行进需要。高山上空气干燥,因为水蒸气全凝结了,所以特别容易觉得干渴,有的人黏膜脆弱还会流鼻血(比如我自己)。多喝水还是稀释血液、减轻心脏负担和高山反映症状的最有效途径。水壶的容积越大,可以减少烧水的次数,头天晚上烧完水,可以解决早餐用水,吃早餐的时候可以烧行进用水,节约大量时间。向导说的话不能信,你从营地和顶峰的高差、以及山体的坡度就可以估计出来,4个小时决不可能完成攀登。

-----------只要一超过100次,我就休息,这样走走停停
心跳超过100次是很正常的。一般经常运动的人,有氧线好象是160-年龄,比如我的有氧线就是130,这是在平地上,到了高原可能会降低(?),当然人不可能在有氧线上维持长时间的运动,但以心跳100次作为休息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过于保守了。走走停停是最累的法子。

------- -----等我走到有雪的地方,这距离顶峰行走距离大约有1000米,这时候已经中午了,我们已经走了4个小时,我有一些累,我不感走有雪的地方,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爬雪山,没有经验,我也不知道雪层底下是什麽情况,会不会有空的或薄的地方,这样踩上去会把腿摔坏,而且这时候阳光很强烈,雪已经被晒化,在冰雪和岩石连接的地方已经形成流水,
从照片上看,你们冲顶那天,阳光不错。前几天的天气和气温如何?有降雪吗?雪被晒化,从2峰的坡度来看,是有雪崩可能性的。不知你们是否观察过雪面,是否有很多细小的雪球滚过的痕迹?向导对山峰的雪崩情况了解吗?

--------------因为这里很危险,有很多碎石在向下滚落,我向后一看,果然是这样,落石在雪地上留下很长的痕迹,
雪面上是不是很细很长的痕迹,痕迹末端有石头吗?如果是这个样子,而雪地上又没有石头,那就不是滚石的痕迹,而是非常小的雪崩,叫做“SunBall”。你见到石头落下来了吗?

--------------走了大概50米,我摔了一胶,向下滑了大概10几米,我感觉有一根保护绳就好了,
为什么会滑的那么远?雪面的软雪层有多厚?下面是雪冰吗?摔交是因为体力不支,还是因为不习惯踩冰爪或冰爪不合适?有雪帐或冰镐吗?其实冰镐比保护绳有用。每个人的速度不一样,山峰难度不大,大家不可能结组。话又说回来,如果山峰非常陡峭,一群没经验的新手结组,一旦出事谁能制动的住?(这就是玉珠山难的原因,也是我说的“虚假安全感”)。学会用冰镐保护和自制动,比什么都重要,稳妥。

--------------我爬起来继续走,走了没几米,一只冰爪突然掉了,这只倒霉的冰爪还向下滑,我又向下追了它10几米,终于把它拣回来,
你的鞋子是什么鞋?鞋底的硬度够吗?排除系带方法不对的情况,如果鞋底硬度不够,冰爪在反复弯折几次之后,就会脱落。所以冰爪和鞋子的搭配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硬底登山靴,是很少发生冰爪脱落的事情的。另外,在登雪山之前,还是应该在冬天进行一些基本的雪地和冰面行走训练,体会穿冰爪的感觉。我刚开始用冰爪的时候,经常被前齿拌倒,后来才体会到,应该抬腿走路,不能向一般时候拖着脚走。不知道你摔倒是不是这种情况。

总的来说,按时下撤是正确的选择,特别是装备不熟、体力不支的情况下,保存一部分控制力,是安全最可靠的保障。不要等到筋疲力尽,走平路都打晃的情况下,再走危险的山路。登顶固然是首要的目标,但你这次最重要的收获应该是稳健的判断力,我觉得在充满热情的心态下,保持冷静的头脑是不容易的。随着经验的丰富,对装备、自身和山的认识会逐步深化,相信你会继续向上走的。

主题        我的建议
作者        open5
时间        2001-11-16 00:22:07

果糖二磷酸纳(Fructosc Diphosphate Sodium)
FDP 具有调节糖代谢中若干酶活性的功能,可恢复、改善细胞代谢的分子水平,该品作用于细胞膜通过刺激磷酸果糖激酶的活性,聚增细胞内高能磷酸池及细胞内ATP 浓度,促进钾离子内流,恢复细胞极化状态,增加红细胞内的二磷酸甘油酸,有益于红细胞向组织内释放氧气;增加红细胞的韧性,增强抗溶血能力,从而有益于休克、缺氧、缺血、损伤、体外循环、输血等状态下的细胞能量代谢及改善氮平衡和血糖正常化。
(我可不是医生!以上仅供参考)。

要想来的更快一点的话,我常备地塞米松和肾上腺素,尤其是地塞米松(口服),紧急情况下我会使用肾上腺素(注射)。当然,有条件的话,也可准备吗啡。

简单的话呢,维生素和一点零食。零食可以缓解压力。

饮水应该按量,一点点的喝,缓慢的补充比较有效。感觉腹中饥饿呢,登山过程中不吃也没关系,但说明你糖份补充的不够,路上可以吃一点水果糖,对维持体力也有好处。
行进过程中不应走走停停,尽量保持匀速。“东绕西绕的走”,也会影响体力。心跳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在器械使用上一定要加强练习,冰镐制动和冰爪,初期要培养良好的使用习惯。如果是缓坡、雪冰,可以用冰爪制动,但不规范。估计当时是较硬的雪冰,否则冰爪也不会滑远。一定的练习是必要的。
穿冰爪登山也不难,就像女人穿高跟鞋,习惯了就很自然。

可以准备一副雪杖和一顶安全帽。雪杖在行进中的作用相当的大,不要小视,尤其是长期户外负重徒步,对保持体力、平衡甚至保护你的膝关节,还可以探路。安全帽嘛,不用多说。1000块钱的东西,作用却很大。

主题        呵呵
作者        黄金狮子
时间        2001-11-16 02:59:01

只带的塞米松的注射器就可以了,一盒。

安全帽要¥1000?!还是安全帽+冰镐?

现在国内有什么比较好的能快速补充体力的易于消化的食品?PowerBar很贵,而且见不到。
我有时候吃一种SnickersBar,其实是一种零食,巧克力+麦芽糖+花生+葡萄糖+盐,味道很好,就是温度低时比较硬:(

主题        关于肾上腺激素类药物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1-11-16 00:53:43

我也不是医生,但我知道肾上腺激素类药物和类肾上腺药物(比如地塞米松)是很严肃的东西。
好象是参与能量释放的过程,可以在人血糖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促进肝(肌?)糖原转化,给人提供最后一点活命的能量,所以这种东西只能使用一次,以为第二次已经没有能量可供转化了。使用这种药物,意味着你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唯一的目的就是给一点残喘的时间,这时只有撤退一条活路。千万不能将这类药物作为上山的动力。
吗啡除了止痛,就是给人一点最后的安慰感。

主题        请问!
作者        黄金狮子
时间        2001-11-15 01:12:05

波士顿有什么比较好的店吗?

主题        去山野问mh,他在那里住了好长时间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1-11-15 01:24:00

主题        呵呵
作者        黄金狮子
时间        2001-11-16 02:59:01

只带的塞米松的注射器就可以了,一盒。

安全帽要¥1000?!还是安全帽+冰镐?

现在国内有什么比较好的能快速补充体力的易于消化的食品?PowerBar很贵,而且见不到。
我有时候吃一种SnickersBar,其实是一种零食,巧克力+麦芽糖+花生+葡萄糖+盐,味道很好,就是温度低时比较硬:(

主题        Snicker甜、腻的要命,根本没法吃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1-11-16 11:59: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3 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主题        也许,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作者        open5
时间        2002-01-16 16:28:18
今天看了有关两篇团队中队员水平和登山精神的讨论帖子,或许它们都是有价值的话题,仅仅谈谈个人的感受。

其中之一是小五台中人员体力或装备出现了问题,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到职业登山队或是组织紧密的团队中,一般来说队员承担的责任很少,但是对于绿野这样的一个松散组织来说情况就比较复杂。其中有多种形式的团队组合,甚至在一个团队中也同时存在组织紧密的群体和相对松散的群体。而最根本的问题是出现在彼此责任的认识上没有明确,可能将是“绿野”模式中最大的问题,也是类似团体继续发展的障碍。这会引申出一个讨论,向导、领队、登山者他们分别的技术、责任、义务和拥有的观念应该是什么?

一个组织者在对登山整个过程中的控制程度和控制力度没有明确得到授权或是约定,即使要求了,也未必贯彻到底。对于无经济利益驱动的活动,组织者是奉献的精神和活动进行的倡导者,是值得赞赏的人群。但是,如果将更高的权利赋予水平较低的组织者,明显也是一种错误,危机可能从一开始就存在了。或许一个组织者从一开始就没有将自己的权利和责任进行明确,自然也很难有效的进行组织。组织者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将路线、人员、装备等各项工作细分,会有利于活动的组织。

对于团队整体来说,弱势个体是一定存在的,这样的个体包括技术、经验和行为观念等方面,有时也仅仅是相对的。评判这样的个体也受环境和主观认识影响,如何对待这样的弱势个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的整体风格。团队的风格可以是自然形成的,也很有可能是领导者或领导群协调形成的,这就和组织者个人的素质有密切的联系。究竟有没有能力把握整个团队,还是从开始就没有希望这样做呢?或许,举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探索频道有一个澳洲挑战赛的节目,日本东风队一名女性队员扭伤了脚,队员竟然轮流背负。当时看了毛片,有更多片段反映这个队,令人感慨呀。虽然当时的队长死于一次训练,但是风格却继承了下去。在2001年的纽西兰挑战赛东风队是第11名。即使我不喜欢日本人,可是他们的团队意志的确可怕。在有些登山活动中接触过日本的队组,总的感觉就是后背发凉和阵阵的心酸。

当我们开始涉及户外运动时,不过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精彩、更精彩,还谈不到“理想”的。随着不断的深入,常常也会问自己为什么要登山,要参与这样艰苦的活动呢?也希望从一些名家的传记中获得答案,或许还会有自己的偶像。也许我们太习惯偶像崇拜了,以至于必须要有一个偶像来引导自己的思想,从而得到一种答案。山就是一座山,但是登山后每个人获得的体验是不同的,认识也不局限于对山的认识,更多的是反映到对社会态度和对自己生活的认识。有的人回来学到了协助,就象帮助别人选购装备,更好的入门;有人学会了指责。

把一群人放到这样一个单纯的环境中,精良或蹩脚的装备、魁梧或瘦弱身躯包裹下的勇敢、团结、信心、宽容、恐惧、自私、狭隘,一切都明明白白的展现出来了,所有不同的答案都在每个人心中,只不过说出来不是那么经典罢了。

也许,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主题        日本,一个讨厌的邻居(仅代表个人意见),但在登山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精神我只能说可怕,可敬。
作者        yzd1968
时间        2002-01-16 23:41:09

查过相关登山资料,包括登K2,梅里,珠峰,贡嘎.....最难的山都有日本人的影子,而且大多在30--40岁年龄段中。

主题        可怕但不可敬
作者        萤火虫
时间        2002-01-17 01:01:41

在into the thin air中有这么一个情节:一个日本登山队在攀登珠峰的路上遇到2个受伤的的印度人,可是他们没有提供丝毫

帮助,那怕是一滴水,一口食品!他们就这么冷漠的走过这2个伤员,丝毫不在意他们哀求的目光!当他们登顶成功原路返回时

,又看到了这2人的尸体,仍然,没有作丝毫的停留和惋惜,更不比言忏悔!
这是山友的作风吗?!

主题        在那里,没有人可以按平时的道德水准要求别人。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01-17 09:04:49

这种事情并不少见,也发生在中国登山者的身上。(我指的是不只刘雪鹏K2一个业余队)
作为登山者,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别人没有义务拯救不可救药的遇难者。

主题        那些日本队员也是这样解释的。但是,我心中的山 友应当是象IMAX的队员那样
作者        萤火虫
时间        2002-01-17 12:03:12

在其他队伍的队员遇到危险时,他们不惜自己上百万的投资付之东流,推迟自己的攀登和摄影计划,把自己的装备和物资借给

其他队伍并冒着生命危险提供救援。这种无私的援助与支持才是我心目中山友的形象!

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如果他们再不团结起来,又如何经受自然的有时是残酷的考验!

在困难中,在危险中,在比较艰苦的环境中,人往往会显露出自己的本性:光辉、无私的精神,抑或是以“人不为己、天诛地

灭”为座右铭的本质……在自然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简单、透明,少了许多钩心斗角与虚伪,善恶似乎也更加分明

……在这里,我们很容易被感动,也很容易发现人性闪光的一面……毕竟,我仍然相信,人性本善。

或许,这就是我衷情于山的原因?

主题        IMAX的救援并不是高明和和Beck Wethers幸存的最关键的步骤。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01-17 13:47:20

最困难的部分是在南坳以上,高明和是侥幸遇到了夏尔巴,而Wethers是自己走回了营地。他们的神智都清醒,还具备一定的活

动能力,这种情况下,加上C4无比强大的救援力量和IMAX雄厚的物资基础,Anatoli bukreev,Ed Viesturs,Dave

Breashares,Robert Schauer,这些名字都是登山界的最强者,这才属于“可救药”的范围。
而那3个印度人,本身实力有限,日本队员遇到他们时,已经神智不清了,这种情况下,日本队员自身尚且难保,不要说救援是

不可能的,就是分给他们热水、氧气,都是对极端宝贵的生存资源的浪费。(听起来是不是很纳粹啊?,反正我是这么看的)

主题        东西方的思维不一样,中国和日本的军人宁愿去死也不想当战俘,西方人更注重生命
作者        e.tu
时间        2002-01-19 10:24:00

主题        简单的思想是别人灌输的,成熟的思想是自己思考出来的。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01-19 20:34:59

主题        现在已经不是那样了。
作者        狮子王
时间        2002-01-20 10:23:26

对于战俘的理解,已经和过去战争时代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

在我们学习军事论理学时,曾经问过关于战俘的理解。

“如果在失去抵抗能力,或者敌我相差非常悬殊的情况下,投降还是正当的。”

这就是党我我军军官的要求,可以说更人性化一些吧。

主题        牺牲精神和其他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01-20 11:52:21

决定“宁死不屈”态度的不仅仅是长官和外部力量对战士的要求,更主要的是面临绝境者自己对生命价值的认同。
如果一个人的使命感强、信仰坚定,他就能够表现出牺牲精神。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并不少。
老一辈的登山英雄们就有这样活着的例子。
刘连满,我最敬佩的登山家,中国首登珠峰的先锋组队员之一,他一路上承担了大量工作,在8300米由于体力耗尽,再也走不

动了,于是他只留了半瓶氧气,其余的给队友们继续上升。他在“死亡地带”露营,并写了遗书(对此我有保留的怀疑,在那

么高的地方,人的正常思考已经成问题,书写如此流利的遗书,这种行为恐怕很大程度上是人们为了塑造一个完美的英雄。但

这点微瑕丝毫也不会影响刘连满本身的壮举)。队友们登顶归来,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睡眠,他居然有所恢复(真是生理学上

的奇迹,按说在这种高度停留,不论用不用氧气,人的情况都会迅速恶化),而且他居然没有用那半瓶氧气。四个人分着吸了

这半瓶救命氧,安全下山。
回来之后论功行赏,登顶的队员后来都成为登协和体委的领导(当然这也是应当的),但刘连满在一段时间之后默默消失了。

但是他的传奇行为不会被遗忘,登协的同志们也很尊敬他:去年在哈尔滨举行攀冰比赛,特邀了刘连满和大家会餐,我才得以

面见了这位传奇英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3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        风力风速对照表(日文)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04-23 14:29:01

風速(m/s) 時速(km/h) 風力 周囲の状態
1 3.5    

2 7 1 煙がなびき、やっと風があるとわかる
3 11 2 顔に風を感じる。木の葉が動く
4 15    

5 18 3 木の葉がたえず動く。軽い旗がはためく
6 22    
7 25    
8 29 4 砂ぼこりが立ち、紙が舞い上がる
9 33    
10 36    
11 40 5 小さな木がゆれ、池の水面に波頭が立つ
14 50 6 大枝が動く。傘がさしにくい

17 62 7 木全体がゆれ、風に向かって歩きにくい
21 75 8 小枝が折れる。風に向かって歩けない
25 88 9 建物に少し被害が出始める
28 100 10 木が根こそぎ引き抜かれる

主题        呵呵,风力风速对照表(中文)
作者        小刀
时间        2002-04-23 14:52:32

风速跟老K的有点出入,不知哪个准。

0级--无风,静,烟直上,0(m/s)
1级--软风,烟能表示方向,但风向标不能转动,0.3-1.5(m/s)
2级--轻风,人面感觉有风,树叶微响,寻常的风向标转动,1.6-3.3(m/s)
3级--微风,树叶及微枝摇动不息,旌旗展开,3.4-5.4(m/s)
4级--和风,能吹起地面灰尘和纸张,树的小枝摇动,5.5-7.9(m/s)
5级--清风,小树摇摆,8.0-10.7(m/s)
6级--强风,大树枝摇动,电线呼呼有声,举伞有困难 ,10.8-13.8(m/s)
7级--疾风,大树摇动,迎风步行感觉不便,13.9-17.1(m/s)
8级--大风,树枝折断,迎风行走感觉阻力很大,17.2-20.7(m/s)
9级--烈风,烟囱及平房屋顶受到损坏(烟囱顶部及平顶摇动),20.8-24.4(m/s)
10级--狂风,陆上少见,可拔树毁屋,24.5-28.4(m/s)
11级--暴风,陆上很少见,有则必受重大损毁,28.5-32.6(m/s)
12级--飓风,陆上绝少,其摧毁力极大,32.6以上(m/s)

主题        流体的阻力与速度的3次方成正比,所以风速增加一点,风的力量会增加很多。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04-26 15:02:03

一般的6级风还可以忍耐,到7级风就很困难了。

主题        错了,是平方成正比.
作者        同胞
时间        2002-04-26 15:17:36

P(压力)=0.5*mu(密度)*V(速度)^2,
F(力)=C(形状系数)*P(压力)*A(投影面积)
C = 0.5 (球面)
C = 0.6-0.7 (园柱面)
C = 1 (平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盗版岩与酒 ( 京ICP备05053585号 )

GMT+8, 2024-11-25 11:31 , Processed in 0.06621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