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版岩与酒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859|回复: 0

刘晔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5-9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hink Simulation
刘晔传
作者:陈不到底 发表日期:2004-04-21 18:49:44

 
刘晔传

很早就想写刘晔了,读三国志,魏志的个传明显要比蜀志好的多,加上注引丰富,是以留下颇多争执,刘晔就是其中之一。如果在网上搜索刘晔,会看到很多是他被作为企管教材中识别马屁精的案例,但究竟他是不是这样的人呢?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今安徽省寿县南)人,祖上是光武帝刘秀的儿子阜陵王刘延。

刘晔的父亲叫刘普,刘普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刘涣,次子刘晔。
阜陵刘氏传到刘普父子时,家族仍然兴旺。在刘晔七岁的时候,他的亲生母亲身患重病,临死前,她叫过两个孩子嘱咐道,"你父亲的侍人(我怀疑是侍妾)生性谄害,我死之后肯定会为祸家族。如果你们长大了能除掉,我也就死而无憾了。"七岁的孩子一直记着母亲的临终遗言,等到刘晔十三岁的一天,他对哥哥说,"行了,今天可以为母亲完成遗言了。"只比刘晔大两岁的刘涣惊道,"那怎么可能?"说到底他还是个孩子,可没等他反应过来,刘晔已经将那侍者杀掉,径自去祭拜母亲去了。出了这么大的事,早有人飞报了刘普。刘普勃然大怒,让人去把刘晔找回来。刘晔回来后不慌不忙的说,"亡母顾命之言,敢受不请擅行之罚。"看着眼前的幼子,刘普一阵发愣,这是他这个年纪能做出的事和说出的话吗?怀着此子必异的心情,刘普不再怪罪于他。当时避祸到扬州的许劭许子将(就是他说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对刘晔刮目相看,说他有佐世之才。

这样一个有着皇族背景,又被称为佐世之才的年轻人,在那变乱纷争的年代当然很是吃香。扬州之地的许多豪强各拥部曲,其中有个叫郑宝的势力最大,他当然也看中了刘晔。当时郑宝打算率领宗族和百姓渡江南下,想利用刘晔"高族名人"的影响,强逼刘晔出面。这大约是建安初的事,刘晔刚刚二十出头,虽然不情愿这样,却也想不到更好的法子。正好这时,引兵南下对付张绣刘表联军的曹操谴使到扬州地带打探情况。刘晔马上取得联系,邀请入家与其纵谈扬州形势。没过几天,郑宝也忍不住想来探听一下这新迎献帝的曹操的消息,带了百多号人就来到刘晔家。刘晔已经下定主意除掉郑宝,就将郑宝和其手下分开饮宴,秘密的指派几个身手矫健的人,只等郑宝一喝醉就干掉他。没想到郑宝根本就不沾酒星,清醒的很,让那些人没有下手的机会。刘晔一不做,二不休,自引取佩刀斫杀宝。(写到这里,不禁感慨,刘晔这个人估计杀人不眨眼,倘若好好训练,绝对的职业杀手)刘晔拿着郑宝的脑袋,出门对在外厅吃酒的郑宝手下大喝道,"曹公有令除郑宝,谁敢动手,郑宝就是榜样!"这帮人吓得掉头就跑回营地,刘晔骑着郑宝的马紧随其后,到了营门口,大声向营里的人说出原因,喻以祸福。于是郑宝的部曲就被刘晔招抚,这帮人对他心服口服,愿意推举刘晔做首领。刘晔目睹汉势已去,自己为汉朝宗室支属,不应该拥兵自重。于是就领着这帮人投考了当时的庐江太守刘勋,刘勋对这天上掉的馅儿饼大表疑惑。刘晔解释了自己收服的过程,说道,"郑宝制兵无法制,手下的人无非像流寇一般。就算我做了他们的头儿,非是一路人,也没什么资本,肯定不能长久。所以还是得来投靠太守。"刘勋一听乐了,他本来就不是什么朝廷正式的太守,而是作为袁术的故吏填补被袁术攻灭的前任太守陆康(陆康因为不愿借粮给袁术,被袁术打了两年,最后被尚在袁术手下的孙策打败),他现在也俨然是个小军阀。没多久,称帝的袁术在曹操刘备各路夹攻下弃走淮南病死,他老婆孩子就投靠刘勋,而且刘勋还趁火打劫的将欲投靠孙策的袁术部曲张勋、杨弘截获,一时间声势大振。

但随后刘勋就发现一下子多了这么多人,也就一下子添了许多张嘴,粮食很快就紧缺了。早就想攻打庐江的孙策这时写信给刘勋言辞非常恳切,"上缭宗民,数欺下国,忿之有年矣。击之,路不便,原因大国伐之。上缭甚实,得之可以富国,请出兵为外援。"宗民是横行江表一带的流寇,刘表也曾纳过宗帅部曲。孙策说自己势小力单,打不过宗贼,比不上刘勋的强大实力。(海昏是扬州豫章郡的一个侯国,上缭却不知在哪?)上缭是宗贼的领地,而且藏有钱粮,不若由刘勋去攻打更好,同信来的还有丰厚的礼物。刘勋被捧得飘飘然,手下的人也纷纷道贺。惟独刘晔黑着个脸,(从这时开始,刘晔就开始他的精辟论断,只要别人高兴的时候总是他在唱反调泼冷水)。他对刘勋说,"上缭虽然城小,但城池坚固。没有十天半月肯定打不下来。到时疲兵在外,而皖城空虚,一旦被孙策乘虚而入,那时将军进则有强敌,退则无归所。大军出征的时候,那就是灾祸降临之时呀!"刘勋心说,kao,说得这么惨,跟真的似的。孙策那小子哪有这个实力?刘勋哪管那么多,带兵就往上缭去了。这时孙策打着讨伐黄祖的旗号,早已陈兵附近,他知道刘勋在宗贼那讨不到好处,派孙贲、孙辅到彭泽伏击将来回撤的刘勋,自己和周瑜亲率两万步兵进攻皖城,正如刘晔所猜测的一样,刘勋到了海昏,诸宗帅坚壁清野,骤闻皖城被袭,急急回撤,在彭泽遇伏兵败逃跑。后来虽然得到黄祖的五千援军,还是被孙策打败。仗着和曹操有点关系,就什么也不剩的去投靠了。这是建安四年(199)冬的事。这一年刘晔大概24岁。

不知道刘晔是什么时候投靠曹操的?翻遍史册,找不到具体时间。因为按照常识(呵呵是三国演义常识,刘晔被郭嘉推荐,然后出使劝降张绣,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张绣投降的时候,刘勋正打败仗呢。然后演义又说刘晔造霹雳车在官渡和袁绍对抗,这也找不到任何史料对证),好像刘晔应该是郭嘉贾诩同辈出仕的人,其实不然。照三国志注引傅子,"太祖徵晔及蒋济、胡质等五人,皆扬州名士。"蒋济、胡质都是比较靠后的人啦,蒋济出仕曹操的时间比较清楚就是赤壁之战后的第二年建安十四年(209)曹操与孙权的合肥之战。这年三月,曹操在谯城操练水军,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自涡入淮是指顺颖水而下顺入淮水。刘晔和蒋济应该都是这时仕官到曹操身边的,哇,转眼就是十年啊!34岁的刘晔终于熬出头了。

在细说刘晔给曹操第一次出主意前,再说一点小插曲,而这个插曲的时间更是无法确定,由此更怀疑事件的本身。事出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说鲁肃出仕孙权前,作为鲁肃好友的刘晔曾写信邀其为郑宝处力。

原文"刘子扬与肃友善,遗肃书曰,"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急还迎老母,无事滞於东城。近郑宝者,今在巢湖,拥众万馀,处地肥饶,庐江间人多依就之,况吾徒乎?观其形势,又可博集,时不可失,足下速之。"肃答然其计。葬毕还曲阿,欲北行。会瑜已徙肃母到吴、肃具以状语瑜。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谓肃曰:"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主人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吾方达此,足下不须以子扬之言介意也。"肃从其言。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

但是这里明显有个错误,就是孙策已死,那郑宝更是早死了(还是刘晔亲手弄死的)。怎么会有这封信呢?是什么时候写的信?鲁肃过了多长时间才回的信?而且刘晔根本就不想跟随郑宝,居然还叫好友相随?我想来想去,可能是因为书信在路上担搁的时间。按资治通鉴,建安三年(198):袁术以周瑜为居巢长,以临淮鲁肃为东城长。(周)瑜、(鲁)肃知术终无所成,皆弃官渡江从孙策,(孙)策以(周)瑜为建威中郎将,(鲁)肃因家于曲阿。这时鲁肃虽然投靠孙策,但仍不被重用。这个消息从江南(曲阿)传到江北(庐江)需要一段时间,刘晔听说的时候知道鲁肃不被重用就想帮他一把,于是写信邀请,至于郑宝,或许刘晔还有自己的想法。没想到书信刚发,曹操使节即到,事情刻不容缓,郑宝及诛,刘晔匆匆投靠刘勋,遂引致孙策偷袭皖城。这已到建安四年(199)年底,鲁肃终于决定北上,但是他应已知郑宝已死,只是想另寻出路罢了。但更没想到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孙策就遇袭而死。周瑜适当的将鲁肃推荐给孙权,消去了鲁肃的北归之心。照这么说,这来信回信最起码也走了一年,否则无法解释这件事。

转过这段插曲,出兵谯城的曹操兵至寿春,当时在庐江界有山贼陈策,众数万人,临险而守。以前曹操曾经派偏师讨伐,却没什么结果。趁着这次进军合肥,曹操就询问手下是否应起大军讨伐。大家都说,"这山贼是据险而守,易守难攻。况且不打他也没什么损失,打掉他也未必有什么好处。"刘晔可能是想起了当年的郑宝,虽然当年除掉郑宝,但是由于庐江尚未达曹操势力范围内,只能坐失其地。于是他进言说,"陈策这等小人,凭险而据,导致今天的强大,必须有国家的军队以绝对的威力制服。以前虽有小股部队讨伐,但那时河北并未平定,所以陈策还胆敢据险以守。如今河北尽平,连袁氏那样的大军阀都伏诛,人人都是贪赏怕死。以前广武君为韩信画策说,以他的威名足可以先示以声威后展以实力而降伏邻国!何况明公早已威名赫赫,只要大军启程,示以威名,敌人肯定会尽开营门四散奔逃的啦。"曹操大笑道,"卿言近之!"意思你跟我想得差不多哩!于是派遣猛将在前,大军在后,果然如刘晔所说,轻易的就灭掉了盘踞的陈策。刘晔第一次出谋划策,就收到如此成效,当然和当年郑宝之灭有些许联系,更是因为刘晔摸清楚曹操的想法,曹操这次出兵,势要将庐江寿春划入自己势力范围以建立和孙权对抗的东据点,所以些许毛贼必定要铲除。而刘晔因陈策趁乱世据险而守的心态的把握制定的战略更合曹操的味道。

傅子上记载的一段事更说明刘晔善于把握心态。当蒋济、胡质、刘晔等五人被曹操征至为官,在进见曹操前几个人就当地的人、战、事乃至整个局势行军进退之宜,外料敌之变化、彼我虚实、战争之术进行讨论,夙夜不解。但只有刘晔一人一言不发,蒋济很是奇怪,刘晔回答说,"对着明主一定要说到精神要点,而精神要点岂是简单就能讨论出来的呢?(对明主非精神不接,精神可学而得乎?)"见到曹操后,曹操果然问些诸如扬州先贤,贼之形势的问题,其他四个人就把已讨论过的又说了一遍。曹操和颜听答,而刘晔始终不发一言。四人暗自发笑,不知刘晔还能有什么高论抛出。后来曹操再没得什么发问,刘晔却开始侃侃而谈,说出心中长远之计,深得曹操之心。于是四人皆为令,而刘晔更进为心腹之任。曹操每有疑事,总以书函询问刘晔,甚至一夜之间要问数十次。

合肥战结束后,曹操返回邺城,辟晔为司空仓曹掾(仓曹掾主管仓库粱谷,这个官是曹操发明的)。经过赤壁之战和合肥之战后,曹操和孙权的战线逐渐稳定,孙权在努力几次之后,始终无法突破合肥防线,曹操则全力稳固河北,大力屯田,广修水渠。建安十六年(211),曹操在潼关大破韩遂马超,失败后的马超和韩遂分别在建安十九年(214)和建安二十年(215)被剿灭出凉州,而夏侯渊更剿灭了盘踞在木包罕三十多年的宋建。

凉州终于明至实归的成为曹操的领地,这时归降的凉州将领向曹操劝说道,盘踞在汉中的张鲁很容易剿灭。雄心勃勃的曹操很高兴,建安二十年(215)三月,曹操西征张鲁,此时刘晔作为主簿(主簿,掌管文书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随军出征。大军兵至陈仓(陈仓,属右扶风郡,今陕西宝鸡市东约十公里处),先是张合朱灵打败了挡道的氐人,四月,曹操从陈仓出散关(散 关 属安定郡,今宁夏固原县东南古城),至河池(属武都郡),又攻屠了氐王窦茂。五月,韩遂的部将献上了韩遂的首级。七月,曹操兵至阳平关。这时的张鲁本来抱定不战而降的态度,可是张鲁的弟弟张卫和大将杨昂却不愿白白失掉割据的势力。无奈之下,张鲁只好听之任之。于是张卫杨昂带着几万人马坚守阳平关(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西武侯镇),横向扎营十几里坚守各处险要。出兵几个月的曹操面对崇山峻岭间的张鲁军,士卒疲惫,军粮也接济不上,曹操感慨说,"只听别人所说,毕竟不如人意啊。"他虽然几次派兵攻打张卫却因山路险要而损兵折将,沮丧之下,曹操恨道,"此妖妄之国耳,何能为有无?吾军少食,不如速还。"

刘晔传中说曹操命刘晔督后诸军,准备逐次撤军。刘晔却认为张鲁一定能被攻下,况且因为军粮不济而撤军很可能会被敌军有可乘之机,不能全身而退。他力劝曹操全力进攻,用强弩射其营,鲁奔走,汉中遂平。这里说的很简单。曹操传中则说曹操故意撤兵,又趁张卫轻敌之时猛攻,终于攻下阳平关。但在张鲁传中注引魏名臣奏载董昭表所记载的则非常有戏剧性,当曹操欲撤军时,派遣夏侯敦许褚去把山上的部队叫下来。没想到在黑夜里曹操的士兵走错了路,居然走到了张卫部队的军营。张卫的人马在睡梦中骤然遭遇曹操的大军,以为又是曹操的神机妙算惊慌失措,打都不敢打撒腿就跑。当时辛毗和刘晔在曹操军后,看到张卫军四散奔逃就赶紧告诉随后的夏侯许褚,说敌军逃跑,我们的人已经占领敌营。夏侯敦还不相信,亲眼所见后马上飞报曹操。随后曹军趁势强攻,终于攻陷阳平关。在同时引注的杨暨表中也说,"鲁守自坏,因以定之",意思自然是张卫军自己先乱了套。世说新语则说张卫的营地在夜里突然受到数千野生麋鹿的冲击,张卫军大乱,同时撞到曹军,终于溃败投降。先不论是哪一种说法更属实,总之攻陷阳平关的曹军带有很大的运气(董昭的表里还称,这次的事很多士卒还记忆犹新,看来撤退的曹军误入敌营的事应该属实),但说回来,还是意志的胜利。张卫军的不战自乱,很大部分原因是许多士卒带有张鲁不战而降的心态,这样的军队虽然据险而守,和缺少军粮的曹军相比,其实是半斤对八两,关键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刘晔的主意就是要坚持到底,给军心紊乱的张卫军以绝不退军的姿态,战争斗得不仅是实力,还是意志。

失去了阳平关的张鲁携带家人逃离南郑,临走前没有接纳部下烧毁南郑存储钱粮的库府建议,反而尽力封存,从而方便了曹操接收,这也让曹操看出张鲁有归顺的意图,于是他派出使者安抚出逃的张鲁。平定了汉中,曹操以这次出兵行军异常辛苦,于是犒赏三军。这时同为主簿的司马懿献计说,"刘备从刘璋手中巧取豪夺了益州,并不能让蜀人尽服。现在刘备远在江陵(当时孙权以刘备得到益州为由索还荆州,两家争得不可开交甚至兵戎相见,刘备不放心亲自坐镇公安),正是进攻蜀中的好机会。现在汉中尽平,蜀地必定有唇亡齿寒之感,如果进兵,对手必然土崩瓦解,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曹操却表现得相当犹豫,叹道,"人心苦不足,既得陇,复望蜀。"刘晔也劝说道,"明公当年以五千步卒讨伐董卓起家,北破袁绍,南征刘表。如今九州百郡,十并其八,这样的威势无与伦比呀。(看看,为了劝曹操,先狂捧一把)如今汉中降伏,蜀人必定闻风丧胆,只要趁势进军,不愁尽得陇蜀啊!刘备虽是当世进退有度的人杰,但做决定却不太迅速。他刚刚得到西蜀,还没能使蜀人心服口服。如今我军尽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明公之英明,只要趁此强势进军蜀地肯定攻无不克。一旦迟缓失掉眼前契机,只要刘备以诸葛孔明长于治国为相,关羽张飞勇于三军为将,那时蜀民既定,他们据险而守,我们就毫无办法了。"可曹操还是很犹豫,傅子记载,过了七天,有从蜀地归降的人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曹操一听就心动了询问刘晔,"现在进军行不行?"刘晔说,"今已小定,未可击也!"其实前面刘晔都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平定汉中后的曹军气势很高,又得到犒赏,和刚刚进驻蜀地又有荆州之忧的刘备军相比赢面很高。只要能打赢头几场胜仗,蜀军的士气肯定继续崩溃,那时何愁不得蜀地?可是曹操一犹豫,曹军一旦安定下来必定士气受挫,而刘备则与孙权讲和解掉荆州之急,这时进军肯定会陷入两军相持之苦。他总不能说是英明的曹公丢掉了这么好的机会,只好说刘备已经初显安定。裴松之评说,"魏武克平张鲁,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止,由不用刘晔之计,以失席卷之会,斤石既差,悔无所及。"曹操也觉得很没趣,十一月,张鲁跟随曹操的使节投降,刘备派出寻找张鲁的黄权扑了个空,随后刘备派遣张飞出兵巴中。曹操派遣张合迎击张飞,被打败,张合军退回汉宁。十二月,曹操留下夏侯渊为主将镇守汉中,自己回师邺城。而刘晔随后为行军长史,兼领军。(长史自西汉时就有属于丞相,其职务相当于秘书长,即最高国务机关中事务主管。将军幕府中亦有长史,为幕僚之长;可分令部队出战的称为将兵长史。东汉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任颇重。三国沿置不改。领军是曹操任丞相后所置,不久改为中领军,掌管禁卫军),这两个职务都是曹操身边很重要的位置。

不久,果然如刘晔所预料的那样,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底,刘备倾全益州之力,留下诸葛亮留守成都作后勤,出兵和曹操争夺汉中。到了建安二十四年(219)五月,当年没有趁势进取的曹操,现在面对全力以赴的刘备只有黯然退出汉中。退回长安的曹操并没能安稳下来,接二连三的事情打击着六十五岁的老人,汉中争夺虽然草草收场,但关羽还在围困樊城。七月,曹操派遣于禁相助曹仁,八月里,一场大雨就把大军冲得七零八散,庞德被斩,于禁投降。听到消息的曹操良久不能相信,跟了他三十年的于禁还不如庞德,曹操都有些开始怀疑自己看人的眼光。说到看人的眼光,刘晔倒是看得很准。九月里,早被刘晔预言要造反的魏讽,密谋袭击邺城被同伙告发,被曹丕拿获斩首。当初魏讽以口才名动邺都,很多人都看好魏讽,连锺繇都很看重他并推荐他做官。只有刘晔一见到魏讽就说此人将来必定谋反,果不其然,因为魏讽谋反被株连了上千人,当初推荐他的锺繇也丢掉了相国之位。而魏讽只是刘晔预言早晚必反的第一个人。

第二年(220)正月,曹操终于回到洛阳,虽然关羽在魏吴两家的合谋下被杀,但曹操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二月,曹丕正式继位魏王。七月里,刘晔预言的第二个将来要谋反的人前来投降曹丕,这个人就是孟达。曹丕一见到孟达就很喜欢,觉得孟达很有文采,颇对自己口味,大笔一挥,任命孟达为新城太守,加散骑常侍(三国魏置,即汉代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周围的人见到主子都这样了也纷纷讨好,夸赞孟达有当年乐毅的风度。只有刘晔黑着脸劝曹丕说,"孟达仗着有那么一点才能,实际上他是为利所趋,根本做不到感恩怀义。新城(新城是曹丕将房陵、上庸、西城三城合并成的新郡)位于吴、蜀接连之地,一旦孟达变心,恐怕就要为患国家了。"刘晔话说得这么明显,曹丕却全不当一回事,刘晔也不好再说什么。(刘晔对孟达性格描述的很准,后来曹丕一死,孟达就造反了。)

十月里,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位,建立魏国。刘晔也被赐爵关内侯,升任侍中(侍中,秦时始置,为丞相的属官,掌管拾遗补缺、赞导、陪乘、出而负玺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有的说法是侍中是虚衔的加官,即官员所任职务外另加的一种官职,加侍中后,即可出入宫禁,在皇帝身边备顾问,成为近臣)。这时候关羽被杀,荆州归于东吴已经过去九个多月了,曹丕就问手下这帮人刘备还会不会为关羽报仇。身边的人都说,"蜀是小国,能称得上名将的也就关羽了。关羽军团的覆灭对刘备势力打击很大,看来他没有机会报仇了。"又是刘晔唱反调说,"蜀地势力虽弱,但刘备的政策一直是威武自强,势必兴师动众来显示自己之游刃有余。而且刘备和关羽名义上是君臣之份,私交之情却犹胜父子。如果刘备不能为关羽兴兵复仇,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果然,第二年黄初二年(221)七月,刘备出兵东击孙权。孙权在向刘备求和不成的情况下,八月里向曹魏纳表称臣,并且把于禁归还。曹丕龙颜大悦,手下群臣也都歌功颂德,刘晔又说,"孙权无缘无故来求降称臣,肯定有难言之隐。刘备对他的军事压力不是小事,他那里恐怕是人心惶惶。又担心我们趁火打劫,这才来低三下四。第一,要制止我们可能的进攻;第二,恐怕也指望我们能有所帮助,至少可以吓唬吓唬刘备。如今天下虽然号称三分,我们的实力占有绝对优势。吴蜀各据一州,依靠着崇山峻岭长江天险勉强自保,有什么变故本应救援,这才是小国对抗大国的策略。如今却高高兴兴地自充鹬蚌,完全是自取灭亡啊。如今我们应该立刻动手,明目张胆地强渡长江。魏蜀夹攻之下,吴国用不了十天就会完蛋。吴国灭亡后,蜀也就是孤孤单单的穷光蛋了。即使被蜀取得一半的东吴,他们也撑不下去,何况我们是豪夺东吴的腹心,而西蜀是硬攻东吴外围。"曹丕说,"如今孙权上表称臣,我们反而去讨伐他。这岂不叫天下欲归降我的人寒心吗?不如趁机攻打西蜀。"刘晔分析说,"蜀远吴近,听说我们动手后即使想会师抵抗也来不及。刘备现在正在气头上,听说我们帮忙,高兴还来不及,哪里想得到我们的下一刀就会砍到他头上,肯定回来配合我们攻吴,不会改主意反过来帮东吴的。"曹丕并不这么认为,全盘接受了孙权的称臣。(这两段对话翻译照搬电子赵括的白话三国,而对于刘晔的这个建议我也倾向于按曹丕的说法,对于曹魏来讲,吴蜀两败俱伤或许是最好的结果?刘晔的看法不能说没有成功的可能,但要冒一定的风险。这个风险并不在于战场得失。孙刘火并是曹魏求之不得的事情,如果曹魏横插一手,可能是落井下石坐收渔利,但也可能使双方看清利害关系而再度联手。这个时候的孙刘还没有什么损失,一旦醒悟对曹魏相当不利。曹丕不动手,客观上阻止了这样的潜在危险。夷陵之战后曹丕进攻东吴时吴蜀迅速改善了双方的关系,但蜀汉已经被打残使得曹丕没有后顾之忧。如果这一切发生在夷陵战前?至少曹丕还要费劲去摆平蜀汉。另外,当时的中原对吴蜀虽然有实力上的优势,总体上仍然是乱世后的恢复阶段,相对而言治理内政恢复元气叶土渡硖逵更加重要。以中原的实力,只要自己元气恢复就稳操胜券,不用冒风险来贪图一时的小便宜。)

曹丕还派出太常邢贞拜孙权为吴王,加九锡。刘晔心说,好嘛,不打他,还封个这么大的官。急忙劝说道,"不行啊,不行!以前武帝转战征伐,天下兼其八,威震海内。如今陛下受禅建魏,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孙权虽然也具雄才,只不过是汉朝的骠骑将军南昌侯罢了,这样的爵位没有什么号召力。现在他受迫称臣,只再给他个将军,封他做十万户侯就足够了,用不着封王。王位离着皇帝就差一步之遥,礼制官制相差无几。只要他一直做个南昌侯,江南士民对他也不会有君臣的名分。我相信他现在只是暂时伪降,如果这样就封他为王,那不是帮着他制定尊号,给他树立君臣名分吗?这岂不是为虎添翼?倘若孙权将来退却蜀军,表面上对我们有君臣之份,让江南士民都有所共知。实际上却有不臣之心,那时陛下要出兵讨伐他。他肯定会对江南士民狡辩说自己一直对大魏恭敬臣服,没想到却无故招来战事,必定会激起江南士民对抗的决心,那时吴军上下同心,恐怕战争会很难打呀!"曹丕听得一愣一愣的,心想你倒真会替人着想,人家以后办什么全让你说了。曹丕还是没有听刘晔的建议。黄初三年(222)润六月,刘备在夷陵大败,孙权的态度就像刘晔预测的那样只是装模作样罢了,曹丕感觉自己受了愚弄,果然要兴兵讨伐。刘晔心说,你早不听我的,这不跟我预测的一样么?但他还是劝说道,"现在孙权刚打了胜仗,国内上下空前的团结,而且仗着长江天险,我们现在出兵恐怕也不会有什么结果。"曹丕正在气头上,心想那你说怎么办?没办法?那就打他!又没听刘晔的建议。(注意啊,大家,现在为止,刘晔出仕曹家,只有当年的破除陈策之计被采纳,剩下的全被否定了,接着看啊)。九月里,曹丕尽起大军,曹休曹仁曹真,张辽张合徐晃(这时的刘晔反而被派往探视张辽的病情)等名将全都上阵分三路大举攻吴,东吴也毫不畏惧,派出吕范诸葛瑾潘璋等各据险要据敌。曹军占不到任何便宜,加上军中流行疫病,曹丕只好退兵。

黄初五年(224)七月,曹丕又想出伐东吴,九月,他亲率大军到了广陵,东吴方面却将舰船全部收起,江面空无一物。当夜徐盛用芦苇赶制无数的假兵城墙隐伏于江边,从石头至于江乘,联绵相接数百里,又将战船放于江面。第二天,曹丕都看傻了眼,不禁叹道,"我们虽然有百战骑兵,现在却一点也用不上啊!"当时又加上暴风漂荡,曹丕呆在江北,不敢贸然发动。他问手下,"你们说孙权会不会亲自来啊?"周围人都说,"如今陛下亲征,孙权恐惧万分,必定举国之力对抗。可又不敢轻易将兵权交给手下,肯定会亲自来攻的。"刘晔却不以为然地说,"孙权认为陛下以主力在此牵制,另外会派人渡江作战。所以他肯定会坚守静观我方的动态,不会主动出击。"曹丕看到徐盛的虚张声势,也不敢贸然渡江,这么耗了几天,也不见孙权有什么动静,曹丕只好退兵。路上,曹丕可能觉得一直对不住刘晔,就说,"你一直说得都很对呀。看来要灭掉吴蜀,不能只知道表面情况啊。"曹丕这话感觉是个他自己说的。第二年,曹丕再次亲征孙权还是无功而返。这时的曹丕悔恨焦急,没想到自己也是一只脚踏进棺材里了。

黄初七年(226)五月,曹丕年仅四十岁就去世了。临死前才定的太子曹睿继位,因为曹丕很宠爱的郭皇后一直没有子嗣,所以太子之位迟迟不能定下,以致曹丕到了弥留之际才确定了曹睿。这样一来,大臣们都不大了解这位二十出头的新皇帝。群臣们都急切地想知道曹睿到底如何,这时刘晔被单独召见和曹睿谈了一整天。刘晔一出来,大家都来打听风声。刘晔说,"大概秦皇汉武继位的时候也不过如此吧。"曹睿继位后,刘晔仍为侍中,不过多了个东亭侯的爵位,封邑三百户。应该说这时的刘晔还是比较被曹睿看重的。曹睿刚登台时,想追谥曹嵩的爷爷,下令群臣想个谥号。刘晔认为这于礼不合,按照周朝,汉朝的礼制,只要追谥到曹操的爷爷就行了。当时的尚书卫臻和刘晔看法相同,曹睿就取消了这个想法。

到了太和二年(228),远在辽东的公孙渊成功胁迫叔叔公孙恭让位,于是上书请求曹魏政府承认自己的合法地位。辽东山高皇帝远,曹魏一直没有精力去管他们,这次曹睿也想按老规矩办事。这时刘晔上书说,"公孙一氏在辽东是汉末就开始了,公孙氏依靠远山深海之力独立于朝廷之外,还勾结胡夷,所以一直都很难消灭。但是这样的独立势力存在时间越长,威胁就越大。不如趁现在公孙渊刚刚自立,肯定他还有仇家,此时突然出兵远征,再联系公孙渊的敌人,肯定轻易能将公孙氏解决。"可是曹睿却没有听取这个建议,拜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直到四年后,才开始由田豫等人去讨伐他,但这时公孙渊早已自立。这个刘晔预测的第三个迟早要造反的家伙最后终于在景初造反了。

太和六年(232),傅子中记载,曹睿曾有讨伐蜀汉的念头,群臣都反对,说不行。于是曹睿把刘晔找来亲自询问,刘晔也说可行,曹睿当然高兴。然而,刘晔出来就跟群臣说不行。当时的中领军杨暨,他最为激烈地反对伐蜀。而且他每次遇到刘晔时得到的也是反战的口吻。有次他劝谏曹睿伐蜀的念头,曹睿急了就说,"你一个书生懂什么军事?"杨暨也急了眼,"就算我是书生说话没分量,可是侍中刘晔乃是先帝谋臣,他可也说不可伐蜀!"曹睿一愣,"他可是跟我说可行啊?"杨暨也愣了,于是两人就把刘晔叫来一问,刘晔缄口不言。后来再和曹睿单独在一起时,刘晔反过来教训曹睿,"这样的大事,应该保密啊。我睡觉时都怕说梦话泄密,陛下怎能四处宣扬?恐怕敌人已经有所耳闻了!"曹睿还因此向他道歉。刘晔出来对杨暨说,"钓鱼的时候如果鱼上钩不能马上收线,要先放长线要等到鱼精疲力尽时才能收线,这才妥当。你对陛下劝谏应该讲究头脑。"有人跟曹睿说:"刘晔只是个善于逢迎陛下的人,不信,陛下就以自己的本意说反话试探一下,就明白了。"曹睿本来不信,但试试就试试,没想到真是如此。从此就渐渐疏远了刘晔。
(这个就是那个识别马屁精企管教材的原文,下面附上原文)
(缮后独见,晔责帝曰:"伐国,大谋也,臣得与闻大谋,常恐眯梦漏泄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诡道也,军事未发,不厌其密也。陛下显然露之,臣恐敌国已闻之矣。"於是帝谢之。晔见出,责暨曰:"夫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须可制而后牵,则无不得也。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已!子诚直臣,然计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暨亦谢之。晔能应变持两端如此。或恶晔于帝曰:"晔不尽忠,善伺上意所趋而合之。陛下试与晔言,皆反意而问之,若皆与所问反者,是晔常与圣意合也。复每问皆同者,晔之情必无所逃矣。"帝如言以验之,果得其情,从此疏焉缮)

据说刘晔因此而发狂,不久就因病将他转为太中大夫(是光禄勋的属官,负责应对顾问,无具体事务),其间又转作过大鸿胪(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两年以后,青龙二年(234)去世,享年59岁,谥为东亭景侯。

对于刘晔最后这一件事,有的说法是刘晔就是个逢迎的小人,终于因小聪明毁了自己。有的说法是刘晔就像他所说的放长线钓大鱼那样对曹睿慢慢劝谏,被曹睿误会后故意装疯以逃避欺君之罪。我的看法嘛,怎么说呢?

再举两个例子,曹丕这个人非常喜欢打猎。当时鲍勋就劝谏说,"今之所急,唯在军农,宽惠百姓。台榭苑囿,宜以为后。"鲍勋是以前跟随曹操对抗黄巾军的鲍信的儿子,为人极其刚正。当年曹丕还是太子的时候,他最宠爱的郭妃的弟弟犯罪被鲍勋抓住,曹丕去求情也不行。曹丕本来就是个小心眼的人,这事他一直怀恨在心。可是鲍勋还是照谏不误。有一次他拦住正要出猎的曹丕上疏,曹丕毫不领情,竟然撕碎鲍勋的上疏。还问身边的人,"打猎跟搞音乐那个好玩?"刘晔对答说,"猎胜於乐。"鲍勋硬钻牛角尖,顶着头说,"这个音乐啊,是上通神明,下和人理,无论在哪里都非常通行,移风易俗,没有在比音乐更好的了。可是陛下却老是荒于打猎。而且刘晔佞谀不忠,阿顺陛下过戏之言。昔梁丘据取媚於遄台,晔之谓也。请有司议罪以清皇庙。刘晔是个阿谀小人,把梁丘(梁丘在山阳郡,大概曹丕经常到这里打猎)比作春秋时齐国的遄台(遄台时齐国打猎赛马宴席的地方),就是刘晔所说。我看应把刘晔送到有司定罪,不要再为祸朝廷了!"曹丕顿时怒气勃勃,你这样说刘晔,不就是间接骂我吗?本来曹丕跟鲍勋就有仇,现在更看不顺眼了。马上就把鲍勋降了官。后来,曹丕借别的事给鲍勋定罪,不顾群臣(有锺繇、华歆、陈群、辛毗、卫臻、高柔,不见刘晔)反对,把鲍勋给砍了。这个记载于鲍勋传。

还有一则出自世说新语,刘晔仗着资格比陈矫老,曾经向曹丕说过陈矫的坏话。陈矫很是害怕,就问两个儿子,小儿子说,"主上圣明,应该不会降罪与您。"后来曹丕跟陈矫说,"那是刘晔陷害你,但我心里知道是怎么回事,你不要担心。"还赏了他五个金??C陈矫不敢要。曹丕说,"你以为这是小恩小惠啊?你现在明白我不会降罪于你,可是你家里人并不放心啊。所以才赏赐于你。"

说实在的,这样的记录在曹魏时代非常罕见,单凭这两个例子就可以把刘晔定为小人。但却心又不甘,因为刘晔眼光深远,见识卓群,善于把握人的心理,善于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这在那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但他在为曹家出仕的时代,尤其是曹丕时代,出的主意没有任何一个被采纳,而令人讽刺的是历史的发展总是见证刘晔认识的正确性。换句话说,如果我是刘晔,被安排在向曹魏这样的大公司里,无论我的方案多么高明都不会被采纳,十多年一直停留在一个岗位上,我会怎么做?我该怎么做?


【刘晔传】中的几个问题
作者:一条步行的鱼 发表日期:2004-04-22 13:07:05

 
楼下的刘晔传洋洋洒洒万余言,颇为可观,阅后也很有启发。不过在翻书之后也发现了几点问题,这里提出来和陈兄探讨。

刘晔出仕曹操的时间问题。
刘晔起家是被曹操辟为司空仓曹掾,按曹操建安元年十月拜司空,十三年正月汉罢三公官,同年六月以曹操为丞相,所以刘晔出仕曹操应是在建安十三年之前,绝不会晚到十四年。(蒋济被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而非司空掾属,可证晔被辟非与其同时。)据刘晔本传,其被辟是在曹操到寿春讨伐山贼陈策之后,可是查武帝记,曹操建安十三年之前从未到过寿春,这就成了一个疑点,不知道是武帝纪漏记还是刘晔传有误。不过在建安七年,也就是官渡之战后两年,曹操亲自南征刘备的时候曾经到过谯,距寿春不远。而且晔本传中其劝说曹操进兵时有“中国未夷,故策敢据险以守。今天下略定,后伏先诛”之辞,颇合官渡战后的背景。综合以上,我推测刘晔是在建安四年冬天和刘勋一起投奔曹操,而在建安七年前后被辟为司空仓曹掾。

刘晔和鲁肃的书信问题。
从信的内容来看,鲁肃当时正在东城,不过他应该并不是在东城长的任上,而应该是在弃官与周瑜同到曲阿之后,归祖母丧于东城(他自己就是东城人)。鲁肃建安三年为东城长,所以写信之时应该是在那之后,而在刘晔投奔刘勋之前。对于鲁肃回到曲阿之后还要北上,只能姑且认为是他在东城的时候并没有听到刘勋为孙策所袭破的消息,而是在回到曲阿之后从周瑜那里得知。另外从刘晔对郑宝的态度来看,他自己应该是不会写出这么一封信。不过郑宝既然在“驱略百姓越赴江表”这个问题上能“强逼晔”,那么逼刘晔写信去招纳其他豪族来壮大自己的力量,也不是什么不可想象的事情。
所以我的推测是建安四年秋天前后郑宝逼迫刘晔写信招鲁肃,结果反被刘晔所杀。鲁肃收到信的同时正在东城安葬祖母,等丧事完毕从东城回到曲阿,刘晔已随刘勋北上,于是便随周瑜投奔了孙权。

傅子的可信度问题
刘晔传中裴注引傅子(作者傅玄)五次,其篇幅几与本传相仿,刘晔的首鼠两端即为其中所提到。所以要研究刘晔,就不得不注意傅子其书的可信程度。裴松之注三国志前后引傅子数十处,其中颇有与陈寿所著相异者。比如魏书王修传“《傅子》曰:太祖既诛袁谭,枭其首,令曰:“敢哭之者戮及妻子。”于是王叔治、田子泰相谓曰:“生受辟命,亡而不哭,非义也。畏死忘义,何以立世?”遂造其首而哭之,哀动三军。军正白行其戮,太祖曰:“义士也。”赦之。臣松之案《田畴传》,畴为袁尚所辟,不被谭命。《傅子》合而言之,有违事实。”魏书张绣传本传谓张绣先降后反是因为“太祖纳济妻,绣恨之。太祖闻其不悦,密有杀绣之计”,而傅子则曰“绣有所亲胡车儿,勇冠其军。太祖爱其骁健,手以金与之。绣闻而疑太祖欲因左右刺之,遂反”。另刘晔传中注引傅子“太祖徵晔及蒋济、胡质等五人……寻以四人为令”,按蒋济传“仕郡计吏、州别驾……拜济丹阳太守……济为别驾……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未见其曾为县令。
陈寿和傅玄大约为同时代的人,傅玄能够见到的己成书的材料陈寿大概都能见到。另外关键的一点是,傅玄死于元康四年,而三国志成书的时间最早要到元康五年,所以陈寿是有一定的机会见到傅玄的著作的。而他最终没有采用傅子中的说法,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傅子的可信度恐怕要打些折扣。当然,在没有反证的情况下我们不能把它一棍子打死,但是在采用其中的材料时要加些小心为好。

回楼下一条步行的鱼关于刘晔
作者:陈不到底 发表日期:2004-04-22 22:58:34

 
呵呵,惭愧呀惭愧。当时写这个的时候就这几处没仔细找,全让兄台发现了。

关于刘晔出仕的问题,当初我也看到了司空仓曹掾,有些疑惑,但没有细查,因为心里暗想就算曹操不干了,恐怕有别人接着干。见笑见笑,三公都废了,谁还接着干呢?所以按兄台的意思,"曹操建安元年十月拜司空,十三年正月汉罢三公官,同年六月以曹操为丞相,所以刘晔出仕曹操应是在建安十三年之前,绝不会晚到十四年。(蒋济被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而非司空掾属,可证晔被辟非与其同时。"在这里我表示同意。但唯有讨伐陈策的时间是个疑点,兄台说大概是建安七年曹操进军谯城那次,但我不敢苟同,因为那次时间是很有名的屯田令的发表,随后曹操到了浚仪,修睢阳渠,浚仪属陈留郡,就是以前的魏都大梁,我附了个地图(一时找不到别的地图,这个是演义的,希望不会有大差错),从地图看,曹操从谯城反而往北走了,况且寿春离谯城很远。恐怕曹操没有时间去打陈策。在之后的时间,只有"建安八年八月,公征刘表,军西平,公之去?而南也"这个可能,西平属汝南郡,但西平具体在什么位置,我却没找到。然后直到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曹操才有可能到达寿春(中间曹操一直在北方同袁氏作战,其间曾到过淳于讨伐海贼管承,淳于属于青州北海国,那个地方大概在黄河入口附近)。寿春合肥同属九江郡,陈策是庐江郡边上的山贼,知道这个时候,才有可能曹操亲自率军讨伐。但这个时间同刘晔的官职是个矛盾,因为刘晔是讨伐陈策后才被辟为司空仓曹掾的。

在找不到其他证据前,这只能是个解不开的迷了。

关于同鲁肃的书信问题,本来我就没怎么找,那一段是参考有个叫凌云雕龙网友的读史六札里的,我也没时间仔细对证(因为我对吴志不大清楚)。以后慢慢读吧。

最后就是这个傅子,本来我是想到上网查一查关于傅子的内容以求证他所说的真实性,但时间匆匆,我也没有做到。现在兄台都写出来了,我也表达一下我的意见。关于写史作传,很难做到严格的公正评判,难免会带有作者的主观感情,甚至或还有什么政治目的。除非像春秋一般,只说某某年某某月,谁谁谁在哪哪哪,做了什么什么事,不待任何感情色彩。我想这恐怕也是为史做注的目的。所以我对于资治通鉴上不管正史野史都编在一起的做法很不同意,倘若只读通鉴,只会相信这是正史,其实司马光是挑他感兴趣的内容罢了。
我最后引注的那两条关于刘晔小人的例子,只是把有关他的内容都找出来,让大家评判。就像兄台所说,在没有反证的情况下我们不能把它一棍子打死。我在刚开头也表明了,魏志的个传明显要比蜀志好的多,加上注引丰富,是以留下颇多争执。我写这个目的就是想大家多讨论,鱼兄的回帖很让我高兴,所以我也迫不及待的回帖反应,很是感谢。

忘了说一句,据说给书画装裱就是从刘晔开始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盗版岩与酒 ( 京ICP备05053585号 )

GMT+8, 2024-11-29 07:04 , Processed in 0.05084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