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版岩与酒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93|回复: 1

[ZZ]攀登珠峰,血染了谁的风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20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hink Simulation
(从绿野小阿A的转贴的转贴)

攀登珠峰,血染了谁的风采?

赵 牧

与阎庚华有过一面之缘,那是1987年,他在海南三亚参加全国第一届铁人三项赛。赛罢游泳、自行车,他的体力已经不行了,后面的马拉松只跑了约三分之一,他的肌肉又拉伤,就只能放弃了。由于知道他前两年曾只身完成了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的行走,所以对他比较关注,便和他聊了一会。后来便不知他的消息,直到今年初见到他要独立攀登珠峰的报道,再后来就是他登顶后失踪(遇难)的消息。

我对阎庚华,包括此前在罗布泊遇难的于纯顺、还有刘雨田一向很佩服,因为他们的坚强意志。尽管在盛行炒作的商业时代,像阎庚华这些人也很难完全摆宣传的纠缠(至少解决探险的装备往往需要通过广告宣传,他们虽然勇敢,经济上却太弱了)。但只要尝过高原缺氧和负重行走的滋味就知道,若非对于此道有特别兴趣或者说是强烈的热爱之情,极难想象一个人能长年乐此不疲。也就是说,在这个领域个人爱好更具决定意义,也理当具有决定性意义。现在没人用枪顶着你,没人下死命令——必须给我拿下某某山头。如果从事探险活动是为了寻求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并非为生计所迫,途中觉得体力不支,大可自我决定下撤,这次不行,下次再来,大可不必在乎别人怎么看。如果探险的进退能由自己决定,那么即使是遭遇不测也可谓死得其所了。

反之,若登顶是用枪或舆论的压力给逼上去的,就算成功了,这和用鞭子把一头驴抽到山顶有什么两样?

认识这个道理应该不难。这也是在1 9 8 8 年中日尼三国联合登山队双跨球峰活动中,中方记者对这种说法极为反感的原因,那时中国登山协会曾有个负责人在庆功会上对一登顶队员说:“为了这次登山的成功,我原打算付出死两个人的代价的”。他有什么资格和权力这样说话?

因为他是领导?

因为登山队员的命贱?

因为登顶的成功价值高于登山者的生命?

说起八十年代的登山活动,拿别人性命来显示自己豪迈,这不是第一次了。

1987年,中国登山队第一次攀登南迦巴瓦峰,这是喜玛拉雅东端的一座极为险峻美丽的雪山。那次登山失败了。事后也是此人说:“这是给中国登山界抹黑!”

好一个可怕的大帽子!是不是该把这些失败者拉出去枪毙?

应该庆幸的是,随着改革开放年久日深,至少在今天的中国登山界,像这么丑陋的“血染的风采”——用别人的血来点染自己的风采的货色已经没有了市场。虽然中国登山运动爱好者为换取登山的经费,可能不得不在雪山之巅举起个酒瓶或饮料罐,但多数情况下,他们已经可以自己决定进退。虽然山难仍然不时发生,但这些意外通常是经验不足或技术上的缺陷导致的,除了高山协作人员(用通俗的话说,就是高山搬运工,以服务于登山者而谋生的人),山难的发生已经渐渐远离外在的压力。

我结识不过少登山者,其中有十多人已经长眠于雪山。有时在报上看到登山消息,就会想起这些人来。我曾采访和观察过其中一些人的生命轨迹,其中有的让我肃然起敬,有的则为之深感悲哀。比如那个尼泊尔夏尔巴族的小伙子昂·拉克巴——1 9 8 8 年珠峰上最活蹦乱跳、也最受中国记者喜爱的小伙子。

那时我们曾问他怕不怕死?这个父母双亡的小伙子说:“当然怕,但为了谋生和资助贫困的姐姐和她的孩子,我还得陪别人爬几年雪山。多挣些钱,以后做生意去。”

拉克巴的高山活动能力极强,意大利著名登山家几次到尼泊尔,都指名要他协作,这使他从事高山协作可以获得相当可观的收入,这样可以使他们较快地转行。

在采访中拉克巴曾说:“这次中日尼三国联合双跨珠峰,是我第一次以登山家的名义,不为报酬(除了免费提供的登山装备)攀登雪山。”

在最后一次采访拉克巴时,他曾指着珠峰说:“过几天我就要回家了”。这意思是他要从珠峰的北侧翻过去,从南坡下山回到尼泊尔的家中。
那次他成功了。

说来真巧,1 9 9 2 年,一位来华学习中医的尼泊尔留学生到我家中做客,我给他看珠峰拍摄的相片。他在相册中看到昂·拉克巴便说了一句,他已经死了。在讲述拉克巴死于雪崩的故事时,他的表情非常平静,他还告诉我拉克巴是他的远亲。我奇怪他的平静,他说:“这样的事,在我们夏尔巴人的生活中太多了”。

我后来为此写了篇《天庭的回声》,我为拉克巴的死感到难过。难过的不只是一个真率的小伙子死了,更因为他最终不是作为一个热爱登山运动的登山家而死。

与拉克巴相比,阎庚华要幸运许多。尽管从登山的能力和经验技术上讲,他根本无法与拉克巴相比,尽管在阎庚华这次攀登珠峰的过程中,也夹杂了不少新闻炒作,但阎庚华毕竟不像拉克巴是为生活所迫。

几年前得知北大学生自发成立登山队,后来结识了其中两名学生,看到他们痴迷登山,毕业后放弃常人看来可能是很好的工作选择,一头扎进了登山队,颇多感慨。

虽然他们的父母完全可能极力反对他们的这种选择,虽然对这种职业冒险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但这个选择毕竟是自由意志的结果,没人有权可以“代表”他们,他们是否有登山的天赋固然对从事这一行来说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自己的生命,所以理当受到尊重。

他们在这个领域也许能取得很大的成功,也许不能。但不论怎样,都不会有给谁抹黑的问题;也不会有那种究竟是血染了谁的风采的疑问。


2 0 0 0 年6 月1 3 日
发表于 2004-11-21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we climb, because it is fun.这是电影touching the void开头的一句台词。
对于业余票友来说,心里抱定“这只是一项娱乐”的念头,关键时刻做出的决定,自会更理智一些,
事故也会少一些。对于为其他目的登山的人来说,权衡利弊,更难取舍,恐怕会有“身不由己”的感觉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盗版岩与酒 ( 京ICP备05053585号 )

GMT+8, 2024-11-25 20:08 , Processed in 0.09101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